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室等设施。在古王国时代之后,讲究的墓室墙壁都刻绘有精美的浮雕和绘
画,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供奉神灵活动等。到了新王国时代,墓室墙壁布满
葬礼文和图画,或认为这些图画和葬礼文大概表示着为死者祷告的意思。
埃及王朝时代的墓葬可分为马斯塔巴墓、金字塔墓和岩窟墓,这些都是
王公贵族阶层流行的墓葬形式,反映了当时上流阶层丧葬习俗的发生、发展
和演变情况。
马斯塔巴墓,产生最早,始见于早王朝时代,盛行于古王国时代,是一
种早期流行的王公贵族墓葬形式。马斯塔巴墓在形制、结构和建筑材料上,
常存在着因时代、地方以及阶层因素所产生的差异,但其典型构造一般分上
下二部分。地上建筑是用石灰岩方形石块砌成长方形的高台,高台上建有圣
堂,圣堂的间数或多或少,多者达20间,堂室内设有祭祀台和墓主像,室壁
刻有浮雕,绘有图画,内容主要是冥界生活描写。地下建筑主要是墓室,从
墓室到方台上有一通道连接,当墓主人葬入墓室后,通道便被封堵起来。马
斯塔巴墓在全埃及都有分布,在金字塔墓的周围尤其众多。
金字塔墓,是埃及古王国时代在马斯塔巴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国王大
墓,它们大多使用石料砌筑而成,因其形状像汉字的“金”字,故学术界习
称为金字塔墓。金字塔墓的结构是墓室建在塔内,塔前一般还建有祭庙、通
道、船壕、围墙等附属建筑。埃及古王国时代,习惯上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大致从第三王朝左塞王开始废弃马斯塔巴形式,而利用石材建造金字塔,作
为国王的陵墓。这种经过革新的陵墓形式,被认为是统一帝国君主专制的象
征。它是在第三王朝的第一个王内布卡所创建的平顶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Page 80…
阶梯金字塔。这种由左塞王在萨卡建筑起来的第一个阶梯式金字塔,全高60
米,其形制不难看出是由六层大小不一的马斯塔巴逐层缩小重叠建筑而成。
从第四王朝斯奈夫鲁王开始,埃及的达赫舒尔出现了两座真正的金字塔建
筑,其中一座由于金字塔顶端角度的改变而变成弯曲金字塔。古埃及最著名
的金字塔塔墓,是斯奈夫鲁王的儿子胡夫王、哈夫拉王和门卡乌拉王在开罗
附近吉萨修建的3座金字塔墓。其中胡夫王的金字塔墓是古埃及最大的一座
金字塔墓,名气最大,该墓原高达146(或说147)米,现高仅有137米,墓
基底呈正方形,每边长230米,修筑大约使用了230万块重达2。5吨重的石
材;其北侧有出入口,高出地面约20米;塔墓中心地下30米处,发现一被
废弃的墓室,此室修有斜坡通道与入口相通,可能是设计的墓室;沿入口不
远处修筑有一条向上通行的甬道,甬道一端与第二个墓室相连,这第二个墓
室即所谓的“王后墓室”;从王后墓室再向上走到最顶端便是国王墓室,国
王墓室内发现敛葬胡夫的花岗岩棺,室高约6米,并用一块重达400吨的大
石板覆盖,石板上筑有5层空间结构,以减轻盖石的承重,其最顶层是用巨
石筑成的三角形尖顶。胡夫金字塔规模庞大、气势非凡,设计科学、内部构
造复杂,石材起重难度极高,其顺利落成令人赞叹不已,故早在古希腊时代
即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埃及王朝时期金字塔墓的周围,一般还筑有后
妃、王子及大臣们的坟墓,组成规模宏大的墓地。如基泽发现的大墓地,便
是当时诸多王公贵族的葬身之所。哈夫拉和门卡乌拉王的金字塔墓,形制规
模虽然小于胡夫金字塔墓,但其亦以特别的庙宇附属建筑和狮身人首像修筑
而闻名于世。
岩窟墓,从中王国时代开始,金字塔墓修建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岩
窟墓。这种墓的始兴和流行之势一直延续到新王国时代,成为埃及王朝时代
一种新兴的贵族墓葬形式。岩窟墓通常开凿在尼罗河岸的悬崖上,有的则开
凿在山中的岩壁中,其规模和构造又常常因墓主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发生差
异。一般的岩窟墓都设有入口、通道、墓室和附葬室等。在贝尼哈桑墓地清
理出的39座大型岩窟墓颇具典型性,其结构主要有外庭、长方形主室和雕像
壁龛,室壁并绘有各种题村的壁画。新王国时代的统治者,为了预防盗墓,
国王死后一般都埋葬在底比斯山谷的悬崖深洞内,形成了有名的“王陵之
谷”。
马斯塔巴墓、金字塔墓和岩窟墓均属于埃及青铜时代上流阶层流行了墓
葬形式和埋葬习俗。至于平民百姓阶层,由于政治、经济地位和能力之限,
一般均仍然流行自新石器、金石并用时代以来的竖穴土坑墓的传统习俗。
… Page 81…
五、南亚古代生活习俗
南亚是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以南至印度洋一带地区的
统称,亦即今之南亚次大陆或印巴次大陆以及南端邻近诸岛。古代南亚地区
包含今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锡金、不丹和斯里兰
