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单归纳一下这条线索。首先,最难打掉的界限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界限,因为自打我们人类摆脱蒙昧之后,就觉得我们是一个很奇葩的存在。我们和畜生、植物、自然现象完全是两回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要战天斗地,我们和自然是对立的,人类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这一脉思路是什么时候打破的呢?要追溯到19世纪初,有一个学者叫孔德。他是我们中国人熟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他写了很多书,但是逻辑十分混乱。

    甭管孔德的学问多有混乱,但他提出来一脉思路:社会现象跟个人其实不是一回事,不要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就是社会;社会其实是一个自然存在,它跟每一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社会作为一个总体的现象,是要用一门学科去研究的。所以,现在社会学家都承认他是社会学的鼻祖。

    孔德的贡献是什么?就是把社会当作一个自然现象来研究。这和生物学的社会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自然现象。所以,后来,又出现了一门生物社会学,人类仍然是自然现象,这是第一次界限打破。然后就是达尔文,他把所有物种之间的界限全部打破了,说所有物种都是从生物的鼻祖一脉演化而来的。

    生物和化学、物理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时候打破的呢?这一脉思路要等到20世纪,就是所谓的分子生物学。大家突然发现,生物现象不过是分子的一种编码而已,是一种可以遗传的分子编码。而分子生物学最著名的一个实验,就是1953年美国化学家米勒搞的“米勒实验”。

    这个实验就是要追问一个问题:大自然中琳琅满目的生物物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生物最后都要还原到细胞,而细胞是由有机物构建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有机物是怎么来的呢?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只有无机物,难道是由无机物化合而来的吗?虽然我们可以这样推想,但是没有证据,米勒实验就是要找到这个证据。

    这个实验说来也很简单,他弄了一个大玻璃瓶子。按照地球刚刚形成时的大气结构,在里面进行了结构还原,装上了甲烷、氢气、氨气、水蒸气等。然后仿照地球刚刚形成时大气的物理状态,制造出雷鸣电闪——就是在这个瓶子里面通电,电击这一堆气体。不久之后,就出现了一种橘黄色的烟雾。再一分析,果然这里面出现了有机物。所以,米勒实验就打破了化学和生物之间的界限。

    还有一个界限,就是化学和物理之间的界限。牛顿晚年的时候痴迷于炼金术,现在我们回头一看,完全是伪科学,一种元素怎么可能变成其他元素,怎么可能变成黄金?我们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化学元素周期表,氢、氦、锂、铍、硼等92种自然元素之间的界限是铁定的,我们不可能让这个元素变成其他元素,这是经典化学的看法。

    但是,20世纪出现了物理化学。科学家们发现原来元素的底层也是通的,一种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区别,无非是原子和围绕在旁边的电子云的分布不一样而已。只要回到最微观的粒子世界,每一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也是通的。所以,从理论上讲,如果牛顿活到今天,炼金术就不是不可能的。物理化学最后把这个界限也打破了。

    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科学发现,就是宇宙大爆炸假说。如果这个假说成立的话,我们会发现,无论是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还是46亿年的地球形成史、38亿年的生物演化史、1万年的人类文明演化史,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总系统,当中并没有我们分科治学的时候认为的那种牢不可破的边界。

    如果你接受了这些前提,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当年的达尔文是在观察生物这个阶段的现象时提出了进化论,更精确地讲叫“演化论”,因为已经没有什么进步、退步之说了。但是,如果把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全部打穿来看,达尔文提出来的演化论是不是也适用于生物之前和生物之后呢?换句话讲,粒子、分子的演化过程和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是不是也适用于生物学式的演化论思想呢?

    物演通论里面有一句招牌式的口号——“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

    物演通论这本书的第一个基础就是: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38亿年的生物演化史和1万年的人类文明演化史是一脉相通的。这是我们要建立的第一个共识平台。

    共识二:人类的任何思想结果都是必然的

    第二个共识平台说来也很简单,就是人类的任何思想结果不是哪个天才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观察这个世界的不同尺度带来的必然结果。

    此话怎讲?打个比方说,我现在是一个刚刚摆脱蒙昧的部落的人,我到村子边上一看天地万物,得出来的结论一定就是盖天说:天是圆的,像一个大锅盖盖在地上,地就是平的,就是所谓的“天圆地方”。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度拉大,站在太阳系的尺度再来看天地的关系,结论就不同了。比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的时候就发现,是太阳把地球的影子打在了月亮上。于是,他观察到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可见,尺度一大,结论立即发生变化。

