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最后罕昭与贺叔同的结合,正是这种理论的结果。有不少朋友也正是这样认为,相比较顾少顷的轰轰烈烈,在一旁的自然相守和保护,大概才是每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正确结局。
所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里,我从来觉得马文才才是最抱屈的那一个。
这个故事里,我唯一设定的一个悲情角色,大概就是为了家族颜面最后选择自杀的父亲大人。可以说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既有东方旧式的儒家思想,又有西方先进的自由理念。这些纷纷体现在他一个人身上,也体现在那个时代每一个深受东西方文化熏陶的有识之士上。他让孩子们接受最先进的教育,享受自由的恋爱,甚至在长子夭折后也没有想过娶妾生子,延续香火的意思,要知道,他是一个很看重家族责任的长房嫡子,也还是代表刘氏翰林世家的大家长,如果他为了刘氏长房传承的考虑,非要再生出一个儿子或是过继,即使罕昭的母亲反对,怕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在时代背景的迫使下,他是先进的。
但同时他却是落后的,也许并不能用落后来形容,他出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东西在沉寂,新的在崛起,但新思想崛起的速度并赶不上旧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他为了弟弟的错误来买单自己的责任,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一点来看,父亲是悲情的。
没有出场却起关键性作用的祖母是整个故事的纽带,她死于三年前,最开始被大家认为是自然死亡,在故事一步步展开的过程中,祖母担当了不少回忆的角色,也是所有阴谋的总因。
木伯因为她的被害,变成了家里的内鬼,二叔因为她的不关注和忽略,成为了幕后最大的主谋,可以说,没有祖母,这个故事不会发展下去,她就是那根最大的线,牵起了全文刘家人的喜怒哀乐,变幻无常。
故事唯一的变数,在于结局。最开始我的设定里,罕昭作为女主角最后是死在了从国外归来看她的海朱怀里,可是写着写着,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她,父亲母亲爱人相继离去,生活的希望却不应该被剥夺(大概我是看w…两个世界看多了)。
所以,我将结局修改成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开放式,在若干年后一个有秋雨,有落花的时节,接受了贺府大少奶奶身份的罕昭带着三四岁的儿子,与顾少顷相遇在改变了他们命运的秦淮河畔夫子庙前,他们都从容了不少,所以彼此坦荡的说“好久不见”,也该是美的吧。
君不见,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再相见,我们都已成为故人
丙申年八月十一
公历2016年九月
梅十三(。)
番外一 只是当时已惘然(明昭的番外)()
我初见成韵的那一年,不过十七岁。om
十七岁,该是一个女人一生年华里最好的岁月,也是我最好的岁月。
那一年,祖母在家里摆了堂会,算是庆祝中华民国的成立,亦是欢迎我们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
家里来了很多从大清国撤下来的官员亲眷,也来了很多祖父在时就很要好的世家好友,其中不少人家,都是打着与我们家联姻的心思。
我不是不知道,作为刘氏长房的嫡长女,幼承庭训,百般教诲,我生来,就是被训练成一位合格的长房大小姐,注定代表刘家女儿的门面陪祖母应酬,这一点,我却十分羡慕我的小妹罕昭。
八九岁的小姑娘,正是无忧无虑的孩童,整日里不是与家里几个小的一块玩耍,就是与童家的那两个少爷一起捣蛋。
那天家里来了很多人,临到傍晚我仍不见小丫头的身影,等寻到她时,却发现丫头不知何时竟躺在一个陌生男子的怀里睡着了。
他抱着小妹,向哄自家妹妹般,细心地为她披上衣物,生怕穿堂的风将她吹醒,我远远看着他细心的模样,突然间觉得我们仿佛认识了很久,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后来我们见过很多次面,可是我却永远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对妹妹和我亲切的笑容。
我是幸运地,作为从旧时代走出来的女子,我不必像其他名门闺秀那样被训练成一位只遵从三从四德,女训女诫的女子,父亲允我和妹妹读书,自由地谈恋爱,做一个活在新时代的女性。
家里对我与成韵的交往很是支持,那一整年里,十七岁的我托腮坐在绣楼雕“和合六春”的朱栏长窗下,时常望着远处花园里我与成韵更同栽种的合欢树发呆。
家里为我们订了婚,傅家很快派了人来商量成亲的事宜,我躲在上房内室的屏风后,由着小妹那个小耳报神一趟一趟地跑着向我汇报前厅里的情况,第一次羞得抬不起头。om
原来,母亲说的竟是真的,一个女子最好的年岁,真的是从嫁给心爱的男子开始的。十七岁那一整年,就是我人生完美的春天。
可是,春天再美,终有夏日来临。我的春天,也只停留在十七岁那一年。
我们婚礼的前一月,成韵说有事需要去一趟上海,他做的什么事业,我心里是隐约明白的。兵荒马乱的世道,他有怎样的理想,我也十分明白。纵使心里不情愿,可是要做他背后的女人,我又怎么会拦着爱人完成理想呢?
