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这样的局面,汉武帝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字——收,把权力和财富全部收到中央来。这个时候他任用了一个人——桑弘羊,让他主管天下财政。汉武帝虽是一代英主,也有点刻薄寡恩,他之前10年用过六任大农令,两个被他宰了,四个被他废了,唯独这个桑弘羊执政40年,得君专宠,哥儿俩关系特别好。

    桑弘羊用的是什么办法呢?第一招,金融管制。从此铸钱这件事,私人、地方政府就别沾手了,统统让中央来。那个时候铸的五铢钱一直用了六七百年,唐代之后才被废掉。第二招,平准和均输。“均输”就是凡郡国应向朝廷贡纳的物品,均按照当地市价,折合成当地的土特产品上交给均输官,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高价出售;而“平准”就是价格管制,由国家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也就是中国30多年前使用的百货商店、供销社那套体系。

    第三招,盐铁专营政策,正是复活了管仲那套方法。当然,汉武帝与时俱进,又加了一条——酒也得专营,这就是第四招。专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管仲的时候盐铁专营,汉武帝的时候加了个酒,到唐代又加了个茶,到宋代,醋、矾、香料、象牙这些外贸用品全部专营。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毒品尝上一口就知道好,那个瘾是戒不了的,所以层层加码。

    汉武帝时,盐、铁、酒称之为三榷,“榷”就是木字旁加上“鹤”字的左半边,象征一种外形似鹤颈的城门吊桥。老百姓、商旅经过这儿都要收税,所以“榷”实际上就是一种管制手段。

    这套办法实行之后,中央就富了,卫青、霍去病就有钱去打匈奴了。但是老百姓却活不下去了,只好造反,做了盗贼。汉武帝临死的时候很伤心,下了一道轮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

    收放之间,无限循环

    从汉初一直到汉武帝,中国历史其实走过了一个大循环,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规律:穷怎么办?就搞活经济,就放。放了之后,民间拥有了财富,地方就酝酿着挑战中央,一统的趋势就面临瓦解,怎么办?收。一收之后,国民经济的活力整个就降低了,国富但是民贫,国进但是民退,结果就是天下再度陷入不安定之中。那怎么办?再放。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有个经济学家说,这几十年的宏观经济就是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乱了再收,收了再死,死了再放。

    其实放眼这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也是这样一种格局。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去世的这段历史,给我们完整地演绎了一遍。

    所以,中国政权只要维持大一统,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个前提不变,那么历史的河流永远只能在河床当中左冲右突,跑不出这个河床。这个河床的左岸是什么?发展是硬道理。右岸是什么?稳定压倒一切。

    吴晓波老师这本书里,用小平同志这两句话把这河床的两岸都标定出来了,就在这当中走,因为这个矛盾是中央集权政府的一个内在的、结构性的、逻辑性的矛盾。

    西汉初年这个故事在后代的历史上一遍又一遍地重演。唐代也是,开始先放,然后地方挑战中央,出现了“安史之乱”;到刘晏改革的时候,又收。宋代也是这样,刚开始放,民间很有活力;到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开始收,收到最后,整个北宋崩溃了。

    到了明清的时候,皇帝一看,王安石变法把我们搞得伤了心,看来在现有的体制内搞全面配套体制改革是行不通的。所以明清两代,对外就变成了铁桶江山,把国家封闭了起来。对内呢?把老百姓打成一盘散沙。这方面做得最绝的就是朱元璋,他发明了一套“路引”制度,只要有人出门,就得让地方官提供一封介绍信,如果没有这封介绍信,出门的人连饭都吃不上,因为当地饭馆不敢卖饭给他。朱元璋用这套办法,把所有老百姓像植物一样栽种在他们的土地上。

    “桑弘羊之问”的现实意义

    其实民国时期也有这么一轮。民国总共38年,比隋朝多一年,它也分两段。1927年之前,也就是国民党上台之前的政策就是放,中央政府颜面尽失、权威尽失,收税也收不上来,连国债都发行不出去。但民间经济非常发达,当时的中央银行完全私有,99。9%的股份都是民间股本,与汉初非常相似。

    汉初的时候,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面列了一个“福布斯排行榜”,里面有21个大富豪,前4个都是钢铁大王。民国初年也是这样,比如说荣家垄断了面粉业、棉布业,张謇在纺织业做得非常好,刘鸿生是火柴业,交通运输业则是卢作孚,各种大王涌现,陈光甫、张公权这些人在银行业也是声名卓著,民间资本非常活跃。

