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研究大企业如何不朽,但真实的情况是无数个小公司在不断地冲击大公司。

    这种时候,大公司会说:“我可以用收购的办法来解决,我财大气粗,我看谁长起来了就收购谁。”但是,这些年小公司成长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就像刚才讲到的财富1000强的替换速度都加快了,快到什么程度?快到很多优秀的小公司,大公司还没机会收,就已经大到它收不了了。咱俩已经一样大了,或者我比你还要大,你收不掉我了。现在,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风险投资。小公司慢慢靠利润滚动来积累、来发展,肯定很慢。但是,人们一旦看到这个公司有非常强大的未来,就会砸大钱进去帮它长大。而风险投资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用来抵御大公司并购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积木式创新。过去的企业是内生式的发展,搞完研发还要去搞产品设计,搞完产品设计还要去搞产品生产,搞完生产还要全球去铺渠道,全球铺完渠道还要全球做营销。基本上是线性的,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完,才能把这个企业做大。所以,一个企业要做到全球化,没有百年是做不到的,没听说过5年、10年就做到国际化的。

    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全球越来越平了,大家的协作越来越密切。这个时候,国家之间的差异消失了,全球都是通用的商业规则,包括信用都是统一的了。合作双方的信用都可以事先了解到,所以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一个特别好的产品出现以后,大家都愿意跟他一起拼积木。大公司需要的所有功能,现在用一个叫“产业生态”的办法就做出来了。这个公司的成长速度就会变得极快,大公司已经收购不了了。

    同时,因为它用的是产业生态的办法,所以和过去的企业经营有两个地方不同。第一个不同,企业规模比过去小多了。facebook在2012年上市的时候,用户数量接近10个亿。当时,中国移动在中国的用户数量也接近10个亿,但是中国移动有10万名员工,而facebook上市之前只有3400名员工。员工数量这么少怎么做业务呢?就是通过大量的协同。

    第二个不同,因为它自己的员工数量很少,所以靠协同做事的时候,就不能用过去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我们都知道泰罗制。最早的时候,工厂就是把人像机器一样去使用,那时强调的是控制。但是现在,国外开始兴起一个新词叫leadership,就是领导力。有点像部落首领去打仗一样,靠的不是让你们在前面冲锋陷阵,而我像皇帝一样在后面躺着,反正打不着我,而是我要身先士卒、我要英勇善战、我要带动大家,我让大家感受到我的个人魅力、个人的号召力、领导力,大家才会跟我一起协同。毕竟,大家跟我没有从属关系,之所以跟我协同是因为共同的愿景。所以,咱们共产党带兵打仗那一套东西正在国外兴起,都是因为协同生态造成的。

    我经常碰到这种难堪的局面,就是我跟别人说我在美国做投资,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那边,对方下一句话一定会说:“你在硅谷啊?”或者说:“硅谷怎么样?”我说不是硅谷,是在美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硅谷曾经辉煌过,而且确实是很多创新公司的源头,甚至可以说是风险投资的一个主要的源头。但是今天,创新已经扩散到了全美,创新现在的主流模式是一个企业家从高校拿到科技成果以后,做5~8年的研发,把这个产品做上市。可想而知,真正需要的协作者是高校那个科技发明人,就是教授。现在的创新企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我称之为“双长制”。一定有一个特别棒的ceo,加上一个特别棒的教授,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这个公司应该就差不了。

    而且,这两个条件是互相衡量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教授特别牛,那么他的专利一般不会随便给人,他会给一个特别牛的ceo。反过来讲,一个ceo如果已经连续创过两次业,把两个公司都带上市了,现在他又重新出来创业,没有好科技肯定是说不动他的。所以,基本上找到牛ceo就能找着牛教授。两个都牛,这个公司就差不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会发现,创业不再是和硅谷相关,而是和高校相关。所以,今天美国的创业公司呈一个扩散状态,但是扩散背后又有它深层次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都在高校周边。

    硅谷依然有它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已经发生了转化。第一代硅谷是电子产业的硅谷、是硬件的硅谷,是惠普,是intel(英特尔)。现在,这个硬件还在延续,大量电子产品还是在硅谷制造的,但已经不是主流了,或者说不是风头最盛的那部分了。

