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个人原来对古罗马史也有一点儿兴趣,只不过看得鸡零狗碎,很难概括出一个总体印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隔”,就是很多事都知道,但是很难把它用一个逻辑串起来。直到看完这套书,我才觉得我生命底层有一些东西,和那个古老的帝国之间有了一些通联。
我们在读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时候,知道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从此留下了一个苟延残喘的东罗马帝国在那儿慢慢地烂下去,罗马时代就此结束。这就是我们对它的印象。
但是如果你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是这样的。公元476年,这一年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要说西罗马皇帝名存实亡,其实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西罗马帝国后期,皇帝不过是“蛮族”雇佣军手里的傀儡而已;要说法统的存续,西罗马帝国真正终结其实是在1918年到1919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那个时候欧洲三顶王冠同时落地,而这三顶王冠所属的三个皇帝,都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他们的皇家徽号当中,都有一个“凯撒”。德意志皇帝、奥匈帝国皇帝就不用说了,俄语中的“沙皇”两字,其实就是“凯撒”的意思。所以,应该说一直到近代,罗马都还活着,它是远超乎我们想象的一个存在。
古罗马——今天的中国最需要懂的国家
罗马的崛起是在希腊的地中海霸权衰落之后,可是罗马在当时什么都不是。
论文化,它不如希腊,希腊即使在亡国之后,也仍然保持着文化之邦的状态。罗马帝国即使在最鼎盛的时候,元老院的贵族一旦遇到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也还是会想方设法把他送到希腊去留学。
论做生意,罗马人搞不过迦太基人,就是它南边的那个北非国家。
论打仗,罗马人又打不过北方的“蛮族”。不说后来的日耳曼人,即使是早期的高卢人,罗马人也打不过。
那么罗马人凭什么玩大国崛起呢?因为它的制度设计能力。罗马军团真的是依靠制度的力量完成了它在军事上的崛起,而更重要的还有,由十二铜表法开始的法律体系的建设。后来文艺复兴的第一条就是罗马法的复兴。
罗马人建立制度的能力虽然不是绝后,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空前,这一点尤其值得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的中国人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讲历史有一个方法,就是抓住这段历史当中最有名的那个人。古罗马历史中大家最熟悉谁?当然是凯撒大帝。
论军功,凯撒从高卢一直打到不列颠,横扫当时已知的文明世界,他留下这么一句话:“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虽然惜字如金,但掷地有声。
论文化,凯撒写的高卢战记内战记,直到今天仍然是拉丁文化界的范文。
论泡妞,凯撒也是一把好手,他的众多女友就包括中国人很熟悉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
其实,凯撒最伟大的一点是,他给罗马带来了一丝和平和安定的曙光,他用军功、声望和强力的政治运作,终于让元老院俯首称臣——公元前44年,元老院集体宣布,向凯撒宣誓效忠。
凯撒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优点,就是宽容。他认为,犯过错不要紧,只要改了就是好同志,可以携手走进新时代。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决定到元老院宣布一件事,他要带兵去东方攻打帕提亚帝国,继续为共和国开疆拓土。与此同时,他还要宣布一下摄政监国的人选。
但是凯撒太掉以轻心了,他居然相信了元老院的宣誓效忠,甚至解散了自己的卫队。他去开会的那一天,随身只带了几个人,其中就有他的大将,后来的“后三头”之一的安东尼。可是安东尼半道上让人以商量事情的名义给骗走了,所以凯撒几乎是孤身一人来到了元老院的会堂。
他刚刚坐定,就被14个年轻人团团围住。这14个人掏出佩剑,把凯撒捅得跟血葫芦似的。当然,凯撒临死的时候仍然保持了帝王的威仪,他用长袍裹住了自己血肉模糊的身体,含恨而逝。
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到这一刻,突然面临着一次断崖,因为这意味着100多年的流血、牺牲和内战换来的安定的希望,突然之间又要破灭了。
古罗马的制度性困境
为什么凯撒会被刺死?凯撒身上背负的那个历史的共业——已经持续了100多年的矛盾,到底是什么矛盾?想要知道答案,我们就得把时间倒推到公元前146年,差不多是凯撒死之前的100年。
