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对整个的汽车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都说:“就意味着我没有驾照,我不会开车,我也可以买汽车啊,所以汽车的销量会上涨。”
我说:“我的判断可能跟你们正相反,汽车的销量不仅不会上涨,而且汽车作为一个耐用的、高价的消费品,也许会彻底退出消费者的清单。像什么玛莎拉蒂、迈巴赫这种有收藏价值的奢侈品类的汽车不在讨论的范围内,而给普通老百姓代步的那种汽车也许会退出消费者的清单。”
此话怎讲?你想象一下,假设现在满大街都是无人驾驶汽车,我们可以靠互联网来预订,你到哪儿来接我,把我送到哪儿,我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几点几分我要一辆车,到哪儿接我,通过地图把我送到哪儿,然后我下车,车就可以去承接下一个客人了。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不会增加汽车的拥有量,而是让汽车进入一种共享经济的状态,让它变成一种公用的出租品。
假设我的这个推论是对的,结果会是什么?结果就是现在的汽车产业里面有半壁江山,将会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整体消失。哪半壁?汽车公司里面搞销售的、搞品牌的、搞市场的、搞客户俱乐部的,一直到所有的营销渠道,如4s店,围绕汽车的其他产业,如汽配、维修、保险等,这么庞大的产业群落都会消失。
如果按照我的推测,你可以每天预订自动驾驶汽车送你上班,之后,它到别的地方去接人。你到了公司发现有个东西忘带了,你老婆正好还在家,你就可以再订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让你老婆下楼把东西搁车里,车来到你公司楼下,你下楼取了,车再跑它的。如果车有问题,车自己回修理厂修,修理厂有可能是在一个密闭的地下防空洞里,也不需要占用街边的店面资源。你说,这对就业市场会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冲击?
我们以为互联网的浪潮对就业的冲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相对来说会是比较温柔的一刀,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是惊艳的一枪,直接要把这个社会扎出一个血窟窿。所以六七年之前,我们绝对低估了互联网,而且我们现在仍然可能低估了互联网。
你会不会技术性失业
现在人们利用互联网在很多领域开发了一些技术,比如说前面讲的无人驾驶汽车,比如说翻译,再比如说大量的医学技术资料的处理、法律文书的处理等,计算机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强悍的对人工的替代能力。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想,如果真要这样发展下去太可怕了,它能不能被遏止呢?西方有这么一句谚语:“如果马能投票的话,汽车就不会诞生。”在汽车诞生之前,仅英国就有200多万匹马,如果马要捍卫自己的工作岗位,投票把汽车废止掉不就完了吗?这个想法可以有,而且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是很可惜,永远不会得逞。
马现在到哪儿去了?整个英国现在也没多少了,马已经成了旅游品或者成了宠物,像汽车发明之前那样遍地都是马、一个城市有几十万辆马车这样的社会景象彻底消失了。
我还记得法国19世纪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巴斯夏,这个人以幽默著称。有一次,从巴黎到马德里修了一条铁路,波尔多这个地方的议员就跟中央政府反映,说一修这条铁路,我们当地的搬运工人都没饭吃了,我们法国经济不就完蛋了吗?所以我们提议,这条铁路别一次性修到底,咱们在波尔多(就是现在出产葡萄酒那个地方)断一下。这样,我们所有的搬运工人都有饭吃,我们当地的经济就能繁荣起来了,好不好?
巴斯夏听到这个建议之后说:“你们的想法太保守了,断一下哪过瘾呢?那就沿途都断好了,每修到一个镇就断一下。看来铁路不是个好东西,剥夺了大家的就业机会,导致经济倒退。”巴斯夏向来喜欢用这种反讽的口吻陈述他的经济学观点。
法国当时推出了一些政策,比如说一看外国的东西太有竞争力了,进口的东西会抢走法国人的工作,就加关税,阻止进口。巴斯夏就说:“对呀,我太赞成了。咱们把法国所有的好斧头、大斧头全部都扔了,改成小斧头,最好磨都不磨,是钝的,让人去砍树。原来一个人一天可以砍掉的树,现在得三个人用三天才能砍掉,这样劳动增多了,财富就增多了嘛。”他老用这种方法跟别人逗闷子。
在这种逗闷子和幽默的背后,我们能感受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品尝的苦涩。那就是,随着我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我们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在生根、发芽、长大之后的一瞬间就要反扑过来,对人类狠狠地咬上一口,把我们原来赖以存活的那些工作抢走。
20世纪初,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就讲过一句话,他说有一个词现在不太著名,但是未来大家会越来越多地听到这个词,叫“技术性失业”。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用聪明才智发明的这些技术,反过来会导致我们失业,这是一个未来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壮大的趋势。
听着100多年前凯恩斯讲的这句话,我们自己从瓶子里放出了互联网这个比以前所有技术都要强悍无数倍的新魔鬼,引发了全球性的年轻人失业,你不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恐怖故事的开始吗?