卡等国,中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古代文献又泛称此一地区为印度。
南亚次大陆北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印度河西南注入阿拉伯海,恒河
东南流入孟加拉湾。印度河流域主要在今之巴基斯坦境内,这里曾形成世界
最早的文明文化,是最早的文明地区之一。恒河流域的文明发生稍晚,但后
来居上,也成为古代南亚次大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亚大陆是人类起源的故乡之一,在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的西瓦立克
山地,早在距今约1400万年前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此一带活动过。
南亚古代前期生活史,约始于距今5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下限
约止于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早期铁器时代。其包含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旧石
器时代的索安文化、马德拉斯文化、中期小石器文化、晚期细石器文化、新
石器时代的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文化、布尔扎霍姆文化、印度河城市文明文
化以及其它地区的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文化等等。
南亚古代前期生活习俗的内容,亦大体可区分出日用品制作和利用、早
期性生活与婚姻、饮食与穿戴、居住和交通、游娱和丧葬等几大类。
… Page 82…
1。日常用品制作与应用习俗
南亚古代前期的日用品,以制作质材而论,可区分出石、木、骨角、陶、
铜、金银、铁等数类。
(1)石制品
石制品制作使用习俗在南亚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都十分流
行。石制品是南亚古代前期最常见的生活用品之一。史前时期的人们对石制
品不可或缺,进入青铜或铁器文明时代的人们,尽管金属器已广泛应用,但
石制品显然还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①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南亚旧石器时代分早、中、晚三大期。早期石
器文化形成两大系统,一是以索安文化为代表的砍斫器系统,二是以马德拉
斯文化为代表的手斧系统。它们的时代大约为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至第
三冰期,相当于欧洲的明德至里斯冰期。中期以石片文化为代表,分布很广,
器形以刮削器为主,但各地区文化间存在差别,时代大致为第三次冰期末至
第四次冰期,相当于里斯冰期末至维尔姆冰期。晚期以几何形细石器和石片
石器为主要器物,其西部地区的几何形细石器是外来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的
非几何型石器文化则是从当地文化直接发展起来的,它们的时代为冰后期,
即全新世早期。
早期的索安文化主要分布在拉瓦尔品第、印度河上游、索安河和杰赫勒
姆河流域,典型遗址因发现于索安河流域故名索安文化。索安文化的典型石
制品是砍斫器。索安文化本身又可细分出前、早、晚三期,各期均流行有具
一定特色的石制品。前索安文化是南亚次大陆最早的石器文化,普遍流行一
种粗大的砾石砍斫器,石器加工制作技术十分原始落后,石质材以硅岩砾石
为主;此外,还流行许多用锤击法打制出的石英岩石片,石片背面尚留石皮,
未见二次加工痕迹。早索安文化则开始流行用单面或两面交互打击而成的砍
斫器和周边经过加工的盘形石核制品,这些制品的基本原料是火山岩和石英
岩砾石。晚索安文化以流行石片工具为重要特征,使用砾石加工的制品逐渐
减少,器体也在变小。早期马德拉斯文化以印度半岛的中部、南部为主要分
布区域,自北向南分布有渐多的趋势,半岛北部也见少量分布。其因最早发
现于马德拉斯市附近故名马德拉斯文化;该文化盛行以两面打制的手斧和用
石片制成的劈刀等制品,该文化的石器原料主要是石英岩,手斧形制规整,
数量较多,有椭圆形、杏仁形和心形等形状,有的刃缘呈S形弯曲状;马德
拉斯文化与非洲中部和南部的阿舍利文化相似,两者可能有较密切的关系;
北部地区手斧发现不多,在索安河流域昌特拉遗址的砾石房中,发现过磨蚀
严重的手斧,时代定在第三次冰期,相当于欧洲的里斯冰期。
中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遍布整个南亚次大陆。石器原料以燧石为主。流行
用盘状石核打制出的三角形石片和用长石核打制的长石片,打制石片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