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隆十四年(1749年)腊月,皇帝有一次温语问询:“老先生你最近身体怎么样?”张廷玉一听机会来了,赶紧说还是想退休。乾隆沉吟了一下,说:“这么着吧,别着急,你先回家,容我想想。”
第二天,乾隆皇帝就给张廷玉下了一道谕旨,说张老爱卿服侍我们祖孙三代,功劳是有的,虽说岁数大了,但是我真舍不得你,怎么办呢?这么着,你自己决定,你要是下定决心了就走,你要是改主意了就别走。
其实从乾隆皇帝的性格当中,可以分析得出,他是想演一出戏——我告诉你,你功劳很大,我舍不得你,但是你老了,我又想照顾你,怎么办呢?你自己做决定。最好你明天就上表说自己虽然岁数大了,走不动道了,但想了想还是舍不得皇帝,留下算了。那皇帝就可以再下道谕旨说,算了,你还是回老家吧。
第104章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2)()
但万万没想到,张廷玉真是老了,他的政治智慧已经不够用了,他觉得这是皇上默许他走了,然后就上表谢恩。乾隆拿到这份奏折一看,说算了,我好人做到底,也不跟你为难了,走了就走了吧,就批准了。最后还加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意味深长,他说今年我四十多岁,等我五十大寿那一年,你就九十岁了,你要扶鸠进京,就是拄着你的拐杖再进京,我们君臣再聚。那意思就是,我们还要留一段佳话。你要离婚,要分床睡,那咱们就好合好散,你走吧。
一时糊涂,丢了伯爵
张廷玉回到家之后,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人走茶凉,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朝廷中我也不是没对头,我走了之后,他们要是天天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万一“配享太庙”的荣誉不给我了怎么办?那我损失可就大了。这是我最后的哀荣,我能不能跟皇帝要一份保证书呢?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了好几天,终于鼓起勇气跑到宫里去见乾隆皇帝,说了一大堆,最后有一句话是“请一辞以为券”,就是请您说句话给我当个凭证,口头的也行。
乾隆皇帝看着他,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心想:“你的意思是,你对我爹放心,对我就不放心了?”乾隆皇帝压了压火,说:“我答应你了,就给你这券,给你这辞。”张廷玉前脚回了家,乾隆皇帝后脚就给他写了一首诗送家去了。乾隆皇帝的诗实在太臭,就不引了,意思就是,我也不是什么尧舜之君,不知道能不能配得上你这么好的臣子;但你是不是好臣子,将来我们俩这关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也不知道,让后世去评价吧。这首诗里面虽未暗含杀机,但至少皇帝是不高兴了。
张廷玉做完这件事情,紧接着又出了一个昏招。按照当时的君臣礼节,皇帝赏赐臣子一件东西或者应允你一件事情后,臣子第二天要到宫门前叩头谢恩。可张廷玉觉得,好不容易提着一口气把话说出来了,也得到想要的结果了,天气这么冷,我还是继续睡,让儿子进宫代为谢恩吧。
乾隆皇帝这下就暴怒了,你张廷玉果然对我没有感情,你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居然都不来谢恩!乾隆皇帝就让军机大臣给他下旨,让他“明白回奏”,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什么心理动机。
当时的军机大臣里有一个人叫汪由敦,后来也是清代的名臣。此人是张廷玉的弟子,他一看皇帝脸色不对,就赶紧写了张小纸条让小厮送到张廷玉家,提醒老师小心点儿。
可张廷玉真的是老了,他做了一件糊涂得不能再糊涂的事——第二天天不亮就跑到宫门前去请罪。要知道,这时候皇帝的谕旨还没到张家呢,这不是明摆着告诉皇帝有人给他通风报信吗?张廷玉年轻时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但他这时真的是方寸大乱,神智已昏。
这让乾隆皇帝怎么想?谢恩的时候你说有病来不了,一听说我发火了,就立即跑来请罪,还有人给你通风报信,在我这儿搞“潜伏”?乾隆皇帝就下了道谕旨把他一通大骂,意思是,鄂尔泰好歹还平定了苗疆有点军功,你一个秘书有什么功劳?最后的处理意见是,我老爹说要让你“配享太庙”,这我不管,就给你了;但是你的伯爵是我封的,这东西你得给我留下。反正咱俩没感情了,你就走吧。
这下张廷玉可就没招了,把伯爵这份不世出的恩宠生生地丢掉了。但是他也认了,准备来年三月卖卖东西,卖卖房产,然后就回老家。
难关彻底结束,落寞而死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春风一起,正当张廷玉要南下的时候,又出事了。乾隆皇帝的长子永璜死了,这是乾隆皇帝最钟爱的一个儿子,而张廷玉是他的老师。按照情分,葬礼是不能不参加的,所以张廷玉又以老迈的身躯参加了永璜的葬礼。初祭刚完,张廷玉又上表说要走。你想想看,还沉浸于丧子之痛中的乾隆皇帝,面对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老东西,还能饶得了他?
