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嘉庆十年(1805年)的时候,他带着文武百官去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盛京,拜谒了各个祖先的陵寝。在路上,他写了一篇他认为很重要的文章,叫守成论。

    这一年,嘉庆皇帝算是把自己的统治思想稳定下来了,就是别瞎弄,各朝各代到我这一阶段的时候都容易出乱子。比如说宋朝,用王安石变法,变来变去一天不如一天。所以我们现在不变了,要守成,就按列祖列宗说的办。

    所以嘉庆十年之后,我们几乎不认得这位皇帝了,他虽然还是那么勤政爱民,还是那样道德高尚,但是锐意改革的影子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了,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守成之主,不管大事小情,都要去查前朝实录,我爸爸、我爷爷、我爷爷的爸爸是怎么办这件事情的,然后就按他们说的办,不再搞任何创新。

    有一次宫城里面失火,几个太监见状赶紧把宫门关闭了。因为他们多了一个心眼儿,这几年出事太多,天理教都能搞200多个人攻打紫禁城,他们怎么知道这次失火是不是有人预谋的恐怖行动呢?如果外面有人包藏祸心,先在宫里点一把火,然后冲到宫里面假装救火,就会酿成大乱。

    嘉庆皇帝当时觉得这么处理很好。可是过了几天,他翻了翻乾隆朝实录,突然发现没遵祖制。原来乾隆皇帝当年也遇到过这种事,但乾隆皇帝御笔亲批,如果宫内着火,马上打开宫门,让外面的人进来救火。所以嘉庆皇帝赶紧撤销对太监的表扬,非但如此,他还把那几个太监给处分了。

    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去应变,去根据实事因果、环境的变化去处理自己面对的问题了,这就是晚年的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晚年在和臣子的对话中,经常会有一些口头语,比如说“哎呀,这可怎么办”“这可不得了”。晚年嘉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有点儿像一个村口晒太阳的老头儿,生活的艰苦已经摧折了他所有的锐气。

    嘉庆皇帝执政20多年之后,就这样撒手人寰了,他的死也是一个谜。有的历史学家说,他是让雷给劈死的。在中国儒家的传统认知里,如果一个人遭天打五雷轰,这说明他已经上干天怒,下场非常惨,所以一个用圣主要求自己的、道德非常高洁的帝王,沦落到这样的下场,真的是一个悲剧。

    囚徒困局怎么破

    嘉庆皇帝所处的那个环境,是时代、民族、文化为他这个人打造的一个牢笼,他四面碰壁而不得其解,这有点儿像堂吉诃德,拿自己的长矛和假想的魔鬼风车作战,最后的结局是扔掉长矛,坐在地上长吁短叹。

    从政治角度上讲,我们不能妄断嘉庆皇帝当年有更好的选择,像他这么聪明的人,道德又这么高尚,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必须承认,有些困局是无解的。这是作为政治上的嘉庆皇帝。但是如果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也许他还有其他的选择。我宁可看到一个像乾隆皇帝晚年那样,有点儿小虚荣心,有点儿自信心爆棚,虽然对这个帝国也感受到了危机,但还在不断地想各种新奇的办法去解决它;甚至他会无视这些问题,表现得非常倨傲,等等。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比嘉庆皇帝那种灰暗的结局要好得多,所以我在这篇文章的最后特别想讲一点人生的选择,也是我认为应该做的人生选择。

    学着欣赏左冲右突的人

    我们以另外一个罗胖子——罗永浩最近推出的锤子手机为例。有的人对这款产品切齿痛恨,说这款产品的某些方面背离了罗永浩的人生观,背离了他的世界观,说罗永浩就是在搞传销,就是营销做得好,就会吹牛皮,就是不要脸,他一定没有好下场,锤子手机一定卖不好。

    我假设这个批评者对,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毁灭掉一个商业神话,他的人生也没有获得什么。就算他说对了,无非证明他有一个否定性思维的胜利,他预测了一次失败,但这对他人生的成功毫无用处。

    我们在嘉庆皇帝身上也看到了这种潜质,因为他一生都在追逐那些最正确的东西,所有偏离这个东西的,他的态度都是否定、否定、否定、不行。最后他死在当场,抱着他那个正确死掉了,而且人生过得非常灰暗。

    最近有记者问我:“你怎么看老罗推出的锤子手机?”其实我们虽然都姓罗,而且都是胖子,但并不认识。我觉得老罗这个行动非常好,至于这款手机的成功与否,让市场去做决定,我们在这里不用评价。但是我觉得,罗永浩偏离了我们公众认识的正确标杆,找到了世界的一个新方向,拼命而且认真。他打穿了一个小孔,从这个小孔里折射出一些阳光,照亮了我们所有人的生命,至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有趣了一点点,这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作为与此无关的人,哪怕不愿意去当他这个手机的用户,但我们只要用一种欣赏的姿态,看着罗永浩和他自己的认真努力,又有什么不好呢?

