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知识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淖⑹枋且病=樵绯觯巡晌慈凰锸榻媳浮F涫苯瘛⒐盼闹杀穑形创竺鳌N笠运韭砬ㄎ盼模滴廾H黄渌鸭谋福谎д哂诮瘛⒐盼呐杀穑阅芊置鳎鞑牧峡纯梢病6斡癫霉盼纳惺樽欤筇还叛В⑺灯钠M趺⑸惺楹蟀福蜃ㄎJ弦患抑АH欢楣承K巡桑闫南昝埽嗫刹位F浜蠼瘛⒐叛е杀鸾ッ鳎擞蟹直鸸沤瘢八芽冀裎闹隆9セ鞴盼淖盍φ撸涸粗楣盼ⅲ第灯奈タ欤⑺狄嗷虿桓肫涫盼⑼K巡山裎木嫡撸虑氰冉裎纳惺橐潘悼肌

    尚书中禹贡一篇,为言地理最古之书。历来注释者独多。盖不徒有关经学,抑且有关史部中之地理矣。胡渭禹贡锥指一书,搜考最博,初学可先读一过。因读此一书,即可见古今众说之崖略也。唯其书兼搜并蓄,初非专门之学。若求确守汉学门户者,则焦循禹贡郑注释、成蓉镜禹贡班义述最好。

    尚书春秋,同为古史。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是也。然既经孔子删修,则又自成其为经,而有孔门所传之经义。经义、史事,二者互有关系,而又各不相干。必能将其分析清楚,乃能明经义之旨,而亦可见史事之真;否则纠缠不清,二者皆病矣。今试举尧舜禅让之事为例。尧舜禅让之事,见于孟子大传史记者,皆以为廓然公天下之心。然百家之说,与此相反者,不可胜举。究何所折衷哉?予谓九流之学,其意皆在成一家言,本非修订古史;而春秋、战国时所传古事,亦实多茫昧之词。如今村夫野老之说曹操、诸葛亮、李世民、赵匡胤,但仿佛知有此人耳,其事迹则强半附会也。事实既非真相,功罪岂有定评?百家著书,乃各就己意,取为证佐。此犹后人谓“六经皆我注脚”,原不谓经意本如此也。尧舜禅让之事,百家异说,姑措勿论。即就儒书考辨,如奡之不得其死,(见癸巳类稿奡证)及共工、欢兜、鲧皆在四岳之列,(见宋翔凤尚书略说)其事亦实有可疑。然则孟子大传史记所传,盖非其事之真相,特孔门之经说耳。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借史事以发挥己意,后人亦时有之。如苏轼以李斯狂悖,归罪荀卿,谓“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岂真好为是深文哉?心疾夫高言异论之徒,聊借此以见意也。姚鼐驳之,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意亦犹此。然则孟子大传史记之言,当径作经义读,不必信为史事。此所谓各不相干者也。然古代史籍,既已不传,欲知其事,固不得不就百家之说,披沙拣金,除去其主观之成分以求之。此则又所谓互有关系者矣。欲除去主观之成分,固非通知其书之义例不可。此则读书之所以贵方法也。今更就真书二十八篇,各示其概要如下:

    尧典(包今本舜典,唯须除去篇首二十八字)此篇记尧、舜之事。首记尧所行之政。次记尧举舜,命之摄政,及舜摄政后所行事。又次记尧之终,舜之践位,及舜践位后所行之政。终于舜之死。大学引此篇,谓之帝典,盖以其兼包尧、舜之事也。逸十六篇别立舜典之目已非,伪孔即割此篇下半为舜典,则尧典记尧事不终矣。此篇关涉历法、巡守、刑法,可考古代典制。

    皋陶谟(包今本益稷)此篇记禹、皋陶、伯益之事。史记云:“禹即位,举皋陶,授之政。皋陶卒,又以政任益。”盖皋陶、伯益之于禹,犹舜之于尧、禹之于舜也。

    禹贡此篇记禹治水之事。先分述九州,次总叙名山大川,又次记五服贡赋之制。地志书之可信者,当以此为最古矣。近人或谓此篇必非禹作,遂目为伪。然传书者本未云尧典必尧时史官作,禹贡必禹自撰也。此等辨伪之法,几于无的放矢矣(参看论读子之法)。

    甘誓此篇记启伐有扈战于甘之誓辞。墨子谓之禹誓。古人蒙祖父之号者甚多,不足疑也。

    汤誓此篇为汤伐桀时誓辞。

    盘庚(今本分为三篇)此篇为盘庚自河北徙河南时诰下之辞。史记谓在盘庚即位后,序疏引郑注,谓在盘庚相阳甲时。此篇可考古者“询国迁”之制。篇中屡以乃祖乃父,及“我高后将降不样”,恐喝其下,可见殷人之尚鬼。

    高宗肜日此篇记武丁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呴,祖己训王之词。

    西伯戡黎此篇记文王灭黎,祖伊恐,奔告于纣之事。可见灭黎一役,于商、周兴亡,关系甚大。

    微子此篇记纣太师、少师劝微子去纣之语。

    牧誓此篇为武王与纣战于牧野时之誓辞。篇中庸、蜀、羌、髳、微、泸、彭、濮人云云,可考武王所用之兵。

    洪范此篇记箕子告武王以天锡禹之洪范九畴,乃我国最古之宗教、哲学书也。说虽近乎迷信,然讲古代之哲学、宗教者,不能离术数;古代之术数,实以此篇为统汇。(此篇所陈之数,与易数亦相通。故宋后易学之讲图、书者,又有“演范”一派)欲考古代哲学、宗教者,不容不究心也。