成韵说,他很快回来,最多三天,他说得那样笃定,我站在南京火车站的月台上,望着他温润如玉的脸庞,一时柔肠百结。那是我们相恋以来的第一次分别,阴差阳错,却没想成了永别。
消息传到绣楼的时候,我正坐在清晨的天光里绣着我的嫁衣,一针一线,那是一个女子全部的愁思。
成韵死后的第三年,后花园里那株我们共同种下的合欢树开花了,我站在绣楼上望着远处淡红的花色,突然亦起许久以前的一个凄美的传说。
原来合欢树最早叫苦情树,也不开花。相传,有个秀才寒窗苦读十年,准备进京赶考。临行时,妻子粉扇指着窗前的那棵苦情树对他说:“夫君此去,必能高中。只是京城乱花迷眼,切莫忘了回家的路!”秀才应诺而去,却从此杳无音信。
粉扇在家里盼了又盼,等了又等,青丝变白发,也没等回丈夫的身影。在生命尽头即将到来的时候,粉扇拖着病弱的身体,挣扎着来到那株印证她和丈夫誓言的苦情树前,用生命发下重誓:“如果丈夫变心,从今往后,让这苦情开花,夫为叶,我为花,花不老,叶不落,一生不同心,世世夜欢合!”说罢,气绝身亡。第二年,所有的苦情树果真都开了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挂满了枝头,还带着一股淡淡地香气,只是花期很短,只有一天。而所有的叶子居然也是随着花开花谢来晨展暮合。从此,世上只有合欢,再无苦情。
有时我在想,如果是在他活着与变心间选择,我更宁愿他只是变心了,这样至少他还在世间的某一个角落活着,可这样想,也觉得自己是疯了。
之后的岁月里,家里出了很多事,祖母在几年后去世,家里分了家,三叔去了上海,二叔搬去了徽园,偌大的宅子只剩下我与父亲母亲和小妹。
我们一家和和乐乐,小妹依旧顽皮,却也渐渐长成了明事理的大姑娘。
我那时想,如果这辈子就这样与父母家人在一起过一辈子,热热闹闹,也挺好的。
可是那样的安稳日子,也不过几年的光景。家里越来越不如从前,父亲想借着小妹的拜师宴让家人从新聚集起来,遂听从了耀山先生的建议,让我与小妹去宁园拜访他的主人顾儒林顾先生。谁曾想,一切的一切,就是从此开始了。
我与顾儒林初见的那一日,就知道眼前的男人绝非外界所传,他戴着金丝眼睛,一副学惯中西的学者模样,可我还是一眼就看到了他眼里的欲望,那种对权利的利欲熏心,岂是一副金丝眼睛就可掩饰的?
之后的几个月里,也确实证明了我的猜测。
如果不是木伯的一封匿名信,我这辈子,大概永远都不会与顾儒林再有什么瓜葛吧?可惜,天意总爱弄人,天意说,眼前的男人竟然和成韵的死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我还有什么理由能坐以待毙呢?
于是,利用他本身对我的好感,我们开始约会。我已经二十五岁,早过了儿女情长的年月,成韵死后,我更是心如止水,泛不起任何涟漪,可是为了寻找真相,我不得不骗家人说我爱他,甚至闹着要嫁给他。我已失去理智,为了成韵我发过一次疯,如今为了替他报仇,我竟发了第二次疯。
我看着自己口不由心的说出那番话,闹着家里鸡飞狗跳,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可理喻,可是,篓子已经捅了,就由不得我再去收回,我只能一错再错,由着自己走入自己挖开的陷井,不可回头。
父亲母亲劝我,二叔二叔骂我,就连姑母,也第一次打了我,可是所有人当中,我最对不起的,大概就是小妹罕昭了。她本来是个孩子,遇到了贺部长的无故求亲已经吓得够怕,却最终,被我拖累。
我想不到我们姐妹竟有那一刻,她哀伤的看着我,问我是真的喜欢顾儒林吗?看着从小在我面前嘻嘻哈哈的小妹一夕之间变得沉默不语,我真想冲上去告诉她,姐姐不是喜欢他,姐姐只是想查明真相替我过去的七年讨一个公道,可是我不能,我也不想。顾儒林既不是什么真君子,他的儿子,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我这样想着,觉得自己越发做得没错。小妹此时痛苦,总比日后发现他的真面目再后悔强。
可是啊,我还是错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没能再看到她的笑脸,家里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没,事一个接一个的出,刘家的衰败仿佛一瞬间成了定局。
父亲说,他要把小妹送出去,一开始,父亲希望她能与耀山先生去香港,可是这个想法很快被打破。当初来我们家的贺部长再次登门拜访,我至今不明白他与父亲关起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