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清帝虽从未见过他,却看过不少关于他的记载,并且经常被太傅明着暗着拿出来当反面例子来教育他,那些所作所为,荒唐到叫他咋舌。
即便父皇继位后励精图治,但大魏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再无法恢复到从前,这十几年在太傅的坚持下,渐渐好了起来,但还不够,而有了这些,有了穿越者们超前的知识,他相信大魏一定会在他的手中重现繁华!
当然,步子得一步一步迈,饭得一口一口吃,不能着急,得慢慢来。
澎湃过去,元清帝瞧着窗外升起的朝阳,长吐了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了下来,重新写下一笔。
行刺一事既然泼给了匈奴,见匈奴使者的事便可以往后拖一拖,暂且交给太傅去处理,反正他被刺杀受了伤,养病不见人很正常。
高晏的事得尽快解决,通过这一夜,他心里已经有了几个办法,还有肃王
宣纸上落下肃王两个字,他蹙眉想了想,在旁边落下一个姻。
嗯,皇叔年纪已经不小,至今没有王妃没有子嗣,如今战事平定,是该成家了,正好皇后在帮安王和宗室选秀,也算皇叔一个。
至于选谁
元清帝提着笔陷入了沉思。
然而今天,皇弟跟突然冒出来的聚宝盆系统,让他蓦然意识到了一个重要问题。
既然这些穿越者是从未来穿越而来的,岂不是代表着他们头脑里装着未来的知识!
不管是梁平安的吐槽,是这个词吧,还是皇后的怀念,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们所处的朝代,要比大魏先进很多,至少先进到他们不愿意留下,一心想要回去。
大魏之前的朝代是大周,大周之上还有更多数不清的朝代或者国家,大魏相比大周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大周之上的那些朝代比,更不知先进多少。若有一天他回到过去,那么他脑海里在大魏学到的知识足够傲视古人,若回到更早,譬如汉,哪怕他随便提出一些点子,恐怕都够汉朝人震惊了。
这么想着,他隐隐有些明白了皇后几人的感受。
那么同理,皇后几人从未来穿越而来,随便露出一些知识,恐怕也同样也足够他震惊的。
不过震惊不是重点,如何拿到这些超前的知识才是重点。
皇后穿越来到这里至少有四年,他很确定他第一眼见到的皇后就是如今的皇后,她却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出格的事,最多不过在殿后开辟了菜园,农为民之根本,这并不算过分。
不说皇后,便是母亲,很早之前就穿越而来,却也似乎并没有提出过什么超前的观点,或者说她对朝事根本不关心,元清帝记忆中最深刻的永远是她跟父皇复杂的感情纠葛。
想到母亲,他略一思索,大约明白皇后几人为何谨小慎微了,母后将她所在世界的名人诗词据为己有,才女之名天下皆知,皇后几人定然也知晓,怕麻烦是一部分,恐怕不愿暴露才是重点。
第160章 一六零、变化()
这是购买比例不足50%显示的系统防盗章;24小时后恢复正常大家好,我叫魏宝保;作为一个皇帝,我爱岗敬业;为国为民;任劳任怨;即使穿越者的出现;也无法阻挡我朝千古明君迈进的脚步。
万万没想到;我敬重的皇叔给了我当头一棒。
逆伦,丑闻;惊骇世俗
元清帝仿佛已经看到御史们铺天盖地而来的奏折朝他压来。
自古而来,皇帝尝鲜也好,喜好也罢,与宠臣来一段佳话或是蓄养男宠多不胜数;汉朝刘家几乎历代都有此事,且闹得举国皆知,大魏之上的周朝亦留下不少记载。
但大魏不是昔日被异族统领的大燕;礼教兴盛;逆伦之事却是受人唾弃,万万接受不得的。
昔年神宗再胡闹也不会闹到魏家自己人身上;一个夺臣妻的名头到现在人们提起都在心中不齿。
当然做下逆伦之事的皇家也不是没有;南北朝北齐高家便是;子奸父妻;弟污兄妻;甚至共妻奸/淫,但结果如何,短短不过二十八载,便被攻灭,国破后,太后胡氏拉着儿媳穆皇后踏进了青楼楚馆。
大燕时昔日溃败的五胡残部打着曾经已消亡的匈奴的名义卷土重来,灭掉隋朝建立了大燕,但缺少礼教约束,做下各种礼乐崩坏之事,短短百年便被周取代。
周朝虽遵从汉制,然而周哀帝昏聩,抢夺儿妻,导致父子反目,朝纲混乱,最终被魏取代。
前人的教训立在那里,元清帝震惊过后,便出了一身冷汗。
不不不,大魏绝对不能断送在他手中,眼瞧着他刚刚朝一代明君迈出了第一步,绝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他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不行,必须帮皇叔掐掉这种危险的思想!
元清帝并没有意识到他第一反应不是厌恶反感,而是下意识设想成真,计算后果。
他迅速调整情绪,在肃王抬眸之前将自己脸上的震惊压下去,努力绷住不让自己被看出不对。
他不知道,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什么都没有听到,都是幻听,都是幻觉,都是——
靠靠靠,皇叔到底为什么会喜欢他?!他们是叔侄啊,他到底在想什么?!!打仗打昏头了吗?!!
