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他们都有将士留在渑池城中。
各路诸侯纷纷派人前来劳军,络绎不绝于路,他们名义上是犒劳军队,实则每次都顺路派出使者,询问苏秦何时离开渑池。苏秦则一直简单地回答:“等到时机一到,自会东归。目前条件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操练部队,警戒秦军来袭。”
起初苏秦率军驻留于渑池,秦君赢驷特别地重视,一直保留着函谷关的秦国驻军,防备着苏秦。后来,连续半年军情没有任何变化,连赢驷也渐渐地放松了警惕,函谷关的秦军不断地减少人数。
赢驷此时更重视的事情是自己的称王,他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就在秦军从渑池撤回后一个多月,他就举行了称王的大典,派人给周天子送了一封厚礼,令他给秦国写封贺信。周王姬扁的统治早已名存实亡,先前魏国和齐国已经率先称王,现在多了一个秦国,也坏不到哪里去。
而且得罪了秦国,姬扁也不会有好果子吃,所以他做了顺水人情,还真给赢驷写去了贺信,并送给了赢驷一套王者的冠冕和黼黻。
赢驷也正式向东方的各路诸侯递交了国书,在国书中申明了秦国顺天承运、自立为王的决心,国书的落款已然是以秦王自居。各路诸侯反应不一,楚国、魏国送去了贺信,而其它的诸侯则保持沉默。
苏秦也得知了这个讯息,他真想写一封信给赢驷,痛斥他当年的愚蠢。苏秦原也劝他称王,但是却因那些话让赢驷觉得苏秦大而无当、不堪重用,苏秦心想:“你赢驷有本事就别称王啊,你不是说要听你父亲的教诲,一直韬光养晦吗?却也自食其言!”
苏秦在渑池一直驻留到秋天来临,草木开始发黄和凋零,他才决定结束了渑池的军事停驻,离开这里,返回东方。
但是,他仍然没有遣散这支合纵军部队的意思,而是告诉东方的诸侯们,自己要举办一场合纵联盟大会,正式订立六国合纵的盟约,由此来彻底断绝了秦国东进的野心,确保渑池之战的胜利果实。
他在送出给各路诸侯的信中,特地强调了合纵会盟的重要,并且邀请各国派出执政大臣于九月初九的重阳日,会聚于赵国的洹水之畔,歃白马之血为盟。他写道:“唯此天时,不可怠误;天予不取,必遭其殃,可不慎与!”
最后的这番话,明显就是带有着威胁的味道,意思就是如果有诸侯不听命,那么合纵联盟的其它国家很可能就会联合起来制裁或加兵于他。苏秦自己也掌握着几万的合纵军部队,这是一股颇具实力的军事存在,各路诸侯岂能不知其中的利害。
在通报了诸侯会盟的决定之后,苏秦清点了合纵军的兵马,率领着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赴了赵国的洹水之畔。在那里,赵侯赵语早已搭建好了一座会盟之台,等着会盟这一天的到来。
苏秦早在率领各路援军进击渑池之前,就让赵国丞相府的令史肥义给赵侯带去了一封绝密书函,而且特意嘱咐他一定不能落到任何一个外人的手中。在情势紧急,信函可能不保之时,甚至不惜立即毁掉它。
其实这封绝密的信函正是嘱咐赵侯准备接收渑池之战的胜利果实,一旦渑池之战得胜,那么赵国就在洹水之畔会盟天下,一举荣任合纵联盟的盟主。
第536章 真实的用意()
而苏秦故意迟迟不完全遣散合纵军部队,并且在渑池驻留长达半年之久,正是要让赵侯又足够的时间准备会盟诸侯的事宜。到了重阳之日,各国都忙完了春耕、夏耘、秋收之后,正好是会盟天下的好时机。
赵侯赵语素有大志,他无条件支持苏秦,本来就是要让赵国在诸侯中确立强势的地位,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他发现苏秦终于帮助自己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梦想,心中早早地充溢着喜悦和豪情。
苏秦也在信函中专门地说明了赵国充当盟主的重大益处,那就是获得了一段时期内,宰制诸侯的权力,赵国不一定要用这种权力去惩治和为难其它诸侯,但是却可以获得一个难得的相对安全的环境。
因为赵国的特殊的盟主地位,其它任何一路诸侯如果进犯赵国,一定会想着赵国会不会动用盟主身份,去召集帮手。除非是好几路诸侯笃定联合起来共同与赵国作对,他们才敢大胆地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
苏秦向赵侯赵语强调:在如此纷杂争斗不休的战乱局势之下,谁能获得相对安全的环境,少受外界因素的袭扰,谁就能专注于国力的扩充和发展,从而经过一段难得的和平环境下的发展,崛起为新的霸主。
赵侯赵语深以为然,因为从他的祖父辈、父辈开始,赵国就屡遭魏国、秦国、齐国的侵犯,尤其是魏国,几乎每年都要侵犯一回,从赵国这里占些便宜。
魏文侯时代,竟然越过了赵国国境,消灭了处在赵国腹心的中山国,而赵国因力量薄弱,只能置若罔闻,任由魏军在国境中来去自由,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幸亏魏文侯死后,中山国又倔强反抗,摆脱了魏国的控制。在赵侯赵语看来,这中山国如若被吞并,该吞并它的一定应该是赵国,而非任何一个与中山国毫无共同边境的诸侯。
