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伟大帝国——马塔·卡里布的宫廷。原来卡里布是一个热中于流血事件和侵略战争的帝王,他肆意抢夺别人的妻子及其财产,并驱使自己手下的武士去做无谓的牺牲;他的王后乌龟夫人则是一个淫荡的女人,始而与下士调情,既而则恼羞成怒,与丈夫一道拆磨武士及其妻子。而武士之所以遭受百般折磨无非是因为他不肯心甘情愿地去为国王和王后卖命,更不肯带领士兵一齐去卖命。马塔·卡里布帝国的故事告诉人们,过去并不那么伟大,并没有过什么黄金时代,只有正视历史问题,正视现实生活,面向未来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是作者社会观点的体现,是作者对于民族命运深入思索的表现。这一幕表演过后,森林之王首先命令给女幽灵卸下担子,让她那半人半鬼的孩子出世。埃舒奥罗便打扮成红色人影,与孩子玩游戏。结果红色人影赢了,孩子输了。埃舒奥罗他们把孩子扔来扔去。最后奥贡把孩子接住,并把他传给戴姆凯,戴姆凯又把他交给了女幽灵。欢迎会到此结束。另一方面,人类的议会决定雕塑一个重新联合的象征物,并委托载姆凯去完成。当载姆凯从树上掉下来时,雕刻匠保护神奥贡伸手接住了他。全剧到此结束。
《森林舞蹈》不仅寓意深刻,哲理性强,而且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作者将西方现代戏剧的精巧结构和非洲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的种种因素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将热情洋溢的现代派诗歌和含意丰富的约鲁巴颜语自然地糅合在一起,从而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东非文学
在非洲东部地区,使用当地的语言——斯瓦希里语的文学和使用外来的语言——英语的文学并存。东非文学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两国较突出。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大陆东部沿海,东临印度洋,陆上与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扎伊尔、赞比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等国接壤。绝大多数居民属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其中以苏库马、查加、哈亚、戈戈、赫赫和尼扬韦齐等族人数较多。国语为斯瓦希里语,但英语在坦噶尼喀也比较流行。1889年沦为德国殖民地,1890年又变成英国“保护国”,1961年坦噶尼喀首先宣布独立,1964年桑给巴尔建立人民共和国,同年组成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随后改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坦桑尼亚的斯瓦希里语文学和英语文学是有密切联系的,前者历史比较悠久,并对后者有所影响。斯瓦希里语文学可以上溯到18世纪初,19世纪80年代以后取得很大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出现了如夏巴尼·罗伯特(1909——1962)这样的著名作家。英语文学要年轻得多,是本世纪60年代初才诞生的,还没有大作家问世。
夏巴尼·罗伯特生于农民家庭,是个伊斯兰教教徒。他一生写了20几部作品,包括诗歌、小说、传记等,比较重要的有《可信国》(1951)、《农夫乌图波拉》 (1956)、《非洲人之歌》(1956)、《我的生活和五十岁以后》 (1961)等。尽管作为艺术创作来说他的某些作品具有明显的缺欠(如说教性质),但是他的作品仍然受到坦桑尼亚读者的热烈欢迎,得到坦桑尼亚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这是因为,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坦桑尼亚人,他与他的祖国和人民息息相通,他善于把伊斯兰教的传统信仰与人民大众的现代理想巧妙结合起来。如在第一部小说《可信国》里,他首先描写了“可信国”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专制、贪污、残暴、落后;然后描绘出一幅未来国家的美好图景——和睦友爱,勤俭节约,民主自由,科学发达:最后表示相信,“可信国”必然能够变成一个繁荣幸福的乐园。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沿海,东南临印度洋,陆上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国接壤。全国有40余个部族,其中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如基库尤族,卢希亚族、梅鲁族等人数较多。国语为斯瓦希里语。1895年成为英国“保护地”,192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宣告独立,次年成立肯尼亚共和国。肯尼亚虽然也有斯瓦希里语文学存在,可是却没有像坦桑尼亚那样产生夏巴尼·罗伯特一类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反之,肯尼亚的英语文学虽然也像坦桑尼亚的英语文学那样年轻,可是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除了杰出的作家恩古吉 (1938——)之外,还可以举出如下几个重要作家名字:格·奥戈特(1930—)、基贝拉(1940——)、梅佳·姆旺吉(1948——)等。
