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微生物的这个特征当中,我们回过头来想我们面对今天的商业环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从这场战争当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在的商业环境?
我自己得到的启示大概是三点。
第一点,小物种的崛起表面上看会给大物种带来灾难,会带来大量的死亡,也就是瘟疫,但是结果不仅仅止于此。不仅仅是死了一些大物种就完了,它对大物种未来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种不可预测的质的影响。
这也正是上帝的跳蚤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它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科普著作,它等于是从疾病和瘟疫的角度重新书写和解释了一遍人类历史,其中很多结论非常之精准。
就拿黑死病来讲,虽然它消灭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但是如果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上来看,它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缓解了欧洲人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黑死病袭击过后,大量的财产、土地被留存了下来,欧洲的经济结构出现了非常深层的变化。再比如,欧洲排犹运动的高峰就出现在黑死病肆虐期间。根据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材料,仅仅德国的两个城市,位于莱茵河左岸的美因茨当时杀掉了1。2万名犹太人,位于法德边境的斯特拉斯堡杀掉了1。6万名犹太人。因为欧洲人觉得犹太人总是跑来跑去做生意,疾病就是他们带来的。黑死病导致对犹太人的迫害,从而形成的民族独立,对今天的国际政治其实也有影响。
第27章 商业思维的升级(3)()
更重要的影响在于,黑死病给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的变化。在沉沉黑暗的中世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信仰上帝,相信上帝会给自己最终的救赎。可是,黑死病一来,上帝也救不了自己,遍地的尸体让人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于是就带来了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意大利作家卜伽丘写作了十日谈。十日谈的写作背景就是黑死病,几个年轻人为了躲避黑死病跑到乡下,没事可干,就天天在一起讲故事,最后结集为十日谈。
所以,文艺复兴,包括后来欧洲的近代化运动,其实都始于黑死病。上帝的跳蚤有一个章节的题目叫一记差点让人类灭绝的猛药,作者认为黑死病是人类文明的一味药,没有这次巨大刺激,近代化就不会发生。
现在的商业生态也是这样,看见一些小的创业公司的崛起,刚开始我们觉得它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它崛起之后带来的商业后果我们其实根本无法预料。
就像有人说,滴滴打车崛起之后,受伤的并不是出租车公司,而是广播电台,因为出租车师傅时刻盯着打车软件,看下一单活儿在哪里,就不听交通广播了。
再比如微信的崛起,它到底伤害了谁?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中国移动很受伤,后来觉得新浪微博很受伤。可是再往下发展,也许电商的环境都会被改变。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小生物的崛起。它带来的不仅是破坏,而是生态大结构重整的机会。所以,对这个时代的创新,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也千万不能小看了它。
病毒启示录二:重新理解现在商业竞争的实质
我得到的第二点启示是,重新理解了现在商业竞争的实质。回过头来看物种战争,它清晰地分成了三个竞争层次:最浅的是力量之争,深一点的是数量之争,最深的是多样化之争。这三个层次可以一一映射到现在的商业现象里去。
如果你认为物种战争是最浅的力量之争,你什么都解释不了。比如说,人和狮子打架,谁会赢呢?表面上看,狮子的力量是大过人的,但是现在狮子是濒危物种,人类反而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你怎么解释?