赵侯与苏秦之间形成了默契,想要共同造就一段赵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辉煌,纵使是赵侯赵语本人在执政期间无法看到成效,但是想必他的后代也会因此而受益。
因为距离重阳日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苏秦率领着部队并不急于行进,他也在等待着诸侯们的回音。队伍取道韩国的上党地区,走走停停,十几天后才到达赵国的磁山城。
磁山城是一座方圆五里的小城,但是却位于上党通往邯郸的必经要道,山城位于一片台地之上,地势十分地险要,扼守住了赵国都城邯郸的西大门。
苏秦所带领的合纵军不便于直接开进了邯郸城中,赵侯也吃不消这么多的非赵国部队进到自己的家门口,故而磁山城是一处不错的临时驻军之地。
苏秦将部队交给宁钧来代理,自己带着周绍等原本就是赵国将校的随从,赶赴邯郸城去见赵侯。赵侯亲自在邯郸宫的门口迎接,热情地将苏秦迎进了宫内。
两人寒暄了几句,赵侯就问起了苏秦接下来的打算,征询他是否要到丞相府中,接手肥义的业务,管理赵国的政务。
苏秦想了一下,回答道:“肥义擅于处理复杂的政务,而且我游说诸侯和指挥战役之时,他将丞相府的事务打理得清清楚楚,深得赵国上下的称赞,所以也不在乎是不是由我来接手。”
“倒是眼下这诸侯会盟的事情,尚且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微臣不敢轻忽大意。我还是亲力做好会盟之事,暂不插手政务为好。”
赵侯沉吟了一下,说道:“肥义此时不在相府,他跟随太子赵雍前去霍太山祭祀赵氏祖先去了。苏丞相要会盟天下,赵国又是联盟的盟主,寡人觉得这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因此派太子代替寡人,前往赵氏祖庙所在地去祭拜祖先。”
苏秦初听之下,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但是心里又涌起了一丝不安,可是究竟是什么因素令他忧虑,他也琢磨不明白。
苏秦“哦”了一声,简单地回答了一句:“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
赵侯看出苏秦十分为难,因为如果他即刻回到相府,主持政务,那难免需要他兼顾合纵会盟和赵国政事,看得出他是有很大难处的。
赵侯出于为苏秦分忧之心,就说道:“苏丞相不必为难,赵国的政务寡人交给其他大臣暂为代理就行了,你还是专心于会盟之事。不知会盟之事进展得怎么样了?”
苏秦回道:“这会盟已是确定无疑的事情,而且日期已不容再改动。当然,六国诸侯之中,不可能每个诸侯国对于会盟都持积极的态度,他们之中尚有一些心态上的区别。微臣想了很久,大概把他们的心态分为三类。”
赵侯一听,十分感兴趣,就问道:“究竟是哪三类?愿听苏丞相详细分析一下。”
苏秦就回答道:“首先是倾向于支持会盟的国家,主要是我们赵国和东方大国——齐国,赵国自不必说,我们有自己的利益在其中,当然全力支持合纵。而齐国出于称霸东方的需要,齐王田辟疆希望能借重于合纵联盟,削弱秦国的影响,从而无形之中抬高了自己的地位。赵国和齐国,微臣姑且称这类国家为发起国。”
“第二类国家是主动参与的国家,主要是燕国和韩国,他们出于自保的心理,当然也有结好于东方大国的需要,他们都倾向于参与合纵联盟,求得一时平安,微臣姑且称这一类国家为参与国。”
“第三类国家就是被动和勉强加入的国家,主要是楚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本身实力不弱,不愿服从于他国的领导,而且他们也与秦国存在着暗中勾搭的关系,在合纵和连横之间摇摆不定,想要两头都结交,两头都不吃亏,微臣称之为摇摆国。”
赵侯听罢苏秦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那楚国和魏国这样的摇摆国,参加这次合纵大会,苏丞相可有把握?”
第537章 树欲静风不止()
苏秦目光中显出了坚毅,回道:“君上勿忧,微臣之所以并未完全遣散渑池战场上的合纵联军,目的就是为了震慑楚国和魏国这样的摇摆国。”
“楚国自以为他们暗中勾结秦国,放跑了渑池城中困守的秦军,不会惹来麻烦。然而为臣目前正观察着楚国的反应,如果它胆敢不从,这合纵大会之后,咱们就可以借口楚国的违反盟约,率大军征讨于楚,给他们一个教训。”
赵侯面露出一丝忧虑,说道:“这合纵是东方诸侯之间的和平协商之盟,如果真到了那种地步,对于东方各国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苏秦说道:“为臣当然也不愿与楚国撕破脸,因为对谁都不利,但是楚国的离心离德,破坏了渑池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