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举个例子,前不久,在中国一个直播平台上,一个专门做电竞直播的网红姑娘。她在直播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实在太累了,就宣布要睡一会儿。仰面躺下之前,她告诉助理:“我一会儿要是流口水或者打呼噜,你就叫我。”睡了一会儿,她可能觉得仰睡不太舒服,就改为趴着睡。这下真的睡着了,睡了二十几分钟,起来之后迷迷糊糊地开始下一场直播。就在她睡着的这二十几分钟里,在这个房间围观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呢?直线上升,一直飙到了三十几万人。
三十几万人同时围观一个姑娘睡觉,你说这件事情怎么解释?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都没事干吗?有那么无聊吗?让我们回到刚才说的那一点,去分析一下用户的心理是什么。
第一个心理叫“喜欢看反常的东西”。在这样一个直播房间里,如果主播进行的是一场游戏解说,那么这是一件正常的事,用户注意的就是内容。一旦出现了反常,试想一下,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有机会去围观一个年轻女孩睡觉吗?机会不大,更何况是三十几万人一起参与,你心里有没有一点暗喜?而且,可以发评论:主播睡姿好不好,我女朋友打不打呼噜会有别人回应自己。大家可以聊着天围观一个女孩睡觉,这在平常的生活里是不是不容易出现?起哄,加上能够看到反常的东西,这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不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并不能说这届网民不行、现在的年轻人无聊,以前的年轻人也是这样。比如我们的电视节目正常播出的时候,收视率是根据内容吸引人的程度而上升或者下降的,但是只要某个电视节目的播出发生了问题,比如突然黑场或者突然变成彩条,你猜怎么着?收视率马上就会升高。
黑场、彩条能有什么内容?内容再好能比得过正在播出的节目吗?但是它反常,只要一反常,收视率就会飙高,这是人们的一个基础心理。所以,我们真的不要轻易说:这届网民不行,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无聊。我们不能这么下结论,这是人的一个底层的心理需求。
了解一个人底层的心理需求,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这是投资人的必修课,因为它能够帮我们判断什么值得投资,什么不值得。
前不久,有两个不同的项目来找我。一个是明星转电商的平台,这个公司是一个明星经纪公司。它说自己可以在社交网络上,比如微博、微信上,让明星来销售他们喜欢的商品。第二个项目是一个网红经纪公司,它可以组织一批网红到社交平台上,也做电商,也卖东西。那么,我更愿意投资哪一个呢?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明星的经纪公司拥有的粉丝量更高。明星在社交平台上都是有大量拥趸的,把他们的粉丝数相加,是一个极高的数额。而网红即便再红,在这一点上也不能跟明星相比。
最后,我投了哪个?投了网红经纪公司。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们从明星的心理来考虑,明星愿不愿意天天吆喝卖东西?肯定不愿意。对于明星来说,他们有更简单的赚钱方式,比如广告代言,为什么要选择从一单一单卖衣服、帽子中,去抽那点儿提成呢?对他们来说这不经济。
第二,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就是一定程度上得跟一般人不一样。正是因为不一样,他才获得了超高的收益。让他们天天卖东西,他们会觉得掉价,所以很难完成预定的销售量。为什么我愿意投资网红平台呢?我们要重新理解大家对网红的看法。
有一个说法叫“15度美女”。就是说,明星是我们要抬起头45度角仰望的那个人,而网红则是我们稍稍抬眼就能看见的那个姑娘,只需要抬起15度就好。她化好妆跟我们有些不同,我们有点羡慕她的生活。她给我们推荐一样东西,我们会想:是不是用了这款唇膏或者穿上这件衣服之后,就跟她一样了?我们稍稍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她。而她素颜的时候,跟我们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是可以成为她的。
推荐一样东西时,那个15度美女比45度的明星对我们来说更有说服力。所以,无论是从数字还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我都更愿意去投那个网红转电商的平台。这就是当了投资人之后,我的思维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一个方面。
第2章 知识焦虑的时代(2)()
有人会问:“你现在做互联网投资,当然特别会为互联网证明、会为它洗涤。互联网上难道没有low的内容吗?”当然有了,因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降低了出版的门槛,原来需要有专业编辑、有书号或刊号、有执照才能够出版,现在门槛降低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成为一家自媒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内容跟原来的内容相比较,质量自然是不能齐平的。但是反过来看,我们得理解,不仅仅是在中国,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在以往所有的合法媒介上,low的内容都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背后可能是我们另外一部分的人性,那就是“食色,性也”,有一些东西在没有别人关注的时候,我们就是喜欢的。
