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以语言流畅、旋律优美、比喻巧妙、风格自然为艺术表现特色,但更加令人瞩目的是其中所包含的广阔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和深刻的哲理。其基本内容可以归纳如下: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如“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从来无人能参透个中真谛,我们自何方来,向何方走?”否定地狱和天堂,批判宗教的教义,如“一群人探讨宗教教义,另一群人思索人生不易之理。我担心有朝一日一声呼喊:“无知的人们,这二者都不是真理!”揭露世道不公,谴责压迫仇恨,如“如若天下事能用公正之尺衡量,如若人世生活令人满意舒畅,如若天地之间尚有公平二字,正直人怎会有百结愁肠?”保持独立高尚人格,表示不愿追求利禄,不肯随人俯仰,如“宁可如同兀鹰啃一块骨头,也不要作人食客向小人乞求。宁可吃自家的一块面饼,也不要去讨悭吝者美味佳馐。”此外也表现了人生时间短暂、应当及时行乐的思想。
内扎米是塞尔柱王朝时期的著名叙事诗人,也是伊朗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全名是伊里亚斯·本·尤素福·本·扎基·本·穆阿耶德·内扎米·甘泽维。他自幼父母双亡,是由舅父抚养成人的。他勤奋好学,知识相当广博。不仅精通波斯文,而且通晓阿拉伯文、格鲁吉亚文和亚美尼亚文。他似乎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同时也很了解基督教,在神学、哲学、医学、数学、伦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占相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造诣,可以说几乎掌握了当时的全部知识,而这些丰富的知识又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内扎米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甘泽度过的,日子过得相当节俭。尽管他的一些作品是献给地方权贵的,并且颇受他们的赏识,可是他始终没有走上宫廷诗人的道路,一直过着布衣平民的生活。诗人的晚年生活是孤独的、寂寞的,每年都要在修道室里过上40个昼夜,不停地祈祷真主,不断地冥思苦想。1209年,他逝世于甘泽。
内扎米所创作的诗歌数量相当可观。伊朗学者杜拉特沙赫认为,除《五卷诗》外,他“写了许多其他体裁的诗歌约四万行,都很有特色,耐人吟诵;特别是他的抒情诗更是诗意隽永,感人至深”。现在他已经出版的抒情诗共有194首,四行诗共有68首,颂诗共有17首。不过,内扎米的主要功绩还不是创作这些诗歌,而是创作使他名扬千古的《五卷诗》。《五卷诗》是内扎米从1176年到1200年间创作的五部长篇叙事诗的汇编。这五部长诗是《秘密宝库》(1176)、《霍斯陆与西琳》(1181)、《蕾莉与马杰农》(1188)、《七美人》(又称《七美图》,1197)、《亚历山大故事》(1200)。这些长诗都是用叙事诗(玛斯纳维)体写成的,共约二万六千联句。其中以《霍斯陆与西琳》、《蕾莉与马杰农》和《七美人》等三部讴歌男女爱情故事的诗歌最为出色。如《七美人》的故事说:太子巴赫拉姆的父王去世,王位被外人篡夺,巴赫拉姆不肯善罢甘休,决心夺回王位。祭司们用两头雄狮来考验巴赫拉姆的勇气和力量。巴赫拉姆毫不畏惧,干脆利落地杀死了雄狮,登上了王位。他主持公道,关怀百姓,维持和平,避免争端。一天,他外出打猎,一箭将斑马的头和蹄串在一起,显出得意扬扬的样子。陪同打猎的妃子法特涅却不以为然,说这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巴赫拉姆勃然大怒,命令上校将法特涅处死。上校暗地里将法特涅藏匿在自己的别墅中。这座别墅建在山顶,自山下到山顶有60个阶梯。法特涅每天早晨从山顶把一头小牛犊抱到山下吃草,晚上再抱回山顶。如此持之以恒,终于成为能将一头大牛从山下扛到山上的力士了。其后,巴赫拉姆来到上校别墅做客,上校让法特涅出面表演扛牛。巴赫拉姆十分惊异,但却故作镇静地说,这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每日锻炼而已。法特涅当即答道,如果扛牛是每日锻炼的结果,那么一箭将斑马和头和蹄串在一起不也是每日锻炼的结果吗?巴赫拉姆终于认出了法特涅,当即决定将她立为王后。巴赫拉姆下令召来伊朗、中国、印度、花剌子模、罗马、玛格拉伯、沙赫 (位于欧洲中部)和苏格拉伯(位于土耳其、保加利亚)等七个国家的七位公主,为她们每人建造一座宫殿,每个宫殿代表一个星球,分别涂以黑、黄、绿、红、蓝、紫、白等七种颜色。巴赫拉姆在一周之内,每天前往一座宫殿,会见一位公主,听公主讲一个故事。
内扎米的《五卷诗》在伊朗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内扎米之前,菲尔多西以史诗《列王纪》传世,古尔冈尼写有叙事诗《维斯与朗明》。内扎米则在前人所开拓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他巧妙利用历史材料和民间传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诗歌的描写更加细腻,语言更加优美,感情更加深沉,形象更加丰满。在内扎米之后,不少诗人纷纷加以效仿。贾米有意向他学习,写出七部叙事诗,总称之为《七宝座》,其中包括同名作品《蕾莉与马杰农》。此外,印度的波斯语诗人阿密尔·胡斯陆、突厥语诗人阿里席尔·纳瓦依也模仿他写成自己的《五卷诗》。自18世纪末起,内扎米的《五卷诗》被介绍到欧洲以及世界各国,内扎米被列为伊朗的五大诗人之一。
