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我们有几个好朋友说好要一起去福州玩几天。”我淡淡答道。
余染惨淡一笑,“林孤,你瞧你,现在说起好朋友这三个字,都信手拈来了。”她终于不再说话,而是跑过去跟小远玩雪打闹起来。
这个冬天真是越来越冷了。
“小狗崽,我回来了喔。”陈柔从机场出来,就奔向了正在玩耍的小远,她的身后跟着我们家的大部队,每一个人的手中都零落地提着一些她的行李。她张开空空的双手给了小远一个大大的拥抱。
“余染你好像长高了噢。”她不忘回头对一旁的余染说。
我走过来,笑着看着她。
“诶呀,这是林孤吗,这么漂亮都认不出来了呢。”我想我早应该习惯她这样的调调。
“哪能跟你比,我的大美女姐姐。”我居然能笑着回应她。
“哈哈,哪有啦,我给你带了新款迪奥的香水套装噢。”她笑嘻嘻地说,“还有余染,你猜我给你带了什么?”她故作神秘。
“什么?”余冉冉问。
“哈哈,是从国外带回来的梵高的正版画册,很珍贵的噢。”她话音一落,我和余染几乎是同时惊讶得要尖叫出来。
那一刻我终于不得不承认她在我们家标榜性的地位绝不是浪得虚名,那不是随便几句话哄哄就能做到的,即使她看上去世故又物质,可是你得承认,她确实细心得不知不觉,能抓清楚每一个人最钟意和喜爱却又在当下最恰当应该拥有的东西。
就像她第一次从上海回家的时候,带给余染的是一整套厚厚的复习资料,而给我的是肖邦毕生的钢琴谱集合。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我看到余染激动而兴奋的眼里居然闪了些许的泪光。
“陈柔我爱死你了。”她扑上去给了陈柔一个很大的拥抱。
从小我们就不爱叫她姐姐。尽管她实际比我们大了好几岁,但是很奇怪的是,她永远都是一副很青涩的样子,当我和余染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她正在念高中。但是后来当我们已经升上了初中,她还是高中生的样子。如今我和余染都已然是个大学生,甚至比普通大学生看上去略成熟时,她却依旧还是那个高中生的样子,没有半点证券公司经理的气场。
小远安静地站在一边,看着余染抱着她的姐姐,竟然没有任何要打断的迹象,我时常觉得小远太懂事,懂事得让我觉得有些可怕。比如跟她差不多年龄的孩子,在此刻一定会闹腾地抓着陈柔质问着她的礼物在哪是什么,但是却小远一反之前的躁动,此刻十分安静地站在雪地里,直到陈柔终于松开了余染,然后牵上小远的手,说:“小远我给你买了超级漂亮的衣服,我们过年的时候一天换一件好不好?”
“好,小远最喜欢姐姐了。”她扑闪着大眼睛,开心地对着陈柔说。
我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我曾经跟余染讨论过物质不灭定论,当然那时候的我们对它的理解都很肤浅,余染装模作样地说:“林孤,这个世界上只要存在过的东西,即使有天你看不到了,也并不代表它就是不存在了,可能它正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反正它就是不可能完全消失掉,它肯定还是留了些什么下来的。”
我一直觉得她这个理论矫情又空洞无力,但是如今看来,这似乎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年的余染整日背着画板,十四岁的时候就对着美术课本临摹梵高的《星夜》,我一直觉得初一的美术课本上不应该出现那副梵高的作品。因为即使所有的学生都依照着老师所讲,把他视作美术界的神话,但真正懂得他那些作品意义的人绝对屈指可数。由这个世界的误解以及命运的不公所造就出的精神疾病患者梵高,他在画里表达的绝望和孤寂,又怎是寻常人能够理解与感知。
但是余染可以,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我看过她很多的创作,即使那时的她才十四五岁,所谓的技术或者技巧都有些拙劣。
15。一座孤岛()
但那些作品里所表现出的东西,曾经让我一瞬间就想到了那个美术界的疯子。
她惯用艳丽的色调,把眼前的世界抹绘成大多人认不出的样子,就像她自己,可能本来就是一个让大多数人看不清的个体。
但至少那时候,许多人都坚定地相信着,她一定会一直画下去,直到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画家。就像坚定地认为,我一定会一直唱下去,直到被很多的人知道,直到那些悠远的声音能飘荡到远方。
可笑的是,如今她变成了一个如假包换的医学院口腔系学生,而我则变成了经济学院中研究金融财政的一员。
如果还有什么不灭,大概就是那些她藏在医疗理论课本底下厚厚的画册,也大概就是,我依然还上瘾般地依赖着那有些不符合我年龄所应有味道的香水。