大约被梁平安几人影响,不自觉就用上了他们的口头禅。
难道因为幼时他救了他一命?
说起来皇叔小时候是挺可怜的,生母不受宠又去的早,他本身也不得祖父喜爱,祖父儿孙众多,林林总总有五十多个,他早就被遗忘在了后宫边缘。
父皇上位后忙着收拾祖父留下的烂摊子,之后又忙着跟母亲吵架和好再吵架再和好,根本无暇过多关照皇叔,若非他四岁时一时兴起探寻后宫,闯进了皇叔居住的偏殿,遇到了被宫人怠慢重病的皇叔,见他可怜,帮他叫了太医,很有可能皇叔会夭亡在那次风寒中。
可救命之恩也不一定非要以身相许啊!再说那个时候他才四岁,皇叔也不过十岁。
难道因为之后他带着他一道玩耍,天长日久将感激错当成了感情?
是了,肯定是,他救了皇叔,又带着他一起玩,一起进学,宫中只有他们两人可以为伴,尤其父皇离开后,那几年,偌大的皇宫里除了太后和宫人,就只有他们两个,他不也曾将皇叔视为皇兄过。
皇叔十六岁离宫便直接去了边关,那时他不过才十岁,哪里便有什么情意,纵然他这些年一直都有回京又如何,不过匆匆来匆匆去,所以说,肯定是皇叔错将亲人之间的牵挂当成了对他,咳,想想也是,皇叔一直驻守漠北,哪里有机会体会真正的情意,误解也无不可。
元清帝自觉找到了答案,默默在心里将拯救皇叔计划填上了日程表。
如果是别人,他肯定不由分说叫龙骧卫来将人拉走,此生都不会出现在他面前,但肃王不是别人,是和他一道长大的皇叔,是为大魏鞠躬尽瘁的大将军,对高晏他都能费心竭力,遑论皇叔。
拯救皇叔计划第一步:为皇叔保媒拉纤,尽快为他找一个王妃,哪怕侧妃侍妾都好。
怪不得都说先成家后立业,成家有了妻儿,皇叔就不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乱想了。
元清帝目光坚定,直接拍板:“皇叔既然不愿说是谁,朕便不问,就算暂时不娶妻,侧妃姬妾总该纳一两个,安义郡王同皇叔一般大,光嫡子便有四个。”
说起这个他便羡慕嫉妒,安义郡王和他一样大的时候便已有两儿一女,而他一个子嗣都没有,别说子嗣,连喜讯都没有听过,虽然现在真相大白,知道不是他不行,是皇后不愿,不过以往每每想起这一桩,他都会将皇叔拎出来做对比安慰自己,皇叔可是连妻子都没有。
当然,现在后悔不已,早知道他哪怕强行也要先给皇叔赐一门亲事才对。
肃王放下茶碗,沉沉黑眸定定看了他一眼:“便随陛下所愿。”
罢,不是早就料到会如此,何必难受,以元元的性子,只要叔侄名分在一天,不论真假,也不会接受我,何必说出来给他徒添烦恼。
难得长的一句,语气叹息,透着深深的无奈与怅然。
元清帝不知为何心头一涩,跟着在心中叹了口气,有为皇叔的情意感到抱歉,也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皇叔能这么想便好。
不过什么叫不论真假?难道
看了眼皇叔与其他宗亲毫不相像的面容,他心中一禀,但很快将这个念头压了下去,不,皇叔就是皇叔,也,只是皇叔。
因着发现了叫他山崩石裂的大秘密,这一顿早膳元清帝吃的颇有些食不下咽。
用完膳,肃王提出想去看看高晏。
元清帝立刻道:“他伤势较重,还在昏迷,太医说需要静养,皇叔见他可是有急事?”
他总觉得皇叔好像知道了什么,想起高艳说过她对皇叔也使用了光环,却也同样失效,可能那个时候皇叔就觉察到了不对,否则也不会专门写信提醒他。
所以皇叔究竟得到了什么金手指?
肃王眉尾上扬了一下,却也没有坚持:“那便算了。”
元清帝心里松了口气。
肃王又道:“原本为陛下准备了礼物,不过听闻陛下遇刺,臣带了亲卫率先回京,那些东西还在路上,恐怕要三日后才能呈上。”
元清帝眼睛亮了亮,在臣子面前他必须保持威严,但在太后和肃王面前,他总是会不设防露出真实的情绪,毕竟他们是他唯二亲近且能够近乎平等相处的亲人,虽然他也亲近太傅和高晏,但前者有血缘亲情维系,后者君臣之别刻入骨髓,注定无法同等相待。
“皇叔又找到了什么新奇玩意儿?”
他困在皇宫里不能出去,小时候皇叔便会想办法溜出宫给他带回民间有趣的东西来,等去了边关,更是每年搜罗各种稀罕物件给他,他每年生辰最期待的就是皇叔呈上来的贺礼。
肃王从怀中取出一个巴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