商业也是这样,如果把商业竞争仅仅理解为两个企业在资本、技术等各种实力层面上的竞争,你就压根儿不懂现在的商业。你必须往深处看一层,一个全新的、名叫“数量之争”的逻辑,正在现在的商业市场上浮现出来。
微生物凭什么把人类折腾得死去活来?就是数量有优势。我们作为一个巨大的种群,虽然现在有几十亿的数量,那又如何?跟微生物比,我们的数量还差好几个数量级呢。现在的商业竞争也一样,很多庞大的公司觉得:我这个物种很强大,那些创业者很渺小。但是别忘了,群狼斗老虎,指不定谁赢。当这些创业者获得一个数量级上的优势之后,其实是会翻盘的。
举个例子,小米刚出来的时候,有多少人嘲笑它,说这个手机又便宜,质量又不好,等等。可它是活在资本洪流中的一个新物种,它在资本的补贴下,有实力迅速把自己的价格降到一个位阶,用这个位阶迅速在市场上扩张它的数量。回头一看,那些原来得意扬扬的老物种因为价格昂贵,所以数量稀少,已经被驱逐出了这个市场。
小米生态链里面投资了一家装修公司,叫爱空间。它把原来新房装修市场上每平方米2000块钱以上的价格,拉低到了每平方米699块钱。这个价格挣钱吗?当然不挣钱,但它可以靠这个价格迅速攻占市场。等它的产品上线之后,就可以迅速成为北京城最大的一家装修公司。
获得数量优势之后,它要干什么?当然是用这个优势去跟上游供应商谈判:我采购你这么多地板、这么多油漆、那么多马桶,你是不是得给我降点儿价?这样,它的利润空间就出来了。
所以,数量竞争是一种全新的玩法,那些没有数量的老家伙、老物种,打破脑袋也想不清楚这套逻辑是怎么玩的。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看,那就是多样性竞争。
从前面物种战争可以看出:当一个病毒迅速变异的时候,即使人类医学发达到现在这个程度,仍然拿它束手无策。可是,如果把这个问题反过来看,就更有意思了。
说一句不太符合人道主义的话,就算人类没有现代医学又如何?微生物、病毒、细菌真的能把人类消灭吗?不可能。黑死病干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又如何?还是少数,更多的人不是活下来了吗?中国人民历朝历代受天花的折磨,又怎样?我们不还是变成了全球人口第一的大国?所以,微生物是斗不过人类的,靠数量没用,因为人类有多样性。
我们再回到生物演化的历史上来看,对于微生物来讲,它的繁殖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分裂或者复制,一个变俩,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所以,它的数量上的效率是极高的。可是,为什么那些高级一点的物种,偏偏不是用这种数量占优势的自我繁殖方式呢?它们发明出了两性繁殖。可是,两性繁殖在数量上没有效率啊。首先得求偶,公的、母的互相之间得看对眼,好不容易生下一个蛋或者一只崽,还要慢慢把它养大。
看过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知道,南极的企鹅好不容易才能生下一个蛋,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脚面上,把自己的大肚子覆盖在上面,需要在南极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好长时间,才孵化出一只小企鹅。这在数量上完全没有优势,但是它获得了一个多样性上的优势——父亲和母亲生下一只崽,然后和别的父亲和母亲生下来的一只崽继续结合,接着往下生。每一代都结合了其他个体巨大的差异,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个体,所有个体之间都不一样。
为什么黑死病、鼠疫拿人类没办法呢?因为我们人类每个人都不一样,虽然有三分之一的人因鼠疫死了,但剩下来的人对你完全免疫。你拿他们没招,这恰恰是人类存活至今的根本性的秘密。
商业上也是一样。很多公司说,这个互联网时代冲击非常大,我要变革。可是你看变革的公司,往往它希望整体地变化过去,从过去的物种变成一个新物种。变得过去吗?变不过去,为什么?因为你追求的仍然是单一性,而不是多样性。
中国有一家公司非常值得尊敬,也有辉煌的历史,叫苏宁。它一直想变革成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公司,但是没有成功。为什么?有一个朋友跟我讲,看来是成功不了了,因为直到今天,做了电商业务的苏宁公司里,还非常讲究员工着装的规范性,就是员工必须穿公司设计的、统一的西装。而且,公司还会派人核查,谁穿得不对头是要扣分、扣奖金的,会全公司通报批评的。所以,我那个朋友讲,它不可能变革成功,因为直到今天它还在追求单一性。
甭说硅谷那些公司了,中关村的互联网公司里面,大家穿得都千奇百怪,甚至穿着拖鞋就能上班。你以为这是松松垮垮吗?不是,是每一个人的想法,每一个人的志趣、爱好、性格,他的多样性,在这样的新型公司组织里都可以被容纳。这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
记得有一次,我请教柳传志先生,问他:“像联想这么大的企业,你们怎么有信心在互联网时代活下去呢?”柳老先生回答:“我不是现在做投资了吗?很多新东西,我不懂,怎么办?我做投资公司,我把它买过来或者投一点,然后跟着人家学。”
联想旗下有好几家投资公司,他用这种方式,这跟物种战争里面的两性繁殖有点像。要么嫁闺女,要么娶媳妇,总而言之用各种各样的混搭、穿越、杂交,形成自己的多样性。这样的公司没准儿就可以活下来。这是商业竞争的三个层次。到最后,实际上拼的就是多样化的能力。
病毒启示录三:商业新物种的出现最值得警惕
从物种战争中,我得到的第三点启示就是:在这个商业时代,最值得我们欢欣鼓舞,也最值得我们期待,更值得我们警惕的就是那些商业新物种的出现。
2015年,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新物种,大家觉得看不懂,都说是烂片,比如何以笙箫默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还有小时代。很多观众出了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