技术势必带来灾难性的失业
可能有人会问,你怎么把技术进步的前景描述得如此一团漆黑呢?难道技术进步不是人类经济繁荣的最底层的一个因素吗?没错,但是人类经常犯一个相反的错误——老是低估技术的作用。
比如说,1992年,克林顿政府召集了一帮经济学家来讨论经济问题,可是最后大家在报告里一个字都没有提及互联网。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经常在固有的格局和资源里面想经济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老是忧心忡忡。而我们如果一次又一次地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打破既有的资源格局,让资源重新呈现它的版图,就很容易实现经济的繁荣。所以技术肯定会带来繁荣,这无须讨论。
但是,技术又会带来灾难性的失业和经济悲剧。那这两个结论之间不冲突、不矛盾吗?不矛盾,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平均数或者总量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可是社会的稳定、个人的幸福呢?有时候,总量或者平均数这个概念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说明问题的其实是“中位数”这个概念。
什么叫中位数?比如说,我们一屋里有五个人,有有钱的,有没钱的。平均数就是把大家所有的财富加起来除以五;而中位数则是指我们这五个人当中,谁的财富状况正好处于中间值,比他富有和比他穷的人正好相等,那么这个人的财富水平我们就称之为中位数。
综上,经济发展是一个总量和平均的概念,而社会财富分布则是一个中位数的概念,这就造成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一堆矛盾。
美国经济在互联网和其他新技术的推动下,在过去十几年间暴增了几万亿美元,可是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的中位数,在这段时间是不升反降的。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前面分析的原因,因为机器冲进来替代了我们大量的工作。
第88章 互联网进化论(2)()
比方说,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它们的确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是它们不招人啊。facebook是现在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吧?员工有几千人。twitter,就是美国的微博,员工有几百人。著名的维基百科的员工,我看到的数字是57个人,里面还有几个是律师。一个个蜚声世界的大公司,就这么点儿就业情况。
我们再说苹果,苹果公司2012年的时候市值全美国第一,它有多少人?美国本土有4万多人,全球员工加起来有6万人。而1960年的时候,美国当时最大的公司是通用汽车公司,它在美国本土有多少人?60万人。换句话说,即使公司规模一样大,现在的公司利用新技术只需要原来的十分之一员工,甚至更少。那么,原来那些人能去哪里呢?当他们失业之后,我们的社会结构又没有为这种新技术闯入之后创造出全新的就业岗位,让这些被挤出来的人有饭吃,那社会的动荡、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不就是近在眼前的事情吗?
这并不奇怪,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过这种场景,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原来产业部门里面的就业人口就会被大量地挤出。比方说1800年,90%的美国人都是农民。可是到了1900年,美国只有41%的人还在田间地头刨生活。又100多年过去了,美国如今只有不到2%的农业就业人口,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也就是说,200多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美国人口都从农业部门里被挤出来了。
可是要知道,在前几轮的技术革新对人的就业岗位的替代中,我们是有时间做出反应的,农业是用了200多年才把人挤出去的。可这次不一样,因为互联网技术太狠了,它挤出就业人口的速度也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效应,在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被称为“下半盘效应”。什么意思呢?我们小时候一定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发明国际象棋的时候,在棋盘上设置了64个格。国王很高兴,说:“你想要什么好东西,我赏给你。”这个发明家说:“我一个平头老百姓,能要什么呢?这样吧,您在第一个格里给我一粒米,第二格翻倍,给我两粒米,第三格、第四格依次翻倍,您将这64个格装满,我拿这点儿米回家就行了。”国王心想,这能有多少米啊,来,赏。刚开始一格、两格,没多少。可是到了半盘的时候,国王就觉得不对劲了,因为每次都是翻倍,一倍一倍地增长。当进入到下半盘的时候,即使把全宇宙所有的粮食都给这个人还不够。这就是翻倍的力量、翻倍的厉害。
“下半盘效应”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荷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