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除具有主要的美化功能外,在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一些特殊的器类还 

具有宗教意识,权力礼仪观念上的特别意义。佩饰的质料通常有介壳、骨角、 

石、玉、陶、金属等多种。据考古资料揭示,制作和使用佩饰的习俗,至迟 

在旧石器晚期便已发生,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曾发现13件原始佩饰,种类有 

穿孔蛤壳、钻孔石珠、穿孔鸵鸟蛋皮扁珠、穿孔鸟骨扁珠等等;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遗址也曾发现一批石珠、石坠、穿孔鱼骨饰、穿孔蚶壳等原始佩饰。 

这些都是迄今所知中国制作和应用佩饰的最早实例。 

     项饰据目前发现所知,项饰即项链类佩饰物,恐怕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装 

饰品类。阳原虎头梁、山顶洞发现的穿孔佩饰,大致都属于项饰。项即人的 

颈部,颈上承头面下依肩躯,其构造特点非常适合悬挂,在颈部挂饰物,既 

可以防止行走或活动时经常脱落,也可以使饰物处在人体较明显的部位,起 

到最佳的装饰作用,故项饰成为最早出现的佩饰,是与人体形态特点及饰美 

初衷密切相关的。中国最原始的项饰物是虎头梁、山顶洞人使用的用蛤壳、 

砾石、鸵鸟蛋皮、鱼骨、鸟骨等质料制成的穿孔坠饰或珠饰。北京门头沟东 

胡林人墓葬发现的用50多枚小螺壳穿孔串成的项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现知 

最早的项饰品之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新近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前的 

随葬玉玦,则是现知最早的玉质项饰物;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使用和制作 

项饰的习俗十分风行,绝大部分遗址都可见到项饰物的出土,如仰韶文化出 

土有用兽牙、蚌、贝、骨制成的项饰;河姆渡文化出现用玉管、璜、蝉、环 

串成的项饰;大汶口文化常见用成组的项饰随葬,项饰的质地有玉、绿松石、 

骨角;良渚文化发现的精美的玉珠、管、坠、玦、璜、蝉等,也都是与项饰 

相关的遗物。夏商周时期的项饰,流行用绿松石、玉质的管、珠、璜、玦及 

动物形饰构成,但也同时并行制作骨角、牙、蚌、蛤、贝等项饰习俗。 

     头饰与发式头饰即发饰,其器类主要有笄、梳、束发器等,常见质地是 

骨、石、玉、陶等。陕西华县元君庙墓葬发现的骨笄、半坡遗址彩陶盆人面 

纹所见的发笄图形、郑州大河村发现的陶贮笄器等,均说明了仰韶文化时期 

已流行骨笄陶笄头饰和用骨陶笄束发的习俗。在此之前的古人类,大体保持 

持着蓬头垢面的自然发型,或称披发覆面式。笄的发明使用使披头散发转变 

成向后盘结的发髻式发型,这种发型有利于人类进行各种活动,故其被后代 

袭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遗址,除发现较多的骨笄实物外,还新添玉笄、 

骨梳、象牙梳、石梳和猪獠牙束发器等头饰。说明束发习俗在此时期已广泛 

流行。夏商西周时期的发饰,除了有大量的骨笄陶笄外,也见有骨梳、玉笄、 

金笄,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晚期墓发现的金笄和金饰,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 