公元前146年这一年很有意思,当时东西方两个大帝国——中国和罗马——都是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在中国,汉景帝刚刚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大帝刘彻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那个时候虽然还没有开疆拓土,但是基本的制度建设已经完成。从春秋战国到秦国的郡县制到西汉初年的分封制,然后再到七国之乱结束,终于回到了帝制的正轨。这个时候制度建设是摸清楚了,所以汉武大帝上台之后,才开始开疆拓土。
可是西方的罗马帝国正好相反,它是先开疆拓土,后建设制度。所以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就陷入了一种制度性的困境中。
很多人会说,罗马不是有什么元老院制、执政官制、保民官制吗?多好的制度啊。没错,尤其是在和迦太基人打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时候,对手就是著名的“战略之父”汉尼拔。当时迦太基人绕过阿尔卑斯山,兵临罗马城下。罗马人就是靠着元老院制度、执政官制度、保民官制度,全国上下一心,打赢了这场战争。这足以证明那是一套非常好的制度。
可是,一个国家在扩张的过程中,如果原来的制度一旦在规模上扩容,就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这一点在东方的中国已经解决了,但是对西方的罗马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其实这也不单是罗马的问题,全世界的国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即一个小国家突然扩张之后,原来的制度就不好使了。
比如说中国,秦国变成秦朝之后,为什么会出现著名的暴政?很多人说秦毁于暴政,可是为什么在统一六国之前没有暴政呢?有的历史学家是这么分析的,说这是因为制度扩容的问题。秦国原来是一个边陲小国,所以它有一个戍边制度。每个农夫每年要为国家当三个月兵,到边关去打仗,打完仗之后再回家耕作。当时对到达边关的时间有具体的规定,如果不到,就要杀头。
这个制度是可行的。可是,当秦国变成一个大帝国的时候,再用这套制度就会有问题。比如说陈胜、吴广,他俩是河南人,秦朝派他们到渔阳戍边,就是到今天的北京密云这一带。那时候交通条件不好,他们选的路也很有意思,先往东走,到大泽乡这一代,然后再往北走。结果走到半道,到大泽乡这片沼泽地的时候遇到大雨,路断了,“失期当斩”,陈胜、吴广想反正是死,还不如干一场!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它的制度设计原来是好的,只不过扩展到更大的地域范围以后,就出现问题了。
罗马帝国也一样,原来它只是台伯河边的一座城,当它把地中海都变成自己的内湖的时候,它的疆域扩展,人口增多,带来的问题就太多了。举两个例子,罗马攻打下那么多地方,新征服的人口要怎么办呢?而且打仗总不能靠自己打吧,于是就开始发展仆从国、同盟国的军队。打来打去,最后仆从国、同盟国的军队人数比罗马的军队人数还要多。据史料记载,罗马军队当时有4万人,而同盟国的军队已经达到8。35万人,是罗马的一倍多。可是分战利品的时候,罗马又不肯多分给他们,这就有问题了。
再者,新征服国家有很多战俘,罗马人直接把他们变成了奴隶。这就导致那个时候罗马帝国境内,意大利本土的13居民都是奴隶。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公民不过100万人,怎么看得住上亿人?
所以这就必然要发生战争,比如说同盟战争,就要解决同盟国的问题,再比如像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迅速从几千人发展到了2万多人,而罗马兵团只有4万人,面对这种反抗,怎么解决?就算他们不反抗,你不害怕吗?
仅此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除了罗马人和外邦人,新征服地区的人之间还衍生出了一个矛盾,就是贫富分化问题。
在罗马人的故事里面,最开始讲古罗马就是开疆拓土那一段,整个就是一个水泊梁山,因为他们就是靠抢来过日子。他们不会种田,罗马本地的农田又不是很好,它真正的粮仓是西西里,西西里还被迦太基人占着,所以它只能通过打仗去抢,以战为耕。
罗马人怎么打仗?要靠分级。如果你是上等人,有枪,又养得起马,你就可以当骑兵、当军官;如果你没钱,弄根棍子或者拿把刀剑跟在队伍后头,就是轻装步兵、重装步兵。罗马军团里分很多级,“class”这个单词,就是我们现在英文“阶级”这个词,就是从罗马军团的分级制开始的。打仗抢来的战利品,按出力多少分,有枪有马的就分得多,抄着棍子的平民百姓就分得少,这看起来很合理。
可是,如果这种制度长期运营下去,你就会发现它比市场经济还要残酷。市场经济长期按规则运营,就会产生贫富分化。而以打仗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罗马人,贫富分化就更严重了。刚开始也就罢了,随着帝国的扩张,老百姓除了打仗,已经没有办法兼顾家里的田园耕作了。
从公元前146年到公元前44年这100年间,将近20%的罗马人都当过兵,而且服役的期限基本上都在7年左右。原来是出去抢一把,然后就回家种田过日子。现在这种日子再也过不上了,要抢就要去遥远的西班牙、高卢,甚至亚洲、非洲乱打一通。等七八年后回家一看,“田园将芜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