    可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全国表面上统一了,可他使了几招来收,国民党整个意识形态也是偏向收的。先是把银行收归国有,利用各种经济危机把私营企业搞到国家手里,变成我们一直在批判的官僚资本主义;然后把商人的自治组织——上海总商会解散掉,成立官办的组织,让商人都到政府这儿来报到。再然后,整顿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等等。

    从1927年到1935年,蒋介石上台之后三拳两脚就把国家经济全部搞到了自己手里。当然,这里面有抗战的因素,但结果导致继续国富民穷,老百姓只好抛弃这个政权。短短38年之间,就把这个逻辑演了一遍。中国老百姓这几千年,好像完全离不开这个像迷魂阵、鬼打墙一般的内在的逻辑缺陷。

    让我们回到公元前81年,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死了6年,桑弘羊在朝堂之上组织了一场辩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论”。很多地方上来的儒生指责他,说这40多年来,盐铁专营制度搞得国穷民贫,有三大害处:第一,国营企业与民争利,民不聊生;第二,国营企业产品质量太差;第三,国营企业导致权贵横行。

    桑弘羊那时候已经70多岁了,对答如流,一条一条地反驳。最有力的是桑弘羊最后的发言——你们说我这套制度不好,那我问你们三个问题:第一,如果不这么干,请问战争的军费从何支出?第二,如果不这么干,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第三,如果不这么干,地方割据如何避免?你们告诉我一个建设性的、替代性的方案。儒生们哑口无言。

    在吴晓波老师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把这一段提问称之为“桑弘羊之问”。如果桑弘羊这三个问题还得不到解答,那么中国经济不管总量有多大,有多么现代化,其实都没有走出左冲右突也不得突围的河床。

    中国历史始终逃不开的死循环

    中国历史中的这个死循环,这个闭环逻辑,在当代中国你以为不存在吗?不,我们也能找到它的影子。

    话说30多年前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怎么办?放啊,当时的话叫放权让利、分灶吃饭,激发各地的活力,先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再说。

    十几年过后,农民吃饱饭了,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贫穷的帽子也摘掉了,国家开始蒸蒸日上了。到了1992年,新问题出现了,并不是说中央遭到了地方的挑战,但是这种苗头已经开始出现了。

    1992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3500亿,中央只拿到1000亿,剩余的2500亿都归地方所有。分配还特别不均匀,当时共和国的长子,还没有启动改革的上海,一年上交国家的财政有120亿;而广东经济已经那么好了,只需要交10亿。所以当时有人戏言中央财政是“讨饭财政”,每年开两会的时候,总理都得到各个代表团去慰问,让他们多交点儿。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回忆说,那时中央机关已经到了不借钱连工资都发不出去的程度了。

    接下来怎么办?只好收。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著名的经济强人,前任总理朱镕基先生。通过“分税制”的改革,他把税务部门一劈两半,一半叫国税,一半叫地税,把相对好收的、资源丰厚的税源放到国税里,把一些不太好收的放到地税里。这次改革是1993年启动的,到1994年底的时候,一算账,中央财政当年增长了200%,原本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2%,如今上升到了56%,所以解决了弱干强枝的问题。

    可是1994年之后,地方财政也发不出钱,很多乡村教师发不出工资,怎么办呢?中央开了一个口子,搞“土地财政”,就是地方政府可以经营城市,可以卖地,可以搞房地产。现在房价的飞涨正是植根于此。

    所以,你不理解几千年来的这个闭环逻辑,就没法理解现在这个状态是怎么来的,国营企业是怎么“垂死病中惊坐起”的。一切的前提都是,只要你想维持中央集权统一的、安定的局面,就走不出这个逻辑。

    你可能会说,干吗要统一呢?民国的时候就有文人提出“联省自治”,中华大地像美国那样,每个省都来自治,这多好?我敢铁口直断,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有权威的中央政府,等待中国人民的一定是一场灾难。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地方自治,也不是没有好事,比如说残唐五代时期南方的藩镇割据,当时的地方经济发展得很好,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但紧接着,就发生了五代的互相残杀。

    民国时也搞过地方联省自治,广西就是那时的模范省;阎锡山在山西搞得也很好,但是结果呢?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向心力,迟早会把这个局部的繁荣、富庶和安定,卷入到一个大乱流当中。

    如果统一是前提的话,那换句话说,我们至今也没有走出历史的闭环逻辑。

    中国要面对的也许是一扇窄门

    在这本书的最后,吴晓波老师提出了一个结论,他说这可能是一个保守的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