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如意说过的,他当初准备怎么对付他的,就要怎么对付董如意和大唐皇室的人,还给了一份名单,名单上的人一个都不能放过,否则玄阳子会死得很惨。。
被废的太子(三十四)()
想到被硬塞进嘴里的那颗据说是剧毒的药丸,玄阳子心中很慌,所以他不得不听从安排。>≧
混进宫里,来到董如意身边的第一天,他就偷偷拿到了名单上所有人的头和血滴。
有董如意,有皇后,有皇帝,有二皇子,当然还有许多的贪官污吏、当初侮辱过唐如意的人。
夺取这些人的气运,玄阳子至少可以多活五十年。
他回到自己的密室布阵,气运夺取过来是归他所用,但与此同时,漓州百姓所受的苦难还将转移到这些人身上。
“说起来那个玄阳子还是挺聪明的,被他这么瞎倒腾,居然能将两个阵法合成一个,不但吸人气运,还能转移苦痛。”魏初坐在马车上离开了南刘都城,一面看书一面感叹。
车内对了一堆书,赵无殊正进行分门别类,一些没用的直接剔除,“偏门左道,你可以学但不能用。”
魏初笑嘻嘻地说:“这么多书我都学不过来了,我才不学那个,道士那种迷惑人的困阵幻阵,我觉得那些特别好用。”
这些书就是三皇子从玄阳子的师门,那个一点都不起眼的山头里的某山洞中弄来的,连一张小纸片都不落下地给运来了,足足有三大车,不过其中真正是传承下来的书并不多,就算是好多年前的书,也有许多是用不上或者看了也没意义的,筛选这个环节是个大工程,不过有赵无殊,魏初根本就不用烦这个,他给哪本书她就只管看就行了。
“这些书有看面相的,有看风水的,还有奇门遁术,还有画符的,不过每种都只是粗浅涉略,你说我学这些会不会学来学去反而弄混了,结果都学错了?”她有些愁地问。
“你看看你的个人版面。”
魏初忙调出个人版面,不看不知道,上面多了一个技能:道家杂学,此时技能点才有2%。
杂学,有道理,确实是杂学呢。
“技能已经点亮,要么你就学不到,只要学得进去,都是正确的东西。”不会有学错学混的可能。
三皇子听着车厢里传出来的模糊的话语声,一脸纠结,他离开的这一个月里到底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两个人的关系一下子亲密无间起来,不对,一个月前他们刚见面时这关系就有问题了,可是到底是为什么。想着坊间流传的谣言,他的脸都要黑了。
而此时,南刘已经流传开大唐漓王才是南刘真正的世子的消息。
南刘虽强盛但也并非是万人一心,南刘王能够察觉到魏初的身世有问题,并且用一个月查证,别人自然也可以,为了搅乱一池水,也为了挑起其他公子争夺王位的心,便有人在南刘王瞒得密不透风的情况下,将这消息散播了出去。
南刘王听说后大惊,他担心惹得赵无殊和魏初不高兴。
其他公子们纷纷赶来,面对一个个儿子,他们都是优秀的,但再优秀也不可能比得过长子,南刘王对这些儿子本就不是十分满意,知道长子未死之后就有了别的心思,刺客也不再瞒着:“不错,唐如意正是你们的长兄,他出生不久就被奸人带出了王宫,带去了大唐,阴差阳错之下成了大唐的太子,孤已决定要认回他,他便是你们的大哥,不得生出别的心思来。”
不过出乎他意料的,他的儿子们并未露出不甘的表情,反而老二老三几个年纪稍长的反而很欣喜一般:“原来他真是我们的长兄,当时我们就想着,若是有这样一位大哥就好了,原来我们本就是兄弟。”
又道:“既然漓王是我们长兄,如何能够让他离开我南刘,反而唐皇知道了他的身世,岂能放过他?我们应快快将他追回才是……”
不说南刘王那边气氛好,就连许多大臣都没有特别激动的反应,有的也只是与有荣焉,主要还是因为魏初表现得太优秀,无论是九漓王的名声,还是那日晚宴上表现出来的气度,亦或是与赵无殊的暧昧,都让人叹服之余津津乐道,对他是南刘的长公子这种事,大家有志一同地认为这是长脸的好事。
唯一不高兴的,大概是某些公子的生母以及支持他们的党派,生怕魏初的认祖归宗会抢走王位。
这也正是魏初建立好名声,在南刘好好表现的原因,唐如意的认亲应该是让人期待和风光的,而不是被人嫌弃,最终成为世人眼中养父不喜欢,生父也看不上的可怜虫。
这时魏初已经回到漓州,不在的这一个月里,漓州展得不错,已经建立起十余个可容纳万人的村落,入住进去之后,之前的百、千、万夫长等顺势当人新村落里的各项职务,再过一月会有一次民意选举,最后确定的职务上的人将正式登记在册,成为真正的“官员”。
