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文学简史(亚非其它国家部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氏的《杭·杜亚传》(17世纪)。关于杭·杜亚的故事,似乎早已存在,如《马来由史话》便有所记载。这个故事可能来源于民间口头创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书。杭·杜亚出生于贫苦家庭,才能出众,武艺高超,被马六甲国王任命为侍从。他的第一个功绩是奉命出使麻喏巴歇为国王求亲时,多次识破对方的阴谋诡计,赢得了胜利的结果。继之,他又在出使中国、印度、罗马和阿拉伯等国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维护马六甲的利益和尊严,从而提高了马六甲的国际地位。此外,他还与葡萄牙殖民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勇敢地击退了敌人的进犯,自己也在战斗中负伤。最后,他隐居山林,直至逝世。杭·杜亚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目前难以断定。就这部小说所刻画的杭·杜亚形象而言,显然是具有浓重传奇色彩的。作者的主要意图在于表彰他的爱国精神,把他写成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大约也正因为如此吧,所以几百年来这部小说一直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广泛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其影响之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谓首屈一指。当然,在杭·杜亚身上也有对国王愚忠的一面,如当国王听信小人谗言下令将他处死时,他没有奋力争辩和反抗,而是俯首贴耳束手待毙;当他的结拜兄弟杭·直巴为他而挺身造反时,他非但没有加以支持,反而站在国王一边,镇压造反,并杀了杭·直巴。不过,从整体来说,杭·杜亚仍然不失为救民族于水火的英雄。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品是《庚·丹布罕》(18世纪)。这部作品的作者已不可考,其故事大约形成于17世纪,用文字记载下来可能是18世纪的事。一般认为,《庚·丹布罕》取材于爪哇班基故事(这类故事都以东爪哇固里班王子伊努·克达巴迪为主人公,叙述他的爱情和冒险生活,情节离奇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写的是拉登·曼德里(即伊努)和庚·丹布罕双双殉情的悲剧。王子拉登·曼德里和平民出身的庚·丹布罕互相爱慕,私订终身,受到王后的阻挠。王后先将二人分开,再派人杀死庚·丹布罕。庚·丹布罕临死前要求将其尸体放在木筏之上,任其顺水漂流。当木筏漂到拉登·曼德里狩猎的地方时,拉登·曼德里见到庚·丹布罕的尸体,悲痛万分,随即拔剑自刎,以身殉情。国王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悲愤不已,命人将拉登·曼德里和庚·丹布罕合葬一处,把悲剧的制造者——王后废黜。除《庚·丹布罕》外,还有《贝达沙丽》、《耶丁·尼斯达巴》、《猫头鹰之歌》和《希姆布》等也是比较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其中《希姆布》是以华人惨遭荷兰殖民者屠杀的“红溪事件”(1740)为题材的。

  1602年,荷兰政府批准成立联合东印度公司,从此开始了对印度尼西亚的殖民统治。     1870年,荷兰当局又在印度尼西亚推行土地法和全面占领的新殖民政策,迫使印度尼西亚逐步变为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在这个期间,印度尼西亚人民举行过多次起义均告失败。1910年,荷兰征服整个印度尼西亚。

  这个时期印度尼西亚的古代文学逐渐衰落,只有17世纪亚齐的宫廷文学和18至19世纪马打蓝的宫廷文学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前者的成果有模仿伊朗文学的布哈利的《众王冠》和努鲁丁的《御花园》,后者的成果有朗哥瓦西多的《忧虑岁月》和《金玉良言》等。这时唯一值得特别加以介绍的作家是阿卜杜拉·宾·阿卜卡迪·门希(1796——1854)。他是阿拉伯也门人的后裔,从小生活在马六甲,长期担任英国殖民者的文书和翻译,主要作品是一部自传——《阿卜杜拉传》。该书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成年的种种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材料翔实,描写生动,语言通俗,在题材上突破了神话传说和宫廷故事的狭小范畴,展开了直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因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还写有叙事诗《新加坡大火记》、游记《阿卜杜拉从新加坡到吉兰丹航游记》和《阿卜杜拉赴吉达航游记》(未完)等。

