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能将加入合纵之事落在实处,楚王借着酒意,对苏秦说道:“寡人盼望贤人,如同久渴之人盼望水一般,今日得苏丞相之言,寡人才得解渴。如苏丞相不弃,寡人封你为楚国的记名的令尹之职如何?”
第354章 堵上他人嘴()
苏秦一听,大喜过望,这不正是自己所期盼的嘛,这次入楚本来对封赏不存太大幻想,因为楚国自是甚高,不一定就会给自己令尹的封号。苏秦哪里料到,原来楚国的令尹封号是来得最容易的。
他不由得感慨,人生途中不可测的事情本来就很多,往往以为容易的,实干起来却很难;而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坚持一下,却意外地顺利。然而,无论如何,畏葸不前,永无出路。
苏秦急忙从几案后出来,拜倒在几案之侧,行“避席伏”之礼,以示对楚王的敬意。言道:“微臣承蒙大王厚爱,诚惶诚恐,臣愿意为大王奔走诸侯,以报大王恩德。”
楚王哈哈大笑起来,亲自出席,搀扶起苏秦,说道:“爱卿免礼,寡人不日就举行拜封典礼,让你名正言顺、风风光光地得到楚国令尹的封号。”
楚王与苏秦君臣相谈甚欢,苏秦观察楚王熊商,见他虽然外表看起来有些倨傲,但是细打起交道来,却发觉此人见识广博,行事很有分寸,在这个时代的君主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明君。
随着两人谈话的深入,楚王也记挂起张仪先前入楚之后发生的蹊跷之事。楚王熊商对于自己的儿子芈槐当然是有所了解的,他未必全信令尹昭阳和太子芈槐的奏陈,但是法不责众,又不能因处罚他们太重而完全得罪了楚国的权贵们。
如果那样做,他的这个君位也恐怕难以保得住。自古君王看似权力集于一身,但又有谁知,君王如不懂得顺势而为,又有几人能得善终,而且暴毙之后,还得不到一个好的谥号,背上了千古骂名。
楚王为了避免在晚宴上发生意外,已经特意将太子芈槐排除在参加宴会的名单之外,深恐当场苏秦问起了张仪之事,太子芈槐露出了马脚。
可是,张仪又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始终要面对,楚王熊商想:“莫不如乘着今日酒宴的欢快气氛,把话讲明了,以免此后苏秦见到张仪后再来找后账,那时岂不是更尴尬。”
楚王于是举起酒杯来,对苏秦说道:“今日寡人真是痛快,但是有一件事情又不得不讲。就是苏丞相的师弟张仪在我国的不幸遭遇。”
苏秦原本也憋在胸中,一直想问起楚王的,闻听他首先提了出来,不由得凝神来听。
楚王接着说道:“那日在消夏之宴上,我那不孝的太子芈槐喝了些酒,冲动地指斥张仪勾引太子妃,又指责他偷窃玉璧,其实都是误会而已。”
楚王说着,又狠狠地瞪了左侧坐着的昭阳一眼,转而又说道:“我的这个令尹昭阳也不深究原委,下令责打张仪。后来张仪就不知所踪,据景池大夫说,他身体已养好了,正住在楚国的乡下。”
楚王长叹一声,痛心疾首地说:“寡人没能照顾好你的师弟,让他在楚国受委屈了,十分过意不去。如果你能再见到张仪,请一定转达寡人的歉意和诚意,寡人真心希望他留在楚国为官。”
楚王熊商一番稍显屈尊的话语,将苏秦听得很是感动,他觉得楚王能有如此的胸怀,放下一个王者的尊严,为张仪的事情而赔礼道歉,真是不容易,他打心里就倾向于不去找楚国后账的。
因此,苏秦说道:“大王不必太过忧怀,我找到师弟张仪后,尽量劝说他想开吧。”
楚王听到了苏秦的这个回答,显然是十分地欣慰,他连声说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寡人不胜感谢苏丞相的美意,你的如海胸怀也令寡人佩服。”
楚王这番话在昭阳听来,却十分地刺耳,他气哼哼地盯着自己几案上的酒菜,却不动杯箸。他心说:“大王何必如此低三下四地向苏秦道歉,本来就是那个张仪犯错在前,我们才责打于他;话说回来,即便打了他又如何,总不至于你一个王者去赔礼啊。”
昭阳哪解得了楚王之心,楚王率先说出了赔礼道歉的话语,正是要堵上苏秦的嘴,要苏秦将来即便知道了实情,也不会联合起张仪来,找楚国的后账。
那样不仅与苏秦商谈好的合纵联盟可能泡汤,而且楚国好事没成,又惹出了新的仇敌,这是何苦呢!
楚王先将礼数尽到,放低了姿态,这叫以退为进,以屈为伸。楚王熊商不可谓不高明!