因此私底下勾心斗角不是没有,但表面上每个有职务的人都非常尽心,尽力表现自己,而没有职务的也非常卖力,期望取代某个人得到官身权力。
当然十余个村落是远远不够的,因她在漓州重建取得了成果,不仅是漓州及左右两州,其他不属于她的属地的灾民、贫民也纷纷到此,漓州等三州地广人稀,作为军事城池,除了军事,其他都不怎么达,而所谓的军事建设,也不过是在魏初眼里非常落后的军营及随时能被皇帝调走的十多万大军罢了,所以漓州的展是挺落后的。
魏初需要人口,所以前来投奔的百姓她是来者不拒,也纷纷以万人为单位实行军事管理,这样一来,这样的万人单位每天都在增长,如今已有五六十个之多。
人是多了,但当初魏初留下的粮食等物资也以非常恐怖的度在消耗着。
离开南刘前她就知道了这一点,向南刘王借了大批的物资,南刘富庶,又有赵无殊这个国师给魏初压阵,南刘王还真给了她大量的物资和车马,此时正好应急。(。)
被废的太子(三十五)()
这笔物资只能解燃眉之急,未来漓州要成为一片乐土,自然要靠自己,所以魏初在重建的同时就非常重视农耕,已经安顿下来的村落马不停蹄地开始耕田种地。
漓州与南刘相邻,地理上也算比较靠南的了,以往主食都是小麦,但这个地方的气候的地质其实更适合种水稻,就魏初自己来说,她是吃惯了大米的,觉得米饭比面食更能饱腹也更美味,她就又向南刘王借了专业人员来教导水稻的种植。
水稻原先只出现在南刘,虽然有许多商人引进到大唐,但价格很高,比麦子精贵多了,如今却被魏初引进到漓州,加上大量物资的震撼,魏初与南刘相交甚密的消息也就铺天盖地地传播了出去。
传到朝廷,难免是一场风雨,甚至有大臣弹劾魏初崇“南”媚外投敌卖国居心叵测狼子野心。
皇帝本就对魏初不满,存着要弄死她的心,结果她非但没死在漓州,还把漓州搞得有声有色,这会儿看了大臣们的折子心中越发不满,连发了数道圣旨招魏初回京。
魏初看了圣旨淡淡一笑就置之不理,后面追加的几道她甚至看也不看了。
这会儿回京,不用想也知道她绝对不可能还回得来,而已经大有起色的漓州会被别人接手,而那人选不用怀疑肯定是皇帝的亲信。
胜利的果实拱手送给别人?她可没那么蠢。
不过抗旨不遵的罪名太大,她还想安安生生过日子,做她清白而又盛名在身的九漓王呢。
她让人散布皇帝抢夺儿媳,将他这个长子逐出京城,如今看他与南刘交好又忌惮起来想招她回去囚禁的流言。
本来这桩皇家丑闻只在京城那一带流行,漓州这边还没传过来,魏初让人这么一传,皇帝在这边的威望立时大打折扣,而魏初则收到了无数同情的眼光。
原来是这样,他们还说为什么民不聊生,来一个钦差死一个钦差的漓州会被皇子,而且是皇长子接手,并且成为起封地,原来是这个原因,皇帝明显是想逼死这个儿子嘛。
幸好漓王殿下英明睿智,不仅救了他自己,也救了几十万百姓。
至于魏初和南刘交好这种事,在生死线上挣扎过来的百姓可没有什么投敌卖国的感觉,他们只知道大唐不管他们,朝廷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是漓王从南刘借了粮食才养活了他们,所以漓王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南刘也远比自家朝廷亲切。
百姓还更怕魏初这么一走,又来一个无能无耻的钦差或者地方官员什么的,他们好不容易好一点的日子又会陷入一片黑暗,所以在魏初的人稍微的煽动之下,漓州百姓们甚至守在城门口,守在魏初的府邸前,联合请求魏初不要回京,留下来继续解救他们。
魏初笑眯眯,这下完全保住正义的大腿啦,可不是她抗旨不遵,而是她不能不顾及民意啊。
她问赵无殊:“我这样是不是特别阴险啊。”
“既达到了目的,又保全了名声形象,甚至让威望更重一分。”赵无殊看着她,“阿初,你越发成熟了。”
得了表扬的魏初表示骨头都要轻得飘起来了。
其实她能够如此得民心,和赵无殊也有关系,她将赵无殊带回漓州,赵无殊这长生的不死也不老的天师的过往就被人挖出来了,他长得又好,白衣飘飘的,不用做什么都让人觉得仙气十足,人们顿时有一种连大师仙人都来帮助他们殿下了的感觉,帮助他们殿下,自然就是帮助他们,漓州百姓很容易就有自己高人一等的感觉。
这其实也就是信仰的力量,而这份信仰是魏初带给他们的,他们不拥护魏初拥护谁?
魏初发现这么一来,大家更信服以她为代表的执政团体,就又琢磨出许多药方,让人弄成药丸的样子,有的是治风寒感冒的,有的是单纯强身健体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