  成绩斐然的现代文学

  从 1910年到 1945年的 30余年间,印度尼西亚起初是荷兰的殖民地,其后又被日本占领。在这期间,共产党、伊斯兰联盟和民族党等曾多次发动起义,举行反抗。这些起义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却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由于这时的文学创作反映了现代生活和民族觉醒,采用了现代体裁和现代语言,所以与古代文学明显不同,构成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上的崭新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和新作家派文学等流派先后出现于文坛。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共产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产物。当时创办的大量革命报刊为革命文学提供了广阔的阵地。在小说领域、以马斯·马尔戈(1878——1930)和司马温(生卒年不详)的创作为代表,其中又以前者的成就最高。马斯·马尔戈本名马尔戈·卡托迪克罗摩,生于爪哇,长期从事革命活动,多次受到殖民当局迫害,最后死于流放地。他从1914年起执笔写作,先后发表了 《宫廷秘史》、《疯狂》和《大学生希佐》等小说,其代表作乃是1924年付梓的《自由的激情》。这部作品写的是主人公苏占莫的成长过程。他出生在一个官吏家庭,父亲想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把他送到官府去当见习生。但他不愿在殖民者面前卑躬屈膝,决定辞去职务,到外地去寻找真正的出路。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结识了革命者沙斯特罗,参加了各种革命活动,并与女青年苏佩妮结成了终身伴侣。小说的价值在于,生动地刻画了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广泛地展示了20年代印尼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丑恶面貌。在诗歌领域,除了大量出自革命战士之手的作品以外,鲁斯丹·埃芬迪(1903——1979)的创作令人瞩目。他的主要成果是1926年出版的诗集《沉思集》和诗剧《贝巴萨丽》。前者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充满忧国忧民的热情,并在格律上有所创新。后者借用传统故事影射现实社会——美女贝巴萨丽(象征印尼)被恶魔(象征荷兰殖民者)抢走,她的情郎布昌卡(象征印厄爱国青年)不顾一切与恶魔搏斗,终于把贝巴萨丽夺了回来。《贝巴萨丽》是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诗剧,形式新颖,思想积极,所以历来评价颇高。

  民族主义文学是指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倾向作家的创作。他们于 1928年提出“一个祖国、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口号,从狭隘的地方观念扩大为统一的民族观念。在诗歌方面,穆罕默德·耶明 (19O3——1962)堪称代表。他生于苏门答腊、是学生运动领袖和政治活动家。他从1920年开始发表诗歌,主张打破传统格律,吸收西方形式,提倡使用民族语言,表现民族感情。写于 1928年的长篇抒情诗《印度尼西亚呵,我的祖国》负有盛名。在这有诗里,诗人满怀激情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唱祖国的光荣传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感情。“我的祖国呵,岛岛相望,日夜漂浮在汪洋大海之上。宛若湖里油绿的浮萍,黑夜里熠熠生辉,明月下灿烂辉煌。寰宇呵浩浩,四海呵茫茫,我的民族就在这里繁衍生长。”——诸如此类的动人诗句曾经激荡过千百万青年的心,被他们反复传唱。除穆罕默德·耶明外,萨努西·巴奈 (1905——1968)也是著名民族主义诗人。在小说方面,阿卜杜尔·穆伊斯(1886——1959)最为突出。他生于西苏门答腊,由于积极投身爱国运动,曾经多次被殖民当局监禁。他的主要作品有《萨伊查》、《错误的教育》、《美满姻缘》、《苏拉巴蒂》和《苏拉巴蒂之子罗伯特》等,其中以长篇小说《错误的教育》最为人称道。这部小说出版于1928年,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男主人公汉纳菲是印尼土著青年,但由于从小接受荷兰学校教育,所以长大以后满脑子的洋奴思想,看不起自己的同胞、民族和宗教,一心想当深肤色的洋人。在婚姻问题上,他设法抛弃自己原有的妻子,拼命追求荷兰印尼混血姑娘柯丽,终于如愿以偿。他本以为从此可以改换门庭,在白人社会里过上美满的生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他们夫妇既为白人社会不容,又被土著社会排斥,走投无路,处境尴尬。后来柯丽离家出走,并因染上霍乱身亡。汉纳菲埋葬了柯丽后,感到彻底绝望,于是服毒自尽。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文笔传神,以血和泪的事实控诉了荷兰殖民当局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和奴化教育制度的罪恶,颇有感人力量。

  自由主义文学是指那些不大关心祖国和民族命运,专门以反对封建束缚、争取个人自由为己任的作家的创作。他们大多长期接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教育,对于封建传统习俗抱有强烈的反感,力图获得个人自由,特别是爱情和婚姻自由。马拉·鲁斯里 (1889——1968)被认为是自由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生于苏门答腊,长期从事兽医工作,主要创作业绩是长篇小说《西蒂·努尔巴雅》(1922)。这部作品写的是一对青年恋爱的故事:男主人公萨姆素和女主人公努尔巴雅从小生活在一起,青梅竹马,互相爱慕。长大以后,他们决心生死与共,结为夫妻。不料由于富商默灵吉从中作梗,一对鸳鸯硬被拆散,努尔巴雅为替父亲抵债,不得不嫁给默灵吉。默灵吉百般凌辱努尔巴雅,努尔巴雅不堪忍受,设计与萨姆素私奔。事情败露后,努尔巴雅竟被默灵吉迫害致死。萨姆素闻讯大怒,为报仇决定加入荷兰雇佣军,参与镇压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