况且,楚王从昭阳芈槐事后的奏报中,已经怀疑事情的真实原委,他是见过张仪其人的,不怎么相信那样一个看起来耿介的书生,会做出偷鸡摸狗的蠢事。
他当时就想到:“张仪没必要去做坏事,因为他在楚国的锦绣前程指日可待,怎会因贪小便宜而自毁前途?至于非礼太子妃,如果属实,也不过是酒后的冲动而已,又无实质的奸情。”
对于楚国的权贵的脾性,楚王了解得很清楚,连他一个王者都不能随便地得罪,更何况张仪这样一个他国之人。
楚王对自己太子也深深地感到失望,但是自己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会驾崩,到了这时再换太子,惟恐身后国内乱起,所以才隐忍下来。
那日当朝问起太子对于是否反对迎接苏秦入境,其实内心已动了真怒,如若太子当场反对,那就表明他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他极有可能立即下令夺去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屈牧的病搅乱了朝堂,那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楚王熊商慨叹楚国将来的出路,外有强秦虎视眈眈,内有不争气的旧贵族屡屡掣肘,昏招频出,前路未卜。楚国谁人能知他拉拢苏秦,加入合纵的苦心,实在是为了楚国在内政驰废的状况下,仍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苏秦显然是对楚国的内政不很了解,也缺乏兴趣,他要的是楚国对于合纵联盟的外部支持,内里贵族们如何斗争和消耗,都不会左右合纵的大局。
由此,苏秦对于师弟张仪的遭遇就缺少了亲身的感知,不像张仪那样,对楚国的权贵们深恶痛绝,仇恨满胸,一心一意抱定复仇信念。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正是在这个时期,一个楚国蒙地的管理漆树园子的小吏,说出了这句石破天惊的话语。
第355章 自立方自强()
苏秦与楚王熊商会面之后,第五天楚国就举行了拜封苏秦为令尹的仪式,更令苏秦感到高兴的是,这时,韩侯韩固也派来了使臣申止来出席仪式,襄助这一典礼。
楚王当然知道楚国北部近邻韩国的用意,它们还不是看到东方的五国都加入了合纵联盟,所以也着了急,派人火速联系苏秦,请求他允许韩国入盟。
楚王心想:“反正韩国入盟,对于合纵联盟的壮大是好事,于我楚国也没有害处,莫不如置若罔闻,只当作不知情。”
苏秦本人见到申止,也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来意,细问之下,果然是韩侯急切地邀请苏秦到韩国去,商议韩国加入合纵之事。
但是苏秦因为在楚国还有没办完的事情,因此也就无法即刻回复申止一个确定的入韩日期。申止却不依不饶,绝不泄气,他就在楚国的上舍与苏秦耗着,苦等着苏秦。
苏秦在急切地等待着张仪的消息,但张仪却如同人间蒸发一样,迟迟没有音讯。苏秦根本没料到,其实,张仪就在暗处躲避着他,因为他还要观察、等待和思考一下。
姚玥几次催促张仪尽快现身,与苏秦联系,他俩的盘缠早已见底儿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姚玥一直是靠着出去打打零工,帮人家洗洗衣服,清扫一下卫生,赚得个糊口度日的钱。
张仪其实早在委托景池送信给苏秦之时,已料到苏秦最终会亲自现身楚国。他想:“楚国是南方的大国,自己没完成说服楚国入盟的任务,苏师兄自然也不会放弃。”
苏秦入楚动静那么大,从他刚入楚国边境时,楚国的街巷之中就已传开了,大家也都愿意观摩一下这个当世的奇人究竟是个什么长相,竟然如此有本事,身佩多国的相印。
因此,苏秦进入郢都的那日,郢都城中的人们像过节一样热闹,万人空巷去围观苏秦的车队。然而,苏秦并没有像当初率军荣归魏国大梁那样,公然地抛头露面,人们只是看到了他所率领的四国使团的队列。
饶是这样,其阵势也让郢都的市民唏嘘不已,要知道苏秦之前,不过是一个洛阳的小商人而已,命运逆转之剧烈,千古所未闻。
有些老人就感慨:“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那些古老的规矩和桎梏,越来越被砸得粉碎,而民间崛起的大人物,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前谁人敢这么想!”
苏秦躲在马车的车厢里,为了得到更多的清静。但是他岂能想到:在围观四国使团车队的人群中,正站着自己的师弟张仪。
张仪胸中强烈的自尊,促使他不会遮拦着苏秦的马车,进行一番涕泪滂沱的哭诉,要苏师兄为自己报仇。尤其是经历了这一场大难之后,他更懂得了大丈夫做事,成败皆由自己有无主心骨,拾人牙慧永远成不了大事。
如若苏师兄考虑到合纵的大业,不积极地为自己报仇,他又何必勉强于人。复仇这件事,非得自己亲自运作不可,而且要稳、准、狠,否则,又将是一场更大的悲剧,连小命都悬,更遑论成功。而一击之下,不能成功,那就是千载之下的笑柄。
张仪观看着苏秦的车队,心里对自己说:“我虽不能让楚国人这么盛大的迎接我,但也会让楚国人刻骨铭心地恨我,尤其是那些曾经高傲的权贵们,我就是他们江山社稷的掘墓人!”
张仪在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他心中仍在等待着苏秦的抉择。如果苏秦能拒绝楚国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