不过乾隆皇帝的手段还是比较高明的,他下了一道谕旨,问张廷玉:“你自己说,你还配不配‘配享太庙’的荣誉?”这让张廷玉怎么说?张廷玉只好叩头免冠,说自己死罪,说自己不配。乾隆皇帝就顺水推舟,说既然你说不配,那就不给你了,你可以走了。
所以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张廷玉回到安徽桐城老家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伯爵的名分没了,“配享太庙”的荣誉也没了。当地的地方官谁还敢接待他?大家都得避嫌,只有他的几个侄子把他接回了老宅。他“吱呀呀”推开大门,然后默坐半晌,从此就病了。
按说张廷玉被追夺了爵位,又被追夺了“配享太庙”的荣誉,落寞地回到了安徽老家,故事就应该结束了吧?没完。因为乾隆皇帝心里的恶气压根儿就没出来。
终于,机会来了。有一个叫朱荃的人,是张廷玉的儿女亲家,翰林学士出身,当时放了一任四川学政。放一任学政就是到一个省主持当地乡试之前的科考,很多想参加乡试的学生就会给他送拜师礼,这样就能揽一大笔银子回到京城。
清朝时,在京城当翰林是非常穷的,那几两银子的俸禄根本养不活家里,只能借债度日;怎么还债呢?就得跟债主、当铺说,将来我放一任学政就还你钱。
朱荃刚放了四川学政,就接到家报说老娘死了,于是他心里就纠结起来,到底是要银子还是回家奔丧呢?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匿丧不报,直奔四川挣钱去。此事后来被人告发了,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做出这种事情的人就是禽兽不如,是典型的小人。
于是乾隆皇帝又来劲了,下了一道谕旨:张廷玉你和这样的小人结为姻亲,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回奏”。
说实话,乾隆皇帝这道谕旨有点儿不讲理。张廷玉怎么知道他的亲家会做这种事呢?所以张廷玉写的回奏也特别有意思,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跟他结姻亲的时候,也是稀里糊涂的,要不是皇帝您点醒,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才如梦方醒。就是说,我实在没招了,我就承认我老糊涂了,您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乾隆皇帝一想,张廷玉伯爵的身份没了,“配享太庙”的荣誉也没了,还要怎么惩罚他呢?这样吧,让他把我们家三代皇帝赏赐的所有东西,什么字画、小扇子等,都给我还回来。
皇帝派了内务府大臣德保去追夺这些东西。德保在临行的时候,乾隆皇帝密授了他一段话。德保到桐城找当地官府要了两百兵丁,直接就把张廷玉的家给抄了。
乾隆皇帝嘱咐了他什么?说你一定要看清楚,第一,他有没有贪财,几十年的宦海生涯,我就不相信他没有积攒大财,你挖地三尺,只要挖出银子我就办他。第二,看看他回家之后干了什么,他参与了朝廷这么多年的机密,有没有片纸只字诽谤朝廷。在乾隆朝,诽谤朝廷那就是杀头的大祸。说白了,这次乾隆皇帝已经动了杀机,只要德保找到任何东西,甭管是张廷玉贪财的证据,还是稍微透露一点儿不该被外界知道的信息,张廷玉就活不成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廷玉老人家的功夫,居然什么把柄都没被皇帝拿到,家里不算穷,但肯定也不是贪官式的生活。所以后来德保回京复命的时候,讲了张廷玉的很多好话。
但是后来皇帝不承认这件事,还解释说我没让德保抄家,是他理解我的意思有点儿偏差。但是皇帝心里清楚,这事他还得收口子。怎么收口子?他又下了一道谕旨,把张廷玉痛骂一通,然后说念在三朝老臣的分儿上,朕不跟你一般见识,让你这老东西自生自灭,然后免予处分。
这道诏旨下了之后,张廷玉的难关才算是彻底结束。但是他此时已经一无所有了,生前的所有荣誉、身后的所有念想都已经被追夺得干干净净了。就这样,他又活了五年,终日默坐,不发一语,最终带着完全落寞的心态死掉了。就像红楼梦里那句话,“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张廷玉为皇家死活打拼了50年,就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卿不死,孤不安”
张廷玉死了之后,乾隆皇帝来劲了,说你还是不错的,我还是很想念你的,我这人特别宅心仁厚,赐你个谥号吧:“文和”,“配享太庙”那是我老爹允下的,我哪能不给你?以前都是逗你玩呢。
乾隆皇帝这一套八卦拳打完了,他觉得自己仁至义尽,最后什么都给张廷玉了,自己绝对是一个仁君。
这就是张廷玉的故事。这里面谁是悲剧角色?乾隆皇帝坏吗?乾隆皇帝才不坏,他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巩固、加强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皇权。你以为他跟张廷玉玩心眼,就是猫逗老鼠逗着玩?不。他作为一个皇帝,他要当家做主。
我们要知道,一个皇帝最大的敌人不是什么农民起义军,那要好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