花拉子模王国于12世纪末占领伊朗东北部,13世纪初统治伊朗全境。但花拉子模的统治未能维持多久,1219年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率领下大举西征,相继征服花拉子模和中亚其他国家,将伊朗划入其势力范围之内。在成吉思汗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继续西征, 1258年占领巴格达,推翻阿拔斯王朝,并于同年建立了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儿汗帝国(伊儿汗意为各民族的统治者)。蒙古人起初是以掠夺者的身份来到伊朗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伊朗文化惨遭破坏,文物典籍被抢劫一空,寺院学校被捣毁殆尽;但当他们站稳脚跟成为当地的统治者以后,也就逐渐接受水平较高的伊朗文化,信仰伊斯兰教,并且开始任用伊朗人为行政官吏,民族矛盾有所缓和。在合赞汗(1295—1304当政)和完者都(1304—1316当政)执政时期,伊儿汗帝国采取了奖励农耕、制定法律、设立学校、修建寺院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使伊朗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不过好景不长,在完者都之后,伊儿汗帝国的统一局面便难以维持了。由于各地的军事割据和人民起义,先后有穆扎法尔国(1313—1393,统辖法尔斯、克尔曼、库尔德斯坦等地)、沙尔别达尔国 (1337—1381,统辖霍拉桑)等宣布独立,使伊儿将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状态。其后不久,另有一支突厥军队在帖木儿率领下杀入伊朗,1380—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然后继续向东向南侵略,使伊朗人民又经历了一次浩劫。帖木儿死后,伊朗再度遭到分割,东部仍由帖木儿王朝管辖,中部和西部则在王土曼人的黑羊王朝统治之下。1467年以后,另一个土库曼人所建立的王朝——白羊王朝又战胜帖木儿王朝和黑羊王朝,将伊朗的许多地方置于它的统辖范围之内,直到1502年该王朝灭亡为止。
从12世纪末到 16世纪初的 300余年,伊朗长期处在异族统治下,屡次遭到战火洗劫,多次形成分裂局面,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难困苦。在这种复杂、多变、严酷、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伊朗文学只能在挣扎中向前进,在摸索中求发展。在这个时期,苏菲派诗歌继续有所发展,训诫诗达到成熟地步,抒情诗处于巅峰状态。这时的著名诗人有莫拉维 (1209—1273)、萨迪(1208—1292)、阿密尔·霍斯陆(1253—1325)、哈珠·克尔曼尼(1317—1380)、欧贝德·扎康尼(?—1369)、哈菲兹(1327—1390)和贾米 (1414—1492)等,其中以莫拉维、萨迪和哈菲兹的成就最高。
莫拉维(又译鲁米)是苏菲派最著名的诗人,苏菲派叙事诗之集大成者,全名为莫拉纳·贾拉勒丁·穆罕默德·莫拉维。他生于巴尔赫 (今阿富汗境内),后因蒙古军队入侵,随父亲迁居小亚细亚的小亚科尼亚城(今土耳其境内),并成为当地的苏菲派领袖。莫拉维的主要作品有一部抒情诗集(《沙姆斯丁·大不里士集》)和六卷叙事诗,后者被苏菲派评为“知识之海”,诗人自己则将其比作芦笛——“请听,这芦笛的倾诉,它倾诉离别的烦恼与痛楚。人们把我从芦苇塘割断,对着我的笛孔倾吐他们的幽怨。那被离愁别恨撕碎的心胸,对我倾诉焦灼的凄苦之情。”这些叙事诗的篇幅有长有短,其故事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是诗人自己创造。他的叙事诗一般都具有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比喻,因而流传很广;但其中所含的神秘思想,却很难为普通读者所领会。
萨迪是蒙古侵略和统治时期著名的训诫诗人,也是伊朗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1209年诞生在伊朗西南名城设拉子,萨迪是笔名,他的全名是谢赫·穆斯列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依。他出生在一个下层宗教人士家庭里,幼年是在贫困和孤苦的环境中度过的。由于父母早亡,他只好寄人篱下。早年在设拉子求学,后来转到巴格达的最高学府内扎米耶学院深造。他不但精通波斯语,而且精通阿拉伯语,大约在30岁左右,他结束了自己的学业,过起长期的流浪生活,成了伊斯兰教的游方者。他的足迹遍及亚非两大洲的广大地区。萨迪在国外侨居了30余年,直到1257年才回到伊朗,定居在他的故乡设拉子。他的晚年生活似乎比较平静,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1291年,他在设拉子去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