    所以我想,也许我们不能对更大的国家、民族、人类负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们认可的那个绝对正确。我们可以用一种欣赏的思维,来看待每一个为我们左冲右突的人,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点亮一点,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02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李鸿章

    李鸿章活着的时候,脑袋上有两顶大帽子:汉奸、误国权臣。当时有人专门写了两副对联描写他,对此说得很明白。

    第一副:“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杨三是当年北京城一个著名的丑角演员,大名杨鸣玉,因在家中排行老三,故称杨三,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杨三正好在马关条约签订(1895年4月17日)之前死了,所以老百姓就编了这么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对得特别工整——“杨三”对“李二”(李鸿章在家行二);“已死”对“先生”;“无苏丑”对“是汉奸”。这就是一顶汉奸帽子。

第115章 怎么做个明白人(3)() 
第二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宰相合肥”指的是李鸿章,他是安徽合肥人,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其实就相当于宰相。所以上联是一语双关,意思是你们家倒是肥了,可老百姓家瘦啊;“司农常熟”指的是当时的军机大臣兼任户部尚书翁同龢,他是江苏常熟人,掌理着国家财政,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兼内政部长。清朝人雅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所以下联就是说,你们家有粮食吃,老百姓地里都是荒的。这副对联里说的两个人都是误国权臣。

    客观地讲,真要把这两顶帽子给李鸿章是有点不公平的。

    首先说汉奸,无非是因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李鸿章主持签订的,但他也是没办法。当年打甲午战争,他说不能打,可光绪皇帝却说,怎么不能打?跟英法打可能打不过,日本蕞尔小国有什么打不过的?打!结果打输了。再说,李鸿章也为这场败仗付出了政治上的代价——被拔去三眼花翎——革职了。

    但慈禧太后还是不肯放过他。革职就完事儿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跟外国人谈判,尤其是跟日本人谈判,还得你李鸿章去,因为只有你有这能耐。所以李鸿章不得不又揣着一顶帽子——头等全权大臣,跑到日本去签马关条约。在日本期间他还遇了刺,带着一脸血就去了谈判现场,后来日本人因为此事不得不在谈判条件上稍做了让步。所以,能说他是汉奸吗?

    关于辛丑条约,李鸿章就更冤了。当年慈禧太后带着端郡王载漪跟义和团在北京胡闹的时候,李鸿章在南方当两广总督,所以这件事和他根本没有关系。慈禧太后把这摊子弄得一塌糊涂之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去了,路上匆匆给李鸿章发了一封电报说:你快回来,把烂摊子给我收拾了。李鸿章当时已经将近80岁了,哆哆嗦嗦从广东赶到北京,在卖国条约上签了字,两个月之后,就忧愤而死。所以,能说他是汉奸吗?这公平吗?

    再说误国,这其实主要归因于整个晚清的官僚和皇家系统。而李鸿章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反而是引导国家往近代化方向走的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所以说他误国就更不公平。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都在说,李鸿章1896年在俄国受贿了。当时俄国人为了签中俄密约(即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给了李鸿章好大一笔钱——300万卢布。

    但是这件事在历史学界是没有定论的,直到今天还存在大量的争论。因为所谓的李鸿章受贿,无非是俄国财政部存有一份文件,说当时为了签这个条约,沙皇拨了一笔300万卢布的基金,以李鸿章基金的名义存在了华俄道胜银行。至于这笔钱后来给没给李鸿章,就众说纷纭了,但是事件的关键当事人,也就是俄国当时的谈判代表维特伯爵,后来明确表示这个钱其实是没有给李鸿章的。所以李鸿章到底拿没拿钱这件事始终是一个悬案。

    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

    虽然在我们看来,李鸿章在当时绝对属于高富帅,但是在国际场合他就经常把底裤给露出来,留下了各种笑料。比如美国有一道菜,叫“李鸿章杂碎”。就是因为李鸿章吃鸡不用刀叉,直接拿手招呼,美国人也没办法,为了遵循外交礼仪只好学他也用手。后来美国人就干脆把西餐和中餐兑在一块,发明了这道“李鸿章杂碎”。

    再讲几件李鸿章在俄国出丑的事。1896年,他到俄国彼得堡签中俄密约,首先要去跟财政大臣维特伯爵谈判。据维特伯爵记载,在客厅接待李鸿章时,问老爷子抽不抽烟。李鸿章说好,然后就发出了一声公马似的嚎叫:“上烟哪!”接着就跑出来几个中国人开始伺候他抽烟,有的擦火,有的捧烟斗。李鸿章什么都不用动,就动嘴。维特伯爵堂堂一个沙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