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朝,硕果仅存的大臣只有两位,一位是鄂尔泰,一位就是张廷玉。
雍正皇帝跟鄂尔泰之间也是如此。有一次他跟别人说:“朕有时自信不如信鄂尔泰之专。”意思是说,我相信他,比相信我自己还厉害。雍正皇帝就是这样的性格。他临死的时候,扶着床边看着这俩宝贝,怎么看怎么爱,都说好基友一辈子,可这一辈子也到头儿了,怎么能永生永世呢?他就想了一招,临死前下了一道遗旨,说鄂尔泰、张廷玉这两个人死后“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可是当时为人臣者的最高荣誉,就是死了以后也可以做一个牌位,放在太庙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主牌的旁边。这意味着,后世皇帝到太庙给自己的列祖列宗磕头的时候,顺便给他俩也跪了。一个人臣能够享受到这样的荣誉,那还了得?
圣眷不衰,看真本事
张廷玉能够得到十几年不衰的圣眷,还是有点儿真本事的。他为人比较清廉,不乱收钱财,不养小三。更重要的一点是,张廷玉这个人非常勤奋而且能干。给皇帝当秘书很不容易,皇上滔滔不绝说一层意思,你就得马上趴在地上把它写成文字呈给皇帝。皇帝一看,这正是我的意思,然后下发给群臣。
普通人别说理解别人的话了,就是自己想好的话,把它写成文字,可能也得斟酌再三。而张廷玉就有这个本事,只要皇帝说完一段话,他就立即能把它落在纸上,并得到皇帝的认可。皇帝每天往往有十几道诏旨要下发,所以他的文笔和才思,可以说相当不简单。
张廷玉也很勤奋,他当了50年官,执掌军机处24年,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去上朝,“朝臣待漏五更寒”;他的记忆力也特别好,不管是封疆大吏还是底下的小官僚,每一个人的籍贯、出身、履历、政绩他都了如指掌,俨然一部活字典。可以说,他就是雍正皇帝的“度娘”(对百度的戏称),皇帝想知道什么找他一问,马上就能知道,所以皇帝怎么离得开他呢?怎么能不视他为左膀右臂呢?
在封建王朝你要当一个名臣,光有这些本事还不够,最关键的还有一条,就是不能跟皇帝争他最重视的一样东西——后世之名。这一条太难了,但张廷玉也做到了。
众所周知,很多名臣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说魏徵。唐太宗和魏徵这两个人看起来君臣相得,魏徵死的时候,唐太宗还跑到宫廷最高的楼上望着远处为他送葬。
但是后来唐太宗听说,魏徵经常把写给自己的那些谏诤奏疏拿给史官看,当时的史官是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皇帝心说,你来谏诤我,这是让我留下千古佳话,可你拿去给史官看是什么意思?你自己想留下千古佳话吗?你的所有后世之名还不都是老子我赏给你的?
这件事情触怒了唐太宗,再加上一些关于魏徵结党营私的传言,使得唐太宗原来说好要把自己的闺女嫁给魏徵的儿子,现在不嫁了;有一次甚至怒发冲冠,还跑去把魏徵的墓碑给推翻了,就是所谓的“亲扑其碑”。
雍正爷也是如此。雍正朝有一个人叫杨名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他是一个好大臣,但就是太爱名。雍正皇帝最烦臣下这个毛病。你正直,你不贪,不还是为了你自己?这名儿凭什么归你呢?应该归我才对。
而张廷玉这一点就做得特别好,正史里提及他的功绩只有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其中一件是张廷玉给皇上上表,说咱们是不是要给守节15年的妇女立个牌坊?史官居然把这件小事写到了一个在朝几十年的大臣的传记当中,说明他真的很少与人提起自己的功劳。
其实在雍正朝和乾隆朝的前半截,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里都有张廷玉的影子,但是没人知道他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说得不好听一点,张廷玉真的是一只“老狐狸”,让皇帝一点儿把柄都抓不到,什么都不争,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给皇帝家干活,看皇帝还有什么说的。
乾隆爷的“移动说明书”
雍正爷死后,乾隆爷登台。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该倒霉了吧?没有。因为乾隆爷登基的时候还很年轻,面对大清王朝这么一架大机器,什么零件使用说明都没有,只能倚重鄂尔泰和张廷玉。
尤其是张廷玉。他岁数大了,乾隆爷一看他走到大殿门口,就赶紧吩咐人去把老先生搀进来。乾隆皇帝甚至在“出差”的时候都会把朝廷的事丢给他们俩,这就是乾隆皇帝前期对他们的态度。
可是有一件事情是迟早要发生的,就是张廷玉已老,总有一天要退出历史舞台;而乾隆皇帝还年轻,总要扶持自己的班底。所以在乾隆朝的前十年,张廷玉心中一直记挂着这件事。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呢?他不知道。但是该来的总会来,这一天终于在乾隆十年(1745年)一步一步地逼近了。
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死了。鄂尔泰性格比较张扬,乾隆皇帝早期的主要打击对象就是他;张廷玉性格比较随和,所以还没轮到他。鄂尔泰死后,乾隆就要起用自己的人,他起用了一个三十多岁的讷亲当首席军机大臣。
张廷玉虽然当了这么多年首席军机大臣,但如今也只能退后。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时候,给张廷玉下了一道诏旨,说老先生你身体不好,我很心疼你,你就不必这么早来上早朝了,可以在家多睡一会儿。这道诏旨一下,张廷玉心里就明白七八分了,这是多么清晰的政治信号。再加上张廷玉的大儿子也在这一年离世,老爷子经此巨大打击也倦勤了,想退休了。像一架理性的政治机器一样运作了近50年的张廷玉,现在心头只有一个任务:怎么才能平安降落呢?