    金縢此篇记武王有疾,周公请以身代,及雷风示变之事。按史记谓克殷后二年,武王病,周公请以身代。武王有瘳,后而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二叔及武庚叛,周公东伐之,二年而毕定。初成王少时,亦尝病;周公亦请以身代,而藏其策于府。成王亲政后,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王发府,见策,乃泣,反周公。周公卒,成王葬之不以王礼,于是有雷风之异。成王开金縢,得周公欲代武王之说,乃以王礼改葬之。今文家说皆如此,可看今文尚书经说考。郑玄则谓管叔流言,周公避居东国,待罪以须君之察己。成王不悟,尽执其族党。逮有雷风之异,乃感悟,迎周公归,归而摄政焉(见诗豳谱,及七月鸱鸮东山序疏,及礼记明堂位疏。按郑说殊不近情。盖此篇“秋大熟”以下,与上文非记一时之事,而郑误合之也。孙星衍之说如此)。

第12章 经子解题(5)() 
大诰此篇为周公伐殷时诰辞。篇中之“王”,郑以为周公摄政践王位自称,伪孔以为代成王立言。于古代摄政之制,颇有关系。

    康诰此篇为封康叔诰辞。多涉刑法,可考古代典制。

    酒诰此篇亦诰康叔,可见当时沫邦酗酒之甚,及周治之刑法之严。

    梓材此篇诰康叔以为政之道。

    召诰此篇记周、召二公,卒营洛邑之事。

    洛诰此篇为洛邑成后,周公诰戒成王之语。

    多士此篇为成周既成,迁殷民,诰之之辞。

    无逸此篇亦周公告戒成王之语。篇中历举殷代诸王及文王享国长短。共和以前,古史年代之可考者,以此为最可据矣(尧典记舜之年,适足百岁,即不可信)。

    君姡Т似芄阏备嬲俟铩F卸嘁蠹爸艹跸统迹煽脊糯肥隆

    多方此篇为成王灭奄后,归诰多方之语。

    立政此篇为周公致政后告成王之语。述当时官名甚多,亦可考古代典制。

    顾命(合今本康王之诰)此篇记成王殁、康王立之事,可考古代大丧及即位之礼。所述陈列器物,亦可考古代重器。

    费誓此篇为伯禽伐淮夷誓辞。

    吕刑此篇记穆王改定刑法之事。言古代刑法者,以此篇为最完具。

    文侯之命此篇史记以为城濮战后,周襄王命晋文公之辞。书序以为平王命晋文侯之辞。书序与今文说不合,即此可见。

    秦誓此篇为秦穆公胜晋后誓众之辞。秦文之可考者,当以此及石鼓文、诅楚文为最古矣。石鼓文,昔人多以为周宣王作,非是。近人王国维、马衡考定为秦时物,说较可信。马作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册。

    三、附论逸周书

    今之逸周书,汉志列之书家。说者因以为孔子删书之余,其实非书之伦也。特以此说相沿已久,后人编甲部书者,亦多收之。(清正续经解尚然)又有入之乙部者;然古代经、子而外,实无所谓史,亦未安也。故附论之于此(就鄙见,此书入子部兵家最妥)。

    此书汉志只称周书。说文“算”字下引之始称“逸”。所引见今本典篇。(然此语疑非许君原文)隋志系之汲冢。后人有信之者,有辨之者;亦有调停其说,谓此书汉后久晦,得汲冢本乃复明者。四库提要云:“晋书武帝纪及荀勖束晳传,载汲郡人不准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杜预春秋集解后序,载汲冢诸书,亦不列周书名。”则辨之者是也。汉志七十一篇;师古注:存者四十五。然史通言“周书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不言有阙。则唐时所传,盖有两本。故唐志以汲冢周书十卷,与孔晁注周书八卷并列。师古所见,盖即孔晁注八卷本,不全。知几所见,则蒙汲冢名之十卷本,无阙也。今本篇目,凡得七十。陈振孙书录解题谓“此书凡七十篇,叙一篇,在其末。”则今本篇名,较之汉志,并未阙少。盖即知几所见之本。然篇名具存,而书则已阙十一篇矣。至孔晁注则今仅存四十二篇,较师古所见,又阙其三焉。

    蔡邕明堂月令论,谓周书七十一篇,月令第五十三,篇数与汉志合,篇第亦同今本,似今本确为汉志之旧。然汉志自注曰:“周史记。”师古引刘向曰:“周时诰誓号令也。”今本非诰誓号令者,实居其半。序固举全书悉指为周史记,但观本文,则无以明之。序与书颇不合,不足信也。诸篇文体,有极类尚书者,(如商誓祭公两篇是)亦有全不类尚书,而类周秦诸子,且极平近者。(如官人太子晋两篇是)又有可决为原书已亡,而后人以他书补之者。(如殷祝篇是)谓其不可信,则群书所征引,今固多散见各篇之中。谓为可信,则群书所征引,为今本所无者,亦复不少。朱右曾本辑之。诿为尽在亡篇之中,似亦未安也。朱右曾曰:“此书虽未必果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