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居史最早的地面建筑发轫,导致了后来地面建筑居室的出现。中国半地穴
居习俗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但半地穴房子在二里头、二里岗、殷墟和西
周遗址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现,表明夏商西周时期是流行这种居住习俗的。
半地穴居房子按建筑平面形态划分大致有圆形、方形、吕字形、鞋底形、扇
面形等多种形式。圆形者,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也可见到其
踪迹;方形者,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吕字形房子见于陕西龙山文化和甘
肃马厂文化、齐家文化;鞋底形仅见于河北磁县下潘旺龙山文化中;扇面形
… Page 123…
房子,仅流行于河北蔚县三关仰韶文化中,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居住建筑形
式。此外,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近年出土了罕见的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有
三开间或四开间的连间或套间房子,表明中国住居连间或套间的建筑习俗,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时期便已发生,其为后来地面式连间或套间
房子建筑习俗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⑤地面居。即在地面上建筑房子供人居住,它脱胎于半地穴式房子,并
成为后世房屋建筑的主流形式,地面居是房屋建筑的正型。从新石器时代至
夏商周三代,地面居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并发展出帐篷式居室、
圆房子、方形单室、方形或长方形连间、套间、土台式房子、干栏式房子等
等形态。帐篷式居室习俗流行于中国以细石器文化为特征的中石器时代或新
石器时代遗址中;圆房子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居住形式之一;
方形单室房子,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西周时期,都有这种习俗的流
行;方形或长方形连间、套间房子,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颇为流行的
居住建筑,夏商周三代也流行这种房屋建筑;土台式房屋建筑是河南、湖北
龙山文化流行的形式。夏、商、西周时期大凡较讲究的住房,也都流行这种
筑高台建房的习俗;干栏式房子最早见于河姆渡遗址,马家浜、良渚文化遗
址中、也流行这种住房建筑习俗;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湖北蕲春毛家嘴遗
址,均发现此类房子遗迹,表明商周时期一些地区同样流行有这种居住建筑
习俗。
⑥窑洞居。窑洞居亦称为横穴居。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窑洞居,是山西
石楼岔沟发现的窑洞房子,其时代早者属新石器中期仰韶文化,晚者属龙山
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之末的甘肃常山下层文化、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均发现这
种窑洞居;山西夏县东下冯、陕西长安沣西遗址等夏、周文化,均见到窑洞
居习俗的流行。
⑦城堡、宫殿和都城。城堡 是指用殊别于一般房子的宽厚高大墙体圈围
起来的生活、生产和军用场所,它有较大面积的活动空间,高大宽厚的城墙
和一定范围的城池是城堡的重要标志。城堡的诞生,对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
义。中国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始,陆续出现规模不尽一致的
城堡。已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堡有河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安阳后岗、
偃师郝家台、山东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内蒙凉城老虎山、江苏常州寺
墩以及河南辉县孟庄等城址,此外在湖北、湖南境内也发现天门石家河、石
首走马岭、江陵阴湘城、荆门马家垸、澧县城头山等属屈家岭文化的城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堡建筑习俗的出现,当与私有制膨胀,军事民主制下部落
间的物质利益争夺密切相关。城堡的用途大多属军事防御设施。从夏朝开始
至西周时期,城堡建筑习俗和技术迅速发展和提高,河南辉县孟庄二里头文
化城址、郑州二里岗商代城址、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城城址,北京房山琉璃
河西周城址的发现,体现了夏商周时期城堡建筑的基本风貌,此时期的城堡
或城址建筑,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性质,而且还具有国家、城市的性质。
宫殿与都城宫殿是国家组织出现、阶级矛盾激化、贵族王权出现的产
物。宫殿是王朝都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王朝、王权、国都的象征。中国
