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婚书除了证明婚姻状况之外,还负担着一个作用,那就是户籍迁徙证明。在订婚之前,女方的户籍肯定是在娘家的,等要结婚了,户籍就要转到夫家去。古代又没有电脑,户籍迁徙这个过程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办好的。哪怕是户籍就在京师的京城人,他们的女儿结婚的时候,一样要先去京兆府登记,然后由京兆府移交户部备案,这需要好几个月甚至是一两年的时间(偏远地区光这个地方官府到户部的登记备案的文件在路上就要半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子们的户籍实际上既不在娘家也不在夫家,因此才需要婚书作为证明。领了婚书以后,就默认这个女孩子就是夫家的人了。
贾琰的祖籍是金陵的不假,但是宁荣二府好歹也是京师四王八公这个圈子里的老人了,别说是贾琰的婚书登记是在京兆府的,就是贾赦的婚书登记也是在京兆府登记的。因此,婚书登记原件肯定在京兆府,而且户部也会有备份。
当初礼部和宗正寺去贾家下聘之前,肯定不会不查户籍上的婚书登记。而且贾琰的位分也高,初定就是淑妃,所以最后在户籍婚书调查那一栏里面,肯定不止一位官员做了署名:户部尚书、户部左右侍郎、礼部尚书、礼部左右侍郎以及宗正寺的大宗伯、京兆府尹、京兆府少卿等相关官员都要在上面署名的。
只有这些官员都署名了,皇帝才能够下礼聘诏令。
现在,皇帝的礼聘诏令都下了半年多了,你忽然说淑妃娘娘之前有婚约?
当京兆府和户部的婚书登记都是假的啊?
当在婚书调查卷上署名的官员都是死人啊?
不是人家大理寺卿吐槽,实在是,会上这样的本子的人实在是,实在是蠢得无可救药了。
不想,那个愣头青竟然道:“启禀万岁,这也是臣在今日大朝会上上此奏折的原因。贾家和王家早就有约定,只是未走婚书罢了。因此才有了贾家悔婚一事。”
那个愣头青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却不知道别人看他就跟看傻子没什么两样!
要知道,金銮殿代表的是皇家威仪,只有符合法律事实和法律依据的事儿才能够拿到金銮殿上来谈。
哦,你说人家淑妃家里曾经跟人有过口头约定,人家淑妃就要盖这样的锅?
别逗了!
如果这样的理由能过,那以后宫里的后妃们就别想安生了!谁都可以盖她们一个在娘胎里面就跟人指腹为婚的帽子!
就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儿又如何?皇家礼聘妃子看的就是婚书,你没有婚书、只是口头婚约,这婚事就做不得数!
这历史上君夺臣妻的事儿多了海了去了,因此动摇国本的事儿也时而有之。可是,如果你有婚书,皇帝少不得认了这个君夺臣妻的名头,你没有婚书,还想扣皇帝一个君夺臣妻的名头?
不是大理寺卿说,今儿这事儿,他肯定要给皇帝摆平喽!
大理寺卿王云甫笑笑,道:“白御史,既然你说,淑妃娘娘之前已经有了婚约,不知道您说的这个人是谁?姓甚名甚,家住何方?”
那白御史直接就道:“回王大人的话,淑妃娘娘的未婚夫唤作王仁,乃是九省统制王子腾王大人的侄子。”
第103章 第103章()
听说是王子腾的侄子;金銮殿各处立刻小小地响起了几声“哦!”的声音来。
只要是知道一点王子腾家的家事儿的人;或者说家里有待嫁的女儿的人;都知道王子腾有且只有一个亲侄子王仁;而且这个王仁也是王子腾的继承人。
同样,只要资历略略久一点;参加过三年前那场大朝会的人应该对贾赦和王子腾差一点在大朝会上打起来一事记忆犹新,也会记得王子腾的侄女嫁到了贾家之后,张扬跋扈不敬公婆气得公婆最终采取了给儿子纳了两房良妾一事。
上面的皇帝淡淡地道:“王子腾有几个侄子?”
方才听到这个愣头青的奏本的时候,王子腾就已经是一身冷汗了,只是碍着这里是金銮殿又是君王驾前;必须要保持肃静,因此他才没有开口而已;可是他的身上早已经汗透重衫;整个人都软了。
听见皇帝垂问;王子腾连滚带爬地出列,趴在金銮殿的正中央,奏禀道:“回万岁,臣只有一个侄子,是臣亡兄之子。臣侄儿跟”
王子腾想说他的侄子跟贾琰根本就没有关系;婚姻之事本来就是无稽之谈,却没有想到;皇帝根本就没有让他说下去。
只听皇帝淡淡地道:“朕记得;王爱卿那个嫁到贾家的侄女儿;也是令兄之女?”
“回;回万岁。正是。臣”
“哦?朕听说民间有那娶不上媳妇的人家,才会用换亲之法给家里的孩子张罗婚事。到底是贾爱卿的儿子不成器,还是王爱卿的侄儿不像话呢?”
皇帝展现了他一直以来只会在心腹重臣的奏折上才会展现出来的另一面,逗比、冷幽默。
换了别的时候,王子腾一准认定皇帝这是看重他的表现,但是现在,王子腾哪里不知道?