    到了哥白尼的时候,他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这也是尺度拉大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很快哥白尼的系统也崩溃了,因为站在银河系这个尺度上,太阳也不是中心。所以,任何思想变化,本质上是人类信息尺度的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共识三:人的生存境况是越来越惨的

    第三个共识说来就有点悲催:几百年来,现代知识的演化过程,其实就是人类的地位不断低落的过程。人逐渐从一个高高的位置上摔到地下,摔了一个狗啃泥。想想看,原来人类是什么地位?上帝是老大,我们就是老二,我们是被上帝选出来管理这个地球的,我们是万物之灵长。

    为什么哥白尼特别伟大?他突然一下把这个位置颠倒了,说不对,人住的那叫地球,那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中心是太阳。当年,为什么又是烧死人,又是宗教裁判所,就是因为这个观念太颠覆了,人作为万物灵长,怎么能住在世界的一个边缘位置呢?当时,人受到的思想冲击可想而知。但是,紧接着出来了一个达尔文,达尔文出来的时候,大家也骂:“你们家才是猴子变的,我们家不是,我们家是上帝造的。”人是猴子的徒子徒孙,这件事情也是人类地位的继续下降。

    到20世纪的时候,又出来一个家伙,叫弗洛伊德。他揭示的一个东西到现在也是大家的共识:原来人类那种引以为豪的理性力量非常脆弱,真正决定人的行为方式的,是理性下面那个叫潜意识的东西,理性其实一钱不值。你看,人类的地位是不是继续下降了?

    其实,在人类20世纪的哲学和物理学中,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氛围。对什么绝望?对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绝望。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整个宇宙就是一块表,而这块表的表壳是永远无法打开的,不管人类怎样调动自己的理性、推动科学的发展,我们也只是围绕这个表在转圈,对于表壳里面的东西,我们只能是猜。我们认知世界的规律其实是这个世界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东西。一块表,它总得显示一些读数吧,几点几分,但是这个几点几分的内在运作机制是什么,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人类理性永远无法把握终极真理。

    20世纪,哲学家搞出了一个叫“语言学转向”的东西。其核心的结论就是一条:人类理性和思想最终的认知边界,就是我们自己的语言;语言之外,事实上人类一无所知。

    不管你接不接受这个结论,几百年来科学发展的一个总趋势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这是我试图达成的第三个认知平台。

    给大家简单归纳一下,我想达成三个共识,这些共识都是科学家的认识:第一,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是万物一系、万物同治的,我们必须站在这个尺度上重新认识世界;第二,只要认识世界的尺度一变,我们对这个世界得出来的结论往往是颠覆性的;第三,颠覆性的表现就是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是一路跌落的,人的生存境况是越来越惨的。

    人类会像恐龙一样灭绝吗?

    我们现在又不是上帝的宠儿,又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还是猴子变的,我们的理性还如此脆弱,我们还能惨成什么样?这就是物演通论试图给出来的全新答案。

    我们先来看一个事实。达尔文当年搞出来的进化论的原理,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的演化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动力,就是获取适应度。从生物的个体来看,谁最适应环境,谁就能活下来,就能把基因传承下来。如果你不能适应环境,对不起,残酷的进化剪刀会把你干掉。

    如果这成立的话,按说越后来演化出来的物种就应该越适应环境才对,但是如果你放眼到38亿年的生物演化史上,会发现不是这样。比如,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其实就是细菌。细菌一直到今天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存在度、适应度都非常高。在火山口那么高的温度中找得到细菌,在深海和冰层里面找得到细菌,在一些核爆炸的实验场里面找得到细菌,辐射度那么高,它仍然活得好好的。所以,它的适应度和存在度是最高的。

    但是,后演的物种,比如爬行动物恐龙,恐龙活了1。6亿年,最后灭亡了,越后演好像越不适应。再往后看,哺乳动物到今天是7000万~9000万年,在人类诞生之前,99%的哺乳动物都绝种了。

    人类是最后演化出来的一个生物物种,我们现在知道的历史大概是300万年。300万年前的人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