的王朝国家组织,始于夏王朝,属夏文化范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最
早的宫殿建筑。商代的宫殿遗址,在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城、安
阳殷墟等遗址均有发现,其规模较夏代宏大,显示了殷商帝国的不同凡响。
陕西扶风凤雏和召陈宫殿建筑群的发现,表明宫殿习俗在西周时期继续盛
… Page 124…
行,西周的宫殿建筑,已出现适应当时礼制的“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
的设计布局,建筑材料开始使用板瓦、筒瓦,这种瓦顶宫殿,是前此时期未
见的,体现西周宫殿较以前时期宫殿更加进步、发达的情形。夏商周时期都
城文化,是一种以宫殿建筑为中心的城市聚落文化,这种宫殿、都市建筑文
化和习俗,是中国古代城市、国家发展的先驱和基础。
(2)交通习俗
交通是交通工具、道路设施的集合概念,交通能力的高低显示了人类行
走能力的高低,同时也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至
少有99%以上的时间是属于徒步行走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行走革命大约出现
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变革的标志是首先出现了交通工具舟船。中国远古暨三
代的交通习俗主要体现在舟船利用和车子利用上。
①远古暨三代的舟船制作与利用习俗。舟,是古人对船的通称。中国造
船的历史比造车历史古老,《世本·作篇》:“共鼓、货狄作舟”,《山海
经·海内经》:“番禺作舟,”《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
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
远以利天下”,《史记·夏本纪》:“(禹)水行乘船”以上有关舟船创制
的传说,大致可与考古发现相吻合。
考古发掘表明,至迟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的长江
流域下游地区已出现了舟船。河姆渡发现的木船桨,即文献所说的檝、楫,
是当时造船和以船作交通工具的重要物证。舟船是行于水上的交通工具,天
然的江河湖泽是舟船行驶的水路,木头浮于水的原理一般最容易被濒水生活
的古人所认识。最早的舟可能是独木或木排、竹排类,最早的造船者应是水
边居民,河姆渡人正是这样的居民,故其率先发明和利用舟船是完全可能的。
同地区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等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木桨实物,表明该地
区在新石器中、晚期,已较广泛地流行起制作利用舟船代步的交通习俗。《论
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羿、奡均是夏朝人物,奡荡舟表明夏朝
也流行造船和以舟为交通工具的习俗。殷墟出土甲骨文已有舟字,并见有人
立于舟上或挑货立于舟上的象形字,表明舟船制作和应用在商代已获较大的
发展,并流行起用舟船载人兼运货的习俗。《诗·大雅·棫朴》:“淠彼泾
舟,烝徒揖之”,一条船上同时有许多人划桨,说明西周已出现规模较大的
船;《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如此广阔的江面,不
能用方引渡,方即筏,筏包括竹筏、木筏或皮筏,此说明西周时期并行有小
型的舟筏;《诗·大雅·大明》:“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孔颖达疏:“造
舟者,比船于水,加板于上,即今之浮桥”,这表明西周时期已出现连接舟
船、船上铺板搭成浮桥的习俗,造舟为梁即并船作桥的习俗与技术,实可视
作是西周人对古代交通发展事业的一种重要发明和贡献,它为后代桥梁的发
明建造和浮桥的利用起到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
考古发掘的舟船实物,目前以甘肃齐家文化和福建崇安武山发现的船棺
为最早,这种船棺,既是生前使用的舟船,也是死后的归宿,是古代水上或
水边居民以船为家习俗的反映。这种船棺呈独木舟形态,可视作是距今三四
千年前中国西北和南方沿海地区流行的独木舟形式。据甲骨文舟字形体看,
商代的舟也基本属此形式,但其已从独木结构发展成块板结构,是板块造船
技术和习俗发展流行的先驱。
… Page 125…
②夏商周三代车子的制作与利用。《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洪水时“陆
行乘车”,《世本·作篇》:“奚仲作车”,《山海经·海内经》:“番禹
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左传·定公元年》:“薛之
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以上记述表明,中国车子制作和利用的习
俗,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夏王朝时代,禹是最早的乘车人之一,或奚仲
和其子吉光是最早的造车人,当时的薛国很可能有专门从事制车的部族。《世
本·作篇》并见“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的记述,相土是商代的三
世祖,王亥是商代的七世祖,均生活在夏代初期,乘车即用马驾车,服牛即
用牛拉车。相土、王亥分别发明马车和牛车的传说,虽与前述禹乘车、奚仲、
吉光作车说有所矛盾,但两者在年代上基本吻合。综合文献传说分析,禹陆
行乘车之说因旁证不足,可暂且不论,而夏王朝时期已出现马车与牛车则较
接近史实,考古发掘目前尚未见到夏代车子实物,夏代的车子形制还有待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