    第二代硅谷是互联网的硅谷,包括这之前的软件的硅谷,就是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些人的硅谷,包括现在扎克伯格的硅谷。但这个硅谷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创新,是反传统,甚至有一点点反社会,因为这些人初出茅庐的时候都是一二十岁的小伙子,而且和社会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如今,第二代还存在着,因为它没什么壁垒,互联网公司就是靠业务模式创新。我们过去老指责中国人抄袭老外,似乎外国人的道德很高尚,从来不屑于干这种事。现在,你会发现,中国的很多业务模式美国人也在抄,尤其是在这个业务模式没有注册为专利的情况下,抄袭不犯法,不犯法又能赚钱的事谁都会干的。所以,如果你出了一个新的业务模式,要想让人不抄袭,想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得加速快跑,跑得越快越好。最好快到什么地步?当你的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滚雪球了,新用户加入一定先选你这个应用的时候,你就赢了。

    前提就是,你的增长要越快越好。怎么做到?要用最牛的人员,给他最高的薪水,再加上最好的vc(风险投资),投了很多钱,估值也很大,未来估值更好。这种时候,大家就会玩命给你干活,加班加点、熬夜给你干,也许就是下一个facebook。

    这种模式,现在全世界都扩散出去了,但是硅谷依然有它的优势。全世界技术最好的人依然愿意跑到硅谷去找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在硅谷可能被下一个facebook这样的公司雇到,待遇很好,而且给的期权也很好。他在这样的公司里面可能工作5年,这个公司一上市,自己后半辈子就不用干活了。

    风险投资家也喜欢这种模式,因为投这种公司叫轻资产,而且加速快跑。也许几年就做出来成了facebook,死掉了也无所谓,因为风险投资本来就是投风险的。这种砸大钱、找牛人、玩命快跑的模式在硅谷是最显眼的。

    但是,这个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因为符合这个模式的公司数量不会太多,全世界各个行业不会因为业务模式被全部颠覆。真正搞生产的公司还是要产品过硬才行,绝大多数领域里面是没有产品模式创新的。或者说,当一个领域里的一个公司启动了产品模式创新以后,很多传统领域的人就可以学会了。

    比如图书领域,美国出了个亚马逊模式创新,在网上卖图书。那么,卖运动衣的传统公司看到你在网上卖图书就会受启发,就会开网店去卖运动衣。就不会再有另一个在网上卖运动衣的电商公司崛起了,因为传统公司在借鉴业务模式上也不慢。所以这种时候,业务模式的机会其实是相当狭窄的,这个还有点硅谷特色。

    积木式创新

    其实,硅谷和其他地方没有区别,硅谷里面有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好高校,旧金山北边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里面有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这些都是一流的大学,很多创业公司都是围绕着这些大学来的。但是坦白讲,这种创业已经不是硅谷特色了,而是新的一轮开放式创新的明显特色,就是围绕高校、利用知识产权来创业。

    造成今天硅谷现状的因素都仍然存在,但是曾经属于硅谷特色的部分,并不是未来特别重的一部分,真正重的部分硅谷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它带来的结果,在我们的投资上显示了出来。我们投了很多美国东岸的项目,因为斯坦福大学的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专业都很好,但是麻省理工学院也不差。从高校创业这个大趋势来讲,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这样的时髦领域,斯坦福大学确实还有优势,但是总的来说是硬件较好的高校都有优势,不光是斯坦福大学。

    比如,过去哈佛大学的创业者比麻省理工学院要多,但是这几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者比哈佛大学多,而且好的项目要比哈佛大学更亮眼。还有卡耐基梅隆大学,因为它有机器人系。所以,这些高校孵化出来的科技项目会更有优势。斯坦福大学硬的部分也不错,但早已经不是一枝独秀了。

    比如,现在最时髦的工业机器人rethinkrobotics。我们都说,工业机器人会改变整个制造业的结构,但是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尤其是在中国过度宣传了的日本和德国的工业机器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强调精度,强调产业的整合。德国人讲工业4。0,强调的是整个产业的无缝整合。但是实际上,创业者最不适应的就是无缝整合,就是一堆规则,因为没有一个创业者是在大公司里干了好几十年出身的,你给他一堆规则反倒束缚他了。而美国的工业机器人是用来思考的,rethinkrobotics的设计原则就是:我本身就不是让你来支持我,让你来懂我,应该是我来懂你。

    所以,它的要求是:任何一个创业者、一个创新者,只要能够做出一个产品,我的机器人照着模仿一遍,就能把它做出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来。不需要你懂我,不需要创业者会编程,我的机器人会学你。而日本、德国的机器人都没有这种学习能力,也没有这个柔性,高下立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