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宫档案揭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兴,赞叹道:“此真帝者之言”! 
    这则记载同时见于正史《清史稿?杜受田传》和《清朝野史大观》卷七,当是可信的。 
    奕}用杜受田之计“藏拙示仁”,先下一城。 
    这真是有作为不如会不作为啊! 
    又一次,道光皇帝传旨召奕}和奕D入对问策,就是垂询国事政务。二人接旨后分别请教自己的老师。 
    此时奕D的老师是卓秉恬,卓秉恬嘉庆七年中进士,有才气,属于少年得志类型的知识份子,喜经世致用之学。他步入仕途后体察民情,为政多所兴革,升迁较快,历任工部、兵部、吏部尚书,道光二十五年充任经筵直讲,授体仁阁大学士。此人的特点是办事认真,好发议论。如九卿会议制度,自军机处成立后逐渐形同虚设,到道光年间,遇有九卿会议,经常只由一两个王公或权相决定大计,其他与会者不过应名画诺而已,惟独卓秉恬一本正经,侃侃而谈,据理争辩,为此常不为同僚所认同。 
    当奕D征询他的意见时,他鉴于奕D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知识扎实的特点,确定了充分展示才华的策略。告诉奕D说:“上(道光帝)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杜受田却告诫奕}:“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意思就是,只要皇上说自己快死了,不等他问国家交给你该怎么办时,你就只管趴地下哭就成了。奕}言听计从,使道光皇帝深感这个孩子仁孝。这位后来的咸丰皇帝在老师的帮助下,“藏拙示孝”再下一城。 
    这真是会说不如会不说啊。 
    此则记载虽仅见于野史,但两个故事的演绎逻辑明显相同,所描述的道光皇帝的性格特点也是一致的。特别是从事后咸丰皇帝对杜受田的恩宠有加和恭亲王对卓秉恬的暧昧冷淡等实际表现来看,杜卓二人在辅佐皇子争位中的举措得失便显而易见了。 
    道光三十年(1850),被内忧外患困扰多年的道光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奕}和奕D的皇位之争也有了结果。 
    让我们看看有关此事的清宫秘档,一同来查证一下真实的答案和传说原由的蛛丝马迹吧。 
    道光皇帝秘密立储的档案有幸保存下来。这是惟一存世的一组有关秘密立储的珍贵档案和实物,使得今人还能一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仅存的、最最机密的、由皇帝手书的传位谕旨的真容。这组档案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目前已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文献遗产”。 
    这组秘密立储的档案和实物有: 
    楠木~匣一个,长三十三厘米,宽十七厘米,厚八点五厘米,外罩黄色羊皮封套。 
    内装奏匣一个,上有封条的残迹。 
    朱谕一份。上书“皇四子奕}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放在一个带有“慎德堂”图记的板夹中。根据“慎德堂”图记和字迹潦草无力的情况,以及《上谕档》、《清宣宗实录》的记载,可以证明此份朱谕是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临死前在圆明园慎德堂亲笔书写的。可见它不是~匣中的原藏谕旨,而是公启~匣前宣示的谕旨,后一并放入保存的。 
    立储谕旨一份。满汉合书:“皇四子奕}著立为皇太子。”又汉文书“皇六子奕D封为亲王”,没有满文。内层的包封纸上写有“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并有道光皇帝的签名。外层包封纸上写有满文“万年”,也有签名。 
    此外,还有两份交代身后应办事项的遗谕。一份包封上写有“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公同手启”并贴有封条,上有签名。另一份包封上贴有封条,盖有“道光之宝”戳记和“封”字。 
    由此看来,道光帝临死前在亲降朱谕的同时,宣示了秘密立储的谕旨和交代后事的遗谕,并一起交军机处抄录在《上谕档》中。 
    在这组秘档中,最有价值的是道光皇帝秘密立储的谕旨和他临终前的朱谕。从秘密立储的谕旨中不仅可以知道立储的时间,而且,在立奕}为皇太子的同时,又考虑了奕D。这种一纸两谕的特例非常引人注目。此外,道光皇帝临终前的朱谕中,又有“皇四子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 
    言……”字样。难道此时大臣中还有关于立储的异议吗? 
