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地对大家讲了一番话,通过形象的比喻透彻地阐明了游击队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使杀牛的队员完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第四个场面写金日成的在总结战斗的讲话中所表现的坚定决心。当游击队突袭日军据点胜利回来时,金日成用钢铁般的声音宣誓:“朝鲜呵,朝鲜!我们一定会回来!”这表现了金日成和他所领导的游击队必将解放祖国的坚定决心和宏图大志。《白头山》在艺术表现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合。在叙事方面,作者善于通过典型事件进行艺术概括。与叙事相结合,长诗中又含有大量的抒情因素,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
千世峰(1915——)是朝鲜当代小说家。他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高原郡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创作生活是人解放后开始的。他的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岭路》,发表于1946年2月。此后他接连写出了《新的脉博》(1947)、《虎老爹》(1949)、《故乡之子》(1951)、《新管理委员长》(1959)、《新春来的年轻人》(1960)等一系列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大部分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广大农村的新面貌。《虎老爹》被认为是他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这篇小说以虎老爹和他的一家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两个邻近村庄的农民争交晚稻公粮和争献爱国稻米的故事,真实地表现了获得翻身解放的农民爱护和支持人民政权的满腔热情。作为老一代的农民,虎老爹年轻时挨饿受冻,吃过不少苦头,所以解放后显得格外积极,这是不难理解的。正因为如此,虎老爹的形象令人觉得真实可信,生动感人。此外,虎老爹的妻子虎大妈和虎老爹的女儿宝贝这两个形象虽着墨不多,但也写得有血有肉,颇为动人。
在50年代初期,千世峰还发表了两篇中篇小说——《战斗的村民》和《白云缭绕的大地》。其中《战斗的村民》被认为是朝鲜祖国解放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优秀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以被敌人侵占的滩内村为中心舞台,描写广大农民和游击队员互相配合,为保卫自己的村庄而战,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战,齐心协力,浴血奋斗,终于消灭了美国侵略军及其走狗治安队和警察队的故事。由于作者在祖国解放战争期间始终投身于火热的斗争,参加过游击队,与农民群众并肩战斗过,亲眼目睹过美国侵略军队和他们的走狗所犯下的种种暴行,所以他的态度是爱憎分明的,他的描写是真实感人的。从50年代后期起,千世峰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转向长篇小说的创作,先后出版的作品有《石溪的新春》、《大河奔流》、《苦难的历史》和《祝愿》等。其中,《石溪的新春》是反映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大河奔流》是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苦难的历史》则是描述革命斗争传统的。在这些长篇小说里,作者安排结构、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驾驭语言的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朝鲜南方于战后不久成立大韩民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因而南方的文学也与北方迥然不同。在40年代后半期和50年代,有一批被称为“战后文学派”的青年作家活跃于文坛,他们喜欢从不同角度批判战争和人生,在艺术上则深受西方现代派 (如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的影响。张龙鹤、鲜于辉等是这批作家中较有名气的。到60年代,出现了两个针锋相对的流派——“纯粹文学”和“参与文学”。前者认为艺术即艺术,不能是别的,其作品往往具有理想主义倾向和虚无主义色彩。金承钰是其代表之一。后者主张文学应当参与社会活动,发挥社会作用,其作品常常描写农民生活。朴敬洙、徐廷仁等的创作可以体现其特点。进入70年代以来,参与文学派取得了更大的发展,获得了更高的成就。他们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到群众斗争中去的口号。赵世熙、朴景利、李文求等人堪称这派作家的代表。
七、千岛之国
——印度尼西亚的文学
印度尼西亚一词源出于希腊文,意思是“印度各岛”。1945年这个国家才正式定名为印度尼西亚,我国古代泛称之为爪哇。
印度尼西亚远离亚洲大陆,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一群海岛上,北接马来西亚,南与澳大利亚毗邻,东西南面分别濒临印度洋和太平洋。全国由一万三千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国家,素有“千岛之国”的称号。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100多个民族组成,其中爪哇人约占一半左右。爪哇人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爪哇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其余人口较多的民族有巽他人、马都拉人、沿海马来人等。