恩古吉毕业于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他以剧本《黑隐士》(1962)而登上文坛,随后发表了几部长篇小说:《孩子别哭》(1964)、《一河之隔》(1965)、《一粒麦种》(1967)、《血的花瓣》(1977)。前三部小说都是描写肯尼亚殖民地时代的状况,表现肯尼亚人为争取土地和自由而斗争的主题,指出长期以来肯尼亚人对待现实生活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忍气吞声的态度,一种是坚持斗争的态度。其中,第三部小说《一粒麦种》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最为成熟。这部小说采用主人公回忆往事的形式写成,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揭示出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这个主人公曾经参加过民族独立运动,但是后来却在紧急关头出卖了自己的同伴;他感到良心上的谴责,终于不得不坦白了自己的罪行。与这个人物相对照,小说还成功地刻画了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英勇献身的战士形象。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构思复杂,心理描写细腻等特点则表明作者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南非文学
南非地区的文学在语言方面更加多样,有使用葡萄牙语的文学,如安哥拉;也有使用班图族语的文学,使用英语的文学,使用阿非里卡语的文学,如南非共和国。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沿海,西临大西洋,陆上与扎伊尔、赞比亚和纳米比亚等国接壤。境内有30余个部族,以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各族为主,人数较多的如奥文本杜族、姆本杜族和刚果族等。各族使用自己语言,官方语言则为葡萄牙语。1885年被葡萄牙划为殖民地,称为“葡属西非洲”,1975年宣布独立,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安哥拉的文学主要是用葡萄牙语写成的。安哥拉葡萄牙语文学始于19世纪中叶,但是取得重大发展则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1948年,成立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安哥拉新知识分子运动。他们提出“让我们来发现安哥拉”的口号,出版《安哥拉新诗人诗集》,创办《信使——安哥拉人之声》杂志,被称为安哥拉新文化的转折点。诗人维里亚托·达·克鲁兹 (1928——1973)、阿戈什蒂纽·内图(1922——1979),作家卡斯特罗·索罗梅尼奥(1910——1968)、罗安迪尼奥·维埃拉 (1936——)、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利马 (1935——)是安哥拉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成员。
卡斯特罗·索罗梅尼奥属于葡萄牙血统,但是生在安哥拉·长在安哥拉。他从30年代开始从事创作活动,陆续发表 了剧本《纳拉》(1939),小说和故事集《悲伤的夜晚》( 1939)、 《没有出路的人》(1942)、《疾风和其他的故事》 (1943)、《卡兰加》(1945)等。这些作品着重描写数百年以前安哥拉的历史面貌,即葡萄牙殖民者侵入之前的时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把那个时期理想化,而是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忠实地再现当时的恐怖和贫困。1949年长篇小说《死亡的土地》问世,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新阶段。这部小说转而描写本世纪30年代中期葡萄牙殖民当局残酷统治下的安哥拉,表现了安哥拉人民对殖民者难以遏止的愤怒和仇恨。尖锐的社会批判,细腻的心理分析,使这部小说在风格上焕然一新。在第二部长篇小说《转折》 (1957)里,作者对“白人优越论”等殖民主义理论加以嘲笑。此外,他还写有《黑土地的故事》(1960)、《创伤》(1970)等作品。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最南端,东、南、西三面临印度洋和大西洋,陆上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莱索托等国接壤。居民构成颇为复杂,非洲人占大多数,另有白人、混血种人和亚洲人。非洲人中绝大多数属于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包括科萨、祖鲁、斯威士、文达、巴苏陀、茨瓦纳等族。白人以早期荷兰等国移民居多,称南非白人(即布尔人);此外还有英国血统白人。1652年荷兰首先在南非设立殖民地,其后英国势力逐渐扩大,1910年成立白人统治的南非联邦,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61年南非当局宣布改称南非共和国,并退出英联邦,但继续实行种族歧视政策。由于南非共和国的居民成份复杂,日常语言多样,所以它的文学创作也使用多种语言,如班图族语(包括祖鲁语、科萨语、苏陀语、茨瓦纳语等)、英语、阿非里卡语(即布尔人语)等。南非共和国文学形成于19世纪。当地的白人文学分为英语文学和阿非里卡语文学两个系统平行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融合,英语文学逐渐取代阿非里卡语文学。当地的黑人文学则用班图族语写作,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班图族语日益减少,黑人作家也被迫使用英语写作。席莱纳(1855-—1920)、维拉卡泽(1906——1947)、彼得·阿伯拉罕姆斯(1919——)、纳丁·戈迪默(1923——)、丹尼斯·布鲁斯特 (1924——)等是南非共和国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
席莱纳是位女作家,生于好望角一个贫苦的德国传教士家庭,当过保姆、家庭教师和农场管理员,依靠自学成材。1881年前往英国学医,后来进行文学创作;1889年回到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