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黄帝至舜的五帝时代。或认为中国目前最早的铜制品之一是1973年陕西
临潼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黄铜圆薄片,但学术界对这一发现尚存争议。如果
这一发现可以确认,则中国冶金(铜)技术的萌芽便可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
前。但按普遍认可的事实,山东胶县三里河、牟平照格庄,甘肃东乡林家、
永登蒋家坪、武威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内蒙伊金霍
洛旗朱开沟,河北唐山大城山,青海贵南朵马台,山西襄汾陶寺,甘肃玉门
火烧沟等遗址发现的铜制品,均属于中国早期的铜制品。在这些铜制品中,
既有红铜(自然铜),也有锡青铜、铅青铜和黄铜。这种现象表明,从公元
前3000多年至前1500年期间,中国铜制品制作和利用正处在一个利用天然
纯铜、开发合金青铜的过渡阶段。中国早期铜器阶段流行的铜制品种类主要
有刀、锥、凿、环、钻头、匕、斧、镜、指环、铃、泡及其它饰片等等。
《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
象物”,《墨子》、《越绝书》、《史记》、《汉书》、《管子》、《山海
经》等文献均有相类的记述。中国先秦典籍一般泛称金属器为金,金多是指
铜,说禹时已用铜铸鼎,目前尚缺乏考古学证据,但禹或其后裔建立的夏王
朝已流行铜器制作习俗,则已为考古学所证实。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
已发现了坩埚、铜渣和陶范等与铸铜有关的遗物,证实了夏启时“折金于山
川而陶铸”的铸铜史实。二里头文化发现的铜爵、斝、鼎,是中国迄今最早
的青铜容器,它们首开了铜容器制作和应用习俗的先河,铜兵器的出现也揭
开了“以铜为兵”的序幕,较大量的青铜工具的流行,表明夏代铜制品仍停
留在以工具器为主流的阶段。但容器的出现,亦表明夏代的铜器制作已开始
从单范的工具制作迈进多范合铸的技术阶段,二里头文化时期始行的合金青
铜多范合铸容器的工艺和习俗,为商周时期青铜酒礼器的成熟发展奠定了重
要的基础。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制品,主要见有刀、锛、凿、鱼钩、戈、
戚、镞、爵、斝、鼎、铃、牌、锥等等。
… Page 103…
商代的铜制品制作和应用,可谓盛况空前。以二里岗、殷墟文化为代表
的商文化,已发现数以千计的青铜酒礼器和数不胜数的青铜兵器、工具、饰
品、车马器等,足以表明商代的制铜用铜习俗风靡至极。如殷墟妇好墓,一
墓内随葬青铜制品468件,其中容器比例最大,共有210件,次为武器,有
134件,其余是工具,饰品等,容器制作的水平相当高超,显示了当时青铜
制作业的繁荣昌盛景象。此外,郑州紫荆山、南关外、殷墟苗圃北地等铸铜
遗址的发现,亦暗示了当时的制铜业已基本步入官营专业化阶段,铜器铸铭
的习俗也从商代开始迅速崛起和流行普及。商代的青铜制品种类名目繁多,
主要流行有鼎、盘、罍、斝、爵、觚、鬲、尊、盆、盂、簋、卣、方鼎、偶
方彝、三联А'方罍、觯、角、壶、瓿、瓿形器、缶、觥、盉、豆、铙、
钺、戈、锛、凿、刀、铲、镞、斧、钁、钻、铃、筒、镜、削、弓形器、斗、
匕、矛、当卢、络头、泡、镰、戣、兽面具、人面具、軎、踵、轭、轭饰、
轭、衔、镳、节约等等器形。
周承商制,在铜器制作习俗的流传和推广上尤其如此。西周时期的青铜
器制作水平和普及程度,可说是与商朝不相上下。历年来在陕西沣镐、周原、
宝鸡地区、河南洛阳地区、北京房山琉璃河、昌平白浮村、辽宁凌源马厂沟、
喀左、江苏丹徒、安徽屯溪、湖熟文化、河南虢国墓地、辛村墓地等等西周
墓葬和窖藏中,已发现的铜器数量洋洋大观,其中有铭铜器的流行和铸、刻
铭水平,则较商朝有过之无不及。西周时期青铜制品器形种类十分丰富多彩,
主要流行有鼎、簋、爵、盘、罐、罍、觯、卣、尊、方鼎、А⒇⒑Ⅴⅰ
豆、盉、匜、方彝、斗、铙、钟、编钟、铃、銮铃、弓形器、勺、旄、軎、
辖、鞍具、镳、衔、当卢、泡、軧、■、輨、轭饰、熏炉、盒、圈、匕、镇、
节约、兽面、瑩、鐏、冠饰、镞、戈、矛、轮、剑、盾、盂鏙、刀、轴头、
刀柄、笼嘴、■饰、环、球、鋂、削、凿、饰、衡饰、较饰、踵饰、牌、
合页、■饰、箭、钩戟、戟、荩巍⒐夜场⒀巍⒕怠⒒贰⒂恪⒐堋簟ⅰ
鸟、铜人、发饰、佩饰等等。
(8)铁制品
中国最早的铁制品,是河北藁城台西、北京平谷刘家河等商代遗址发现
的铁刃铜钺,经鉴定,铁刃均是陨铁。由此可知,中国陨铁制品的利用习俗
至迟在商朝便已发生。新疆哈密等地发现的一些以块炼铁为原料制作的铁工
具和装饰品,如焉不拉克铁刀等,则表明中国人工冶铁铸器的习俗,在公元