     


第二部分
第36节 奕D兄弟争储
    有关奕}继位并非毫无波澜的记载还见于丁国钧《荷香馆琐言》,其说法是,道光皇帝病危时,召军机大臣八人到寝宫,命出启锦匣。当时,奕D的母亲孝静皇贵妃,暗地里让内监叮嘱诸臣勿受锦匣。因此诸臣犹豫,不敢接匣。道光皇帝大怒,以手拍床。诸臣这才接匣开启——立奕}为皇太子。 
    这一记载有一些经不住推敲的地方,因为当时道光皇帝身边的重臣中有杜受田,道光皇帝病重濒死的前一天,还曾在慎德堂召见了身为军机大臣大学士的他与祁y藻,以及尚书何汝霖、侍郎陈孚恩、季芝昌等,谈话良久。所以在道光临终授命之时,必有他在场。别人犹豫,他也不会犹豫,他要是犹豫,后来他就不能受到特别的恩宠了。但从当时在场的其他个别重臣后来遭咸丰皇帝极端冷遇的情况分析,道光皇帝的“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很难说不是有的放失的。 
    由此可见,历史上有关奕}奕D兄弟争储的传闻,确实事出有因。 
    奕}成为咸丰皇帝后,奕D被封为恭亲王。虽然亲王是皇考封的,但“恭”字却是皇兄赐的。一个“恭”字所承载的恩泽和深意,奕D绝对是心知肚明的。至于奕D有无不满,他本人讳莫如深,他人也无从确知,只能从一些文献记载中捕获少许隐约的感受: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是道光皇帝 宁冥驾的周年。十八岁的恭亲王奕D代皇兄咸丰皇帝奕}前往道光皇帝的慕陵致祭。此时,春寒料峭,陌头积雪犹存。一路上,经芦沟桥,过荆柯山,渡拒马河,看晓风残月,听马蹄声碎。这位刚刚在帝位斗争中失败的多才皇子,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当年随父巡幸的情形,不胜感慨: 
    曙色分林表,迷离隐远村。 
    泉流溪口合,鸟语陌头喧。 
    石勒碑何在,荆卿墓尚存。 
    当年曾驻跸,今日泪双痕。 
    诗情悲凄,既充满了对父皇的缅怀之情,也隐隐流露出一丝空怀壮志的悒郁和哀怨。 
    作为帝位竞争的失败者,不知他此时可曾反思过自己与皇兄在储位之争中的举措得失呢? 
    不管怎样,他都要貌似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谨言慎行,曾一度得到咸丰皇帝的信任,出任领班军机大臣。但是到了咸丰五年(1855),又因奕D多次请求为其生母孝静皇贵太妃封后一事,惹得咸丰皇帝大为不快。 
    事情的起因是孝静皇贵太妃认为自己抚养咸丰皇帝有功,道光皇帝驾崩后,咸丰皇帝也很孝道,请她迁居寿康宫,又指定圆明园的绮春园即当年道光皇帝奉养孝和皇太后的地方,为她的园居之所。她觉得咸丰皇帝未忘她的“抚圣”之功,故此多次请求晋太后封号,但未能如愿。 
    据王'运《祺祥故事》所记:咸丰五年奕D生母孝静皇贵太妃病重,当咸丰皇帝去看望这位抚养自己有功的皇贵太妃时,恰遇奕D从孝静皇贵太妃的寝宫出来,咸丰皇帝随口问道:额娘病势如何?奕D即答:“已笃!意似等待晋封号方能瞑目。”意思就是:很重了,看样子就等晋封皇太后便闭眼了。仓促间咸丰皇帝未置可否,仅“哦、哦”应答。没想到奕D听后却立即到军机处传达咸丰皇帝旨意,礼部随具奏请尊封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 
    为此咸丰皇帝非常生气,但苦于有轻于言诺之嫌,遂于七月初一日批准了。九天后康慈皇太后病逝。七月二十一日,丧事尚未完全办完,奕D便被咸丰皇帝以办理丧仪疏略的罪名逐出军机处,并罢黜了所有重要职事,罚回读书去了,从此再未被咸丰皇帝重用。 
    奕D为自己的生母办理丧仪能犯多大的错误呢?想必是奕D千方百计提高生母地位的做法,又勾起了咸丰皇帝对兄弟争储的记忆,所以没说明具体理由就将奕D驱逐出权力中心。同时,还减少了太后丧仪,谥号中不加道光皇帝的“成”字,不y庙,即不在祖庙里立牌位;不与道光皇帝合葬,在慕陵之东修建陵墓,称慕东陵,形制也很特殊,与十六个妃子的园寝在一处,其间用墙分隔,用黄瓦,以示区别。这种既有别于皇后又有别于妃子的处理,可以看作是针对奕D所采取的以正视听之举。如果奕D不曾恃才争储,咸丰皇帝大概就不会如此煞费苦心地强调其弟与自己出身的等差了。 
    这场虚名所招致的实祸,留给奕D终生的教训。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奕}奕D两兄弟隐秘的、没有血腥的皇权之争。而这场斗争的胜败则似乎取决于两位老师的政治智慧和道光皇帝的昏庸。但是又有谁会相信,围猎时道光皇帝忘却了祖先的尚武传统?问策时忘却了祖先治国安邦的宏论?绝不可能。若要说他在立储问题上有意或无意地屈从着某种政治环境,可能更客观些。至于道光皇帝是否出于政治上平衡的考虑,亦或认为奕}比奕D更便于维护传统,从而选择了奕},还需历史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但有一点思考很有意思:有作为,不如会不作为;会说,不如会不说;用庸才,而不用英才。这是不是专制制度步入没落后而必然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呢? 
    面对历史的沧桑,也许读者还会发问:秘密立储制度,虽然有利于皇权的平稳过渡,但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皇子之间正当的积极竞争,也不利于皇帝发现皇子所存在的人格缺陷。如果当初康熙皇帝即采取了秘密立储,那么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