就像被一些东西框住了,即使你带着它走远,却依然跳不出那个圈。
我想这该是个很热闹的新年,只是可惜,热闹过后,我就要离去了。
陈柔在我上火车的前一天坐上了回上海的飞机。
“你和林孤这两个孩子,非要跑那么远,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又都走得这么急,真是的。”舅妈泪眼婆娑地帮陈柔整理行李,一边叠着她刚从干洗店取回的衣物一边数落着。
“好啦舅妈,以后让陈柔把你接去上海一起住嘛。”我安慰道。
“我才不去,去了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不如在这儿,还能跟朋友打个麻将喝喝茶呢。”她说着,把收拾好的行李递给陈柔,像个赌气的孩子。
我突然很羡慕陈柔和小远,她们有一个能把爱与生活都表达得如此极致的母亲。她和舅舅自我记事以来就是整个大家庭的中心,逢年过节大家都相聚在他们家,而在我和余染小的时候,多少不堪落魄时,都是他们好心地收留了我们,让我们还能知道家是什么感觉。
我不知道这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如果从来就不曾知晓,大概也永远不知道一些事情美好得有多可贵,自然就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有所期盼。
人生最可怕的莫过于,在太早的时候就遇上了最好的人事,所以往后的日子都会情不自禁地与之相较,把一切都反衬得索然无味。
我离开江城回学校的那天,罗雨嘉和陆凡在牛鼻火锅店给我践行。那是一场没有什么形式和煽情的告别,这让我感到很舒服。毕竟对于我们三个人而言,离别的戏码太多,早已经说不上曾经那类矫情的话语,只有如酒一般的情怀陈在心里越酿越浓。
还有什么事情会比百感交集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沉默更能证明感情之深的呢。
“不开心的时候给我和罗雨嘉打电话,你要是怕电话费什么的,就发短信给罗雨嘉,让她给你打过去,哈哈。”陆凡终于在结账的时候说了一句与离别有关的话。
“一路顺风。”罗雨嘉在火车站外对我挥手。
我对他们微微一笑,转身进了站,跟当年我第一次离开的时候一样。
“我上车了。”我应约定给何衷发了一条短信,通讯录上他的头像笑得阳光而温暖,我常常有些恍惚,觉得这个人似乎不像是我生活里的人,他如此明亮,亮得让我害怕敞开内心让他看到里面黑暗的潮水。但是他又确实成为了我最亲密的人,我的爱人。
“好的,你好好休息啊,吃的带够了吗,二十多个小时真够累的,飞机多快就到了呀,为什么非要坐火车遭罪呢。”他的短信很快回复了过来。我看了一眼笑了笑,回复他:我恐高。
他很轻易地就会知道我在说谎,因为我曾经在江苏旅行时,江苏人林晴就和我结伴坐飞机回的学校,那一次是何衷来接的我们。尽管那时候我们还并不是情侣。
他不会拆穿我,对于一些事情他一向都不会过多地询问以及探究。在何衷的眼里,似乎只有现在的美满以及未来的希望是有意义的,至于其他那些晦暗的色调总是轻而易举地就从他身上滤过去。我常常想,或许正是这一点,才让我决定与他相伴往前走。
人往往都会被自身所极度欠缺的人事所吸引,这真是一点都没错。
所以当年的我毅然地从充满了沉重压力和晦涩气息的故都来了厦门,这里春天明媚秋日清爽冬天温暖,除了夏天和江城一样炎热外,这座被山水环绕的小城,实在算得上是小资而清新的桃源。就连这里的人都和城市一样,充满了温柔美好的味道,似乎不知道世界的残忍和命运的不公,日复一日满心着欢笑和安然生活着。
这个距离江城火车车程整整二十二个小时的城市,已经几乎把我变成另外一个人。
但不变的是,我依然喜欢火车,即使我所在的学校被一些不明所以的人称为贵族学院,它的确数有钱人居多,大都习惯了乘飞机,像我这样坚持着火车旅行的人实在太少。
我放定行李,坐在靠窗的卧铺旁边,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耳朵里是那一首老旧的罗绮的《回来》。
“小姑娘是回学校吧?”对面铺位一个约四十岁的女人对着我说,她身边是熟睡的孩子,在火车的颠簸中流着口水。
“恩。”我对她微微一笑。
这场景分外熟悉。
如今我终于不会再被人当作远高于我真实年龄的女人,我不再穿成熟妖冶的衣服,化浓艳的妆,戴一堆金属配饰在脖子和手腕上,就连耳钉,我如今都换成了简单的水钻。陌生的人群一眼都能看见我背着的双肩包,那似乎就是学生的标志,宣告着单纯美好的时代。
但我十五岁的时候,也曾这样背着双肩包从这里启程。
那一年北京的迷笛摇滚音乐节热闹非凡,四处响彻着中国摇滚二十年的口号,沿路的火车上不断有文着花臂的朋克男女走上车。我们五个人在一个卧铺的包厢里兴致勃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