皇帝这妥妥的,是生气了!
王子腾身上的汗更多了。
他发现皇帝已经恼了。他很想争辩,但是,皇帝不让他开口,反而几次打断他的话,叫他如何不着急?
正当他第三次想要分辩的时候,贾赦终于开口了:“启禀万岁,犬子虽然在读书科举上没有什么天赋,可在做事儿上却有几分可圈可点之处。而且跟臣这样的人家到底是舍不得儿子吃苦。二月里倒春寒的时节让孩子仅穿单衣在那小小的号房里面呆上九天?臣想想就觉得这寒冰直往骨头里面钻!臣是舍不得孩子吃这个苦头的,因此早早地给犬子捐了官儿。只不过犬子到底不是科举上来的,甚至连明算科明经科都不曾参加过因此补缺上格外艰难些。至于吏部考评,万岁只要问问吏部就成。臣还是那句话,犬子虽然不成器,但是,到底是好是孬,端看吏部考评便知。横竖摆着公侯门第在,犬子是不会缺老婆的。至于臣女,万岁,臣前前后后三个儿子就这么一个女儿,又是在家里留不得几年的,自然是爱如珠宝,哪里舍得用她去换亲?!”
大理寺卿王云甫就道:“所以,庆荣侯的意思是,没有这回事儿?”
贾赦十分干脆地道:“是,没有这回事儿!”说罢,又顿了顿,道:“如果没有皇家礼聘的事儿,臣还想着把女儿多留几年呢!哪里舍得这么早就让她嫁人?”
贾赦说的却是大实话。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家给儿女说亲的时候,都是十五岁相看人家,早一点呢,十五岁定婚书,晚一点,挑挑拣拣一点,十六岁定婚书,然后花上至少一年时间备嫁,就是十七岁出嫁也是早的。有那心疼女儿的,或者是因为别的缘故,拖到十九岁临近二十了才出阁的也比比皆是。
尤其是皇室宗亲家的女儿,基本上个个都是如此。
放着好门第好身份,结婚之后又大多数都能够在宗正寺领个品级享受国家俸禄的,会愁姻缘?又哪里会那么早出嫁?
贾琰虽然是臣子之女,之前的户籍也是在臣籍上,可她才十岁就得了朝廷的钦封、成了一等县君,就是没有皇家礼聘,她也是不愁婚嫁的,又哪里需要早早地定亲?那个王仁又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王子腾又有什么样的本钱,需要她这么早就把人套牢?
贾赦的话立刻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可不是这话,现放着好门第,哪里还愁儿女无婚配?
王云甫就道:“所以,庆荣侯的意思是,您从来没有给女儿定过婚事?”
贾赦立马道:“那是当然!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应该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了,偏偏那个愣头青白御史却在这个时候道:“庆荣侯,您不知道,不等于说,别人不能做这个主儿”
“嘿!”贾赦终于忍不住了,他转过头去,一边卷起袖子,一边道:“我说姓白的,我是我闺女的亲爹!我不能做我闺女的主还有谁能够做这个主?你来说说看!谁能做这个主?!”
那白御史就道:“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你们贾家和王家的再度联姻,因此是你们家老太太和贾王氏与王家定下的。”
户部尚书顾之章已经控制不住脾气,高声道:“荒唐!荒唐!且不说这夫死从子的三从四德,就说这贾王氏,老夫记得庆荣侯前后三任夫人就没有一个娘家是姓王的!白御史,你说的这个贾王氏,到底是庆荣侯的弟媳妇贾王氏还是庆荣侯的儿媳妇小贾王氏?”
在这个时代,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别说王夫人,就是贾母,在没有贾代善支持的情况下都不可能越过贾赦给贾琰定下婚事!王夫人作为贾赦的弟媳妇就更加不要说了!真正对贾琰的婚事有发言权的,只有贾赦,就是邢夫人给贾琰定了婚事,只要贾赦不肯点头就不能作数!更不要说王夫人只是贾赦的弟媳妇了。
一句话,没有婚书为凭,只要贾赦说没有这回事情,就没有这回事!
如果是大贾王氏,那他就弹劾贾政;如果是小贾王氏,那贾赦可以把这个儿媳妇休回娘家去了。他顾之章绝对支持!
听到户部尚书发火,站在角落里面的贾政这才警醒,可是没等他开口,贾赦已经帮他说了:“啊!尚书大人息怒,尚书大人息怒。说起来,我们贾家跟王家有亲,想要亲上加亲,的确有这么一回事儿。不过这女方呢,不是下官的女儿而是我那个弟弟的亲闺女。这个王仁今年已经二十好几了,我那个大侄女儿呢,如果不是年初的时候没了也是二十二三的年纪。他们两个才是门当户对青梅竹马的一对呢。本来,我那个大侄女儿十五六岁的时候,两家就应该给这两个孩子立婚书的,怎奈我那个弟媳妇,嫌自己的亲侄子不成器配不上自己的女儿,就把我那个大侄女儿送进了宫,后来我这个大侄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