前13至前11世纪的商代晚期业已发生并流行。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
号墓发现的铜柄铁剑等,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迄今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实物
之一。它们的发现,意味着人工冶铁制品的社会史和习俗史在中原地区迄今
至少可上溯到西周晚期。《尚书·禹贡》:“(梁州)厥贡璆铁,”《诗·秦
风》:“驷驖孔阜,六辔在首。驷驖之驖,或写作铁,是马色如铁的引申。
过去,学术界大多怀疑《诗》、《书》中谈到的铁,但以目前考古发现证实,
《诗》、《书》中有关铁器的描述是持之有据的。
(9)金制品
中国古籍谈到的金,多是对铜等金属器的泛称,个别场合也包含黄金在
内。由于天然金成色如橘黄,故故人习称为“黄金”。据古史传说,中国在
五帝时期已使用黄金。《管子·地数》说:“(黄帝时)上有丹砂者,下有
… Page 104…
黄金”,《史记·平准书》:“虞夏之币,金有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尚
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新语·术语》:“舜弃黄金于崭嵒之山”。
以上传说表明,中国金器的制作应用习俗大约渊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金由于是一种稀有的天然金属,自然金块的获取,大多出于偶然机会。
从中国考古发掘的现状看,甘肃玉门火烧沟齐家文化晚期墓葬兽发现黄金打
制而成的装饰品,火烧沟遗址14C测定的校正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700
年,这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金制品实物。北京平谷刘家河、河南安阳殷墟、
河北藁城台西等墓葬发现的金臂钏、金耳环、金笄、金块等,表明商代晚期
黄金饰品制作和利用习俗已初步在某些地区开始兴起。商代的黄金饰品制作
应用习俗到了西周时期仍在延续,并发展出一种包金工艺新习俗。三门峡虢
国墓地发现的金泡,辛村西周墓出土的金泡、金矛柄、金兽头等,均表明了
西周时期制金、用金习俗的延续的一般情况。从火烧沟到西周时期的中国金
制品,都属于利用天然块金加工制作而成的成品,至于淘金采砂金和炼铸金
质容器的习俗,则是东周时期以后开始兴起的。
(10)银制品
《尚书·禹贡》:“梁州……厥贡璆铁,银镂砮磬”,其中的银镂制品
暗示了夏禹时期前后中国已发生银器制作和利用的习俗。甘肃玉门火烧沟出
土的银饰,其时代约属公元前1900年至前1700年,其与夏禹生活年代和夏
王朝积年时间大致相应,从而证实了《尚书·禹贡》记述的大致可信性。火
烧沟的银饰,是迄今中国远古暨三代史中最早和唯一的银制品。商朝和西周
时期目前尚未见到银制品的出土报道,但估计日用品中是流行有银制品的。
春秋战国而后,银制品的制作应用习俗才明显地较为普遍地流行起来。
(11)铅、锡制品
铅大约在铜器制作初期便作为一种合金与铜结合构成铅青铜制品,铅的
提炼和使用年代非常古老。铅是贵金属银的依附体,银是炼铅的副产品,故
炼铅的习俗发生要比银早。锡是构成青铜制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合金,它的
主要作用是能加强铜(纯铜)的硬度,故其对青铜制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铅器的制作不很发达,原因是铅过于柔软。《尚书·禹贡》:“青
州……厥贡……铅松怪石”,这则记述表明,从夏禹时期开始,制作应用铅
制品的习俗便可能已经发生。考古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曾发现有铅贝,
这表明大约在相当商代的北方地区,曾流行过制铅、用铅的习俗。郑州、黄
陂等属商代二里岗时期的青铜器一般含有较多的铅,安阳殷墟、洛阳西周墓
则发现有成组的仿青铜器造型的铅制品,制品种类包括酒礼容器、兵器和工
具。但是,鉴于铅质脆软,其制品大多不是实用品。故考古发现的夏商周铅
制品,其用途与国外基本相仿,大多属用于随葬祭礼中代表青铜器的明(冥)
器。据考古发现所示,冶炼铅块并制作成随葬的酒礼明器的习俗,在中国商
周时期还是较为流行的。
宝鸡茹家庄西周■国墓地,发现有随葬用的纯锡制品鼎、簋、鱼等,锡
青铜在夏商周时期占据金属器制作应用的主流,但纯锡制品却十分罕见,■
国墓的锡制品当是反映了陕西西周时期一种特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