印度尼西亚古代文学是由多种文学组成并受多种文学影的文学,现代文学才称得上是统一的民族文学。
错综复杂的古代文学
在20世纪初期之前的印度尼西亚古代文学,其实是由属于不同语言文化的爪哇古代文学、马来古代文学、巽他古代文学和巴厘古代文学等组成的,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学;非但如此,这个时期的文学又先后受到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印度尼西亚的古代文学显得颇为错综复杂。
据说印度尼西亚现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亚人是公元前20余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由亚洲大陆东南部迁入的。他们本来可能属于同一语言文化体系,可是由于迁移时间和地点不同,由于海洋山川阻隔,所以逐渐演变成为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和文化。
反映这时人们生活的文学作品属于口头创作范畴,包括神话传说、咒辞歌谣和民间故事等。神话传说是人们借助想象解释自然现象的产物,如巨牛晃动脑袋引起地震,人类从竹子里产生等都带有当地特点。咒辞是人们企图利用语言趋吉避凶的手段,如召唤死者灵魂的《招魂咒》,祈求狩猎好运的《捕鳄咒》,赞美司谷女神的《司谷女神咒》等;而歌谣则表现更加广泛的生活,并且形成一定的格律,成为后世诗歌的雏形,如被称为板顿的四行歌谣就是其中之一,有一首是歌咏爱情的——“挑个地方来洗澡,一要海湾二要沙滩好。挑个姑娘来配亲,一要俊秀二要人灵巧。”民间故事可以分为动物故事和谐谑故事两类,前者把动物拟人化,其中最有名的是以小鼷鹿为主人公的《小鼷鹿的故事》,小鼷鹿虽然身小体弱,但却机智灵活,因而能够保护自己以及其他弱小动物,一再战胜老虎、鳄鱼等凶猛动物,甚至被推举为森林之王;后者往往以小人物为主人公,嘲讽各种不良现象。
印度尼西亚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叶调,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从这时起到公元13世纪末止,印度尼西亚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受到印度的直接影响。在公元3至7世纪间,先后成立了一些奴隶制王国,如达鲁曼、诃陵和古泰等。7世纪中叶,开始步入封建社会,较为重要的国家和王朝有室利佛逝、珊闍耶、夏连特拉、新柯沙里和麻喏巴歇等。
这个时期的印度尼西亚文学是在印度文学的哺育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度梵文文学,尤其是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为印度尼西亚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相传9世纪时已有《罗摩衍那》的译本出现,而传到现在的最早译本则是《摩诃婆罗多》的古爪哇文译本,译者是宫廷文人。他们的功绩不仅在于首先将《摩诃婆罗多》传入印度尼西亚,而且模仿史诗的格律创立一种称为“格卡温”的诗体。首先使用格卡温诗体进行写作的诗人是甘瓦,他根据《摩诃婆罗多》故事创作了歌颂英雄阿周那战胜罗刹王并获得美满姻缘的《阿周那的姻缘》。自此以后,格卡温诗颇为流行,名著有达尔玛扎的《爱神被梵烧》(1115——1130),塞达和巴努鲁的《婆罗多大战记》(1157)等。这些作品虽然都取材于印度史诗,但是已经走出单纯翻译的圈子,进行了再创作,并且往往含有为本国君王歌功颂德的意图。
从13世纪末起,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尼西亚,其势力迅速扩展开来,逐渐取代了印度势力。在政治上马六甲、马打蓝、万丹和亚齐等穆斯林王国纷纷崛起。在文化上,阿拉伯和伊朗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
这时印度尼西亚文学的变化表现为印度文学影响的衰落和阿拉伯、伊朗文学影响的加强。早在麻喏巴歇王朝时期,不少作品便已显示出摆脱印度影响走向独立自主的倾向,故事取自本国历史和社会生活,人物多为本国帝王将相。如帕拉班扎的 《纳加拉克达卡玛》(1365)是麻喏巴歇王朝的颂歌,《巴拉拉敦》着重记述庚·阿洛王的业绩,《邦格拉兰》把印度的毗湿努大神说成是爪哇的缔造者, 《巽他衍那》讴歌巴查查兰公主不甘受辱、为国捐躯的壮举等。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先知故事 (如《穆罕默德传》等)和阿拉伯、伊朗的神话传说、民间传奇大量涌入,从而促使印度尼西亚(以马来为主)产生两种新文体,即传奇小说和长篇叙事诗,此外王朝历史也得到相应发展,这三种体裁是当时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王朝历史的代表作品《马来由史话》 (1612——1615)是马六甲王朝宰相拉囊依据长期流传的《马来由传记》写成的,全书分为34章,详细记述马来王朝的兴衰,从马来王族的祖先起笔,然后叙述马六甲王朝的创立和兴盛,最后写到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和马六甲王朝的灭亡。尽管其中包括若干传说和虚构,内容不尽可信;但是由于作者比较熟悉历史,又经过仔细研究,所以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该书语言精练,文字简洁,被誉为马来古代文学之典范。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无名氏的《杭·杜亚传》(17世纪)。关于杭·杜亚的故事,似乎早已存在,如《马来由史话》便有所记载。这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