… Page 121…

的金质佩饰,其标志了中国贵金属首饰的制作和崇尚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 

史。夏商周时期骨笄、骨梳、玉笄、金笄等首饰的普遍使用,表明该时期亦 

流行着盘头束发的习俗,只不过其在发饰的制作工艺和选料上比新石器时代 

更讲究、更完美。 

     耳饰在新时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流行用绿松石坠子作耳饰的习俗,其它 

新石器文化遗址,也多见同样的习俗流行。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发现的骨、 

角、玉质等小型坠饰,大多也是与原始耳饰密切相关的;夏商周诸考古遗址 

屡见的小型骨、玉、石、贝等穿孔坠饰,尤其是动物形坠饰,亦大多是时人 

佩戴的耳饰。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耳环,是中国迄今最早的金耳环, 

它表明金耳环的制作利用习俗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便已发生,而北京 

地区是这种习俗的重要策源地。北京琉璃河刘李店的西周墓、夏家店下层文 

化等出土有铜耳环,表明西周时期的青铜制作亦已扩大到首饰制作领域中。 

     腰饰 仰韶文化人在有使用项饰和头饰的同时,也习惯将成批的珠饰和其 

它穿孔饰串在一起组成系于腰部的腰饰,陕西临潼姜寨几座女性墓出土的数 

以千计的骨珠和穿孔蚌饰,其中一部分明显是用作腰饰。佩戴腰饰的习俗同 

样见于陕西渭南史家和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中。大汶口文化出土的成串的 

玉、石、骨、角管珠饰物,其中便包含有腰饰,大汶口文化还流行一种腰部 

佩带龟甲囊为饰物的习俗。良渚文化则流行玉质腰饰。二里头、二里岗、殷 

墟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的石、玉、骨、蚌、贝等穿孔饰品,便包括有部 

分腰饰物在内,如石、玉质的柄形器、动物形穿孔饰、玉璧、环、璜、骨片、 

蚌片、子安贝以及铜镜等,都是与腰饰相关的遗物,它们表明夏商周时期是 

流行腰饰习俗的。 

     手、足饰其种类主要有臂环(臂钏)、手镯、指环等。仰韶文化时期开 

始流行陶、石、蚌制的腕、臂环饰习俗,其中以陶环最盛行。大汶口文化则 

流行双臂佩戴多对陶镯的习俗,同时也盛行制作使用玉、石质手镯、臂环和 

指环的习俗。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流行用各种彩陶环作手饰的习俗。上海 

青浦福泉山崧泽文化、四川大溪文化则流行佩戴象牙手镯的习俗。甘肃齐家 

文化见有佩戴,铜指环的习俗。夏商周时期除流行手饰习俗外,还发现足饰 

习俗。手饰以镯最常见,次为臂钏、指环(戒指)等;商代的手镯多发现于 

殷墟,妇好墓曾出土玉手镯18件,并发现佩戴扳指(韘)习俗,表明“童子 

佩韘(《诗·卫风·芄兰》)”和弓箭手佩韘的习俗早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在殷墟发掘的大量平民墓中,亦发现流行一种将子安贝串成镯形套在手腕或 

脚跟上部、或将两三枚子安贝串好套于手指或脚趾上的习俗。北京平谷刘家 

河商代墓流行有佩戴金臂钏的习俗。其金臂钏是中国现知年代最早的金臂 

钏。北京房山琉璃河刘李店西周墓则流行戴铜指环的习俗,表明这种与甘青 

地区齐家文化相仿的习俗在西周期仍在流行。 


… Page 122…

                        4。居住、交通和游娱习俗 



      (1)居住习俗 

     从远古至夏商周三代,中国的住居形式即是从最原始的巢 (树上)居、 

山洞居发展到地下挖穴居,再从挖穴居发展为地面建筑居。夏商周三代的地 

面建筑居,基本奠定了后世中国住居文化大发展的基础。 

     ①传说中的“巢居”。“巢居”是指在树木上用树枝搭架居室而居,因 

类似飞禽动物营巢故名。《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号之曰有巢氏,”类似记述亦见于《礼记》、《三坟书》中。古人认为中国 

人类的开端时期存在一个巢居即树居时代,或称有巢氏时代。从人类进化的 

历史看,此猜想有一定道理,因为人是从森林古猿类进化而来的,猿猴擅长 

攀援树木,最早的人刚从猿界脱离出来,尚保一些猿类的本能,加上逢恶兽 

横行的环境、时代,人要有效地保存自己,就必须避开群兽,在树上搭架建 

室而住,便是当时生存的一种极佳办法。故巢居习俗,极有可能在人类史的 

早期存在过,属旧石器早期的元谋人、西侯度人、蓝田人等遗址均未见明显 

的洞穴居址,这恐怕便与树巢居习惯有关。 

     ②洞穴居。天然洞穴能避风挡雨,驱热御寒,甚至还可成为躲避猛兽的 

好去处,这便是最早的人类选择天然洞穴而居的原因。洞穴居仅限于对天然 

洞穴的直接利用,不反映居住建筑技术。《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 

野处”,《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这里的穴 

居和营窟均是指洞穴,古史传说的洞穴居已为考古材料所证实。洞穴居是中 

国旧石器时代最流行的居住习俗。从北京猿人生活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到北京 

山顶洞人生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洞穴居习俗盛行的时期。新石器时 

代早、中期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山地区域,发现有多处洞穴遗址,广东的 

一些洞穴址中,甚至还出土有几何形印纹陶,表明洞穴居习俗在广东地区新 

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文化时代初期尚在流行。 

     ③地穴居。地穴居又称地窖居,是一种在地下挖出居住的坑室,坑口用 

植物草叶覆盖而成的房屋,地穴式房子整体均在地平线之下,其是人类住居 

文化中最早的具建筑意义的原始民居。河北磁山、陕西泉护村、洛阳孙旗屯、 

偃师汤泉沟等遗址发现的地穴式房子,表明中国地穴居习俗在新石器时代 

早、中期均有流行,这种地穴居房子,其渊源当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居有一 

定联系。 

     ④半地穴居。半地穴居也是一种掘地为居穴的原始建筑和居住方式之 

一,只不过其居室的整体大半或一半有地平线之下,而地平线以上尚有与下 

穴相连的地面建筑部份。半地穴居是从地穴居直接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修建 

在地面上的矮墙,是地穴的延长部分,已初具地面建筑的雏型,是中国人类 

住居史最早的地面建筑发轫,导致了后来地面建筑居室的出现。中国半地穴 

居习俗主要流行于新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