想退休怎么就这么难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当中,人臣一旦到了权臣的位置,后半段的政治生活就很麻烦,要想安全降落,难度系数实在太高。现在张廷玉面对的就是这种困境。遍翻史册,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只有唐代的郭子仪一人。曾国藩对他评价说:“立不世之勋而终保令名者,千古唯郭汾阳一人而已。”郭汾阳就是郭子仪。
但是郭子仪到晚年位极人臣的时候,也是机关算尽。举一个例子,唐代宗李豫当朝时,有一个叫卢杞的官员到郭子仪家拜见他。卢杞时任御史大夫,一看就是将来的政治明星。郭子仪赶紧吩咐家里的女眷,让她们躲起来。他的夫人、小姐就问:“我们为什么要躲他呢?”郭子仪说:“你们有所不知,卢杞此人长得丑,心眼又小,他来的时候万一哪个丫鬟婢女没忍住一笑,他就会记恨在心。等他以后掌了权,我们郭家子孙一个都活不下来。”郭子仪为了能够“软着陆”,真是用尽心思。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皇帝大摆筵席,请朝臣来吃饭。吃完饭之后,张廷玉看皇帝心情不错,就借着跟皇帝私下交谈的机会,说自己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了,记忆力也不行了,儿子也死了,现在能不能告老还乡。
乾隆一听,心说:“你是在埋怨我吗?虽然我把你这本‘说明书’收起来了,可万一有什么不懂我还得问呢。再说你是先帝下旨‘配享太庙’的人,是死后有无上荣光的人,生前能偷懒吗?”因此就没同意。
但张廷玉不知趣,还跟皇帝辩论,说死后“配享太庙”、生前告老还乡的,也不是没有先例,明代的刘伯温不就告老还乡了吗?
皇帝说:“你跟我辩论,那我就跟你辩辩。刘伯温哪里是告老还乡的?他是被皇帝罢黜的,你要学他吗?你怎么就不学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张廷玉说:“诸葛亮那时候天天打仗;我命多好,遇到太平盛世,又遇到您这样贤明的君主,所以我可以歇着了。”
两人越辩,乾隆皇帝就越来劲,最后说:“看来你是对我没感情了,古时候的忠臣是不会这么干的,你看哪个忠臣不是至死方休?所以你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
张廷玉没办法了,因为话讲到这个份儿上,已经上升到对皇家、对皇帝本人是否忠诚的高度了,所以他只好叩头免冠,呜咽不能自制。乾隆皇帝说别哭了,让人送你回家吧。
乾隆皇帝第二天就在朝堂上跟百官说了这件事,说的时候很留余地,不明说张先生这个事,只是说这个理。他说一个朝臣是不是要像张先生这样,到老了就觉得我们皇家对他没什么用了,就把我们一脚踢开?不该吧?
这件事发生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从此就吓坏了,哪里还敢再提。乾隆十三年的政局,不能说血雨腥风,变局的确是非常大的。
首先,乾隆皇帝的原配皇后孝贤皇后死了,他心情不太好;其次,他掌握这个国家已有些时日,也有了基本的自信,所以他从前期比较宽仁的统治政策,变成了中后期比较严厉的统治政策。
这一年张廷玉的政治待遇也发生了两次改变。第一次是出版御制诗集。乾隆皇帝虽然诗写得臭,但是爱写,一天能写好多首,于是就要出版御制诗集,让张廷玉来监制。后来,乾隆皇帝拿到印出来的书一看,竟然有错别字!当然就要给他处分,“交部议处”。后来一次是因为张廷玉在给乾隆最珍爱的原配皇后写的祭文里用到了一个词,让皇帝很不满意,所以将他罚俸一年。
这两件事对张廷玉来说,都是非常明显的政治信号,就是说你失宠了,皇帝现在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张廷玉当官四十多年,从来没有受过处分,突然在一年里连续被处分两次,心理上真的是受不了。可是他又不敢提,怎么办呢?只能忍着。这一忍,张廷玉的身体就更加不好了,牙也掉完了,腿也不行了,没人搀扶已经走不动路了,说话也开始颠三倒四。
乾隆十四年(1749年)腊月,皇帝有一次温语问询:“老先生你最近身体怎么样?”张廷玉一听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