举一个例子。2007年,我在香港待了一个月,做“香港回归10周年”的报道。当时,我就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香港的地铁上,很少有人会拿着苹果日报看,尽管苹果日报在香港当时的付费报纸中销量是最高的。这是为什么?因为苹果日报的定位。苹果日报上面基本都是八卦新闻,而且其中还有一些少儿不宜的东西。当时,它有两个副刊专门发布色情的内容,还会有一大块内容是谈马经的。虽然很多人愿意看,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在地铁上向众人昭示说:我就是看苹果日报的那个人。
现在的移动阅读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那就是阅读变成了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即便我们在公共场合阅读,别人也未必知道我们在看什么。在这种时候,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阅读自己本能喜欢看的东西。特别是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传播方式又发生了一次变革,出现了一个大数据驱动的推荐方式,比如今日头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点击过什么,更多相似的内容就会自动推荐给我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部分low的内容很容易跑到置顶的位置上来,这是很难改变的现实。现在的编辑在这个前提之下,也会在这个信息流中穿插一些他认为你此时可能会感兴趣、应该感兴趣的内容。
不要轻易说人性堕落,我们要反过来想这个问题。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所有出版内容都是受管控的,所有出版物都需要执照,我们只有在一些很偏僻的地摊上才能买到一些所谓的“厕所杂志”。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也没有被教育得只看国家认为好的那一部分内容呢?
现在,内容创业投资也是紫牛基金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向。但是,我有时候会特别着急,因为我发现很多内容创业者的想法跟我半年前一样,一说到互联网就会感叹说:“这届网民不行,你们资本就是一堆助推泡沫的骗子。”而不是像我现在这样,如果我发现一个地方有流量但是内容不行的时候,我会特别兴奋,这正是它创业和拿到更多流量的机会啊。这个时候不切进去,什么时候切进去呢?
融资的本质是什么?
我前两天碰到一个做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内容开发的公司老板,他的公司已经做了十来年的时间,非常有实力。全国的幼儿园大概有20万家,其中有品牌的、质量比较靠前的,大概是1万家,这家公司能够同时给3000多家高质量的幼儿园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从幼儿园怎么建一直到教师的培训、课程的设置,包括用什么样的教具用品等。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有很多年积累的内容供应商。
这个老板说到互联网的时候很客气,但他流露出这样一个意思:互联网上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大多数并不是自己写的,都是一些已经出版的绘本,就算每天讲一个故事,讲两年不也才七百多个吗?你看我干了十来年,光自己写的故事就有上千个,我出版的书就有多少多少本,配套的教案有多少多少套。可是,我才值这么多钱,为什么他的估值已经跑到我前面去了呢?
别先看不起别人,我们先讲讲为什么互联网能迅速地扩大这个内容公司的估值。我给他讲了一个道理:其实,所有做内容创业的公司,看起来是在经营内容,本质上却是在经营用户。你作为一个幼儿园的内容提供商,你经营的就是幼儿园。而作为一家2b的公司,你干的活无疑都是定制版,因为每一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独立要求。幼儿园跟中小学的市场是不一样的,中小学的教材基本上是统一的,有国家要求。幼儿园的教材和课程其实是非常市场化的,因此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配套要求。所以,当你推销给它一些阅读教材、课程设置的时候,它都希望你能够为它做一些定制。因此,你要单独为某个幼儿园做相关的内容开发,十年来你积累了很多很多。但是,你这一套方案,只能卖给几家幼儿园,而不能同时铺到3000家幼儿园。在互联网上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讲故事,我讲给我儿子一个人听是讲,讲给我的200万用户听也是讲。但是,当一个内容可以低成本复制给200万个用户的时候,它的赢利能力已经远远跑到你的前面去了。
后来,我跟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半年前我的合伙人傅盛跟我说的:“互联网就是这样,单点突破,迅速地造一个很高的高地。形成势能之后,再加上资本的推力,你知道它接下来能干什么吗?这个你看不起的人,接下来可以花钱雇用你,把你的内容买走。”
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愣了一下。我又问他:“为什么你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去融资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