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分析:“青苗法”不就是现代金融制度吗?“保甲法”不就是西方人搞的警察制度吗?所以他认为王安石就是一个从当代“穿越”回去的人,带去了全套的现代政治制度和观念。
为什么梁启超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呢?说白了,是将心比心。梁启超当时的角色和王安石是一样的。首先,他们都是改革家;其次,改革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再次,他们都靠着一个非常年轻的皇帝,王安石靠的是宋神宗,宋神宗上台的时候不过20岁,梁启超靠的是年纪轻轻的光绪皇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们都有反对派,而且反对派当中都有一个太后——王安石变法面对的反对派是当时的高太后,梁启超面对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梁启超夸的哪里是王安石?其实是在夸他自己。所以在梁启超的笔下,王安石的形象突然来了一个大翻转,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并不是要讨论“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功还是罪,我想讲的是,为什么这场具有这么多高明的现代制度特征的变法,最后失败得那样惨呢?
变法失败是人品问题?
历史上对这场失败有这么几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人品问题,王安石是坏蛋。王安石活着的时候有很多政敌,当时有一个人叫吕惠,他对王安石有一个评价:“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外似朴野,中藏巧诈。”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看着像个忠臣,其实是个奸臣;看着挺可信的,其实是一个佞人;表面上看是一个大老粗,其实内心里藏满了奸诈。这就是在人品上彻底否定了王安石。
还有一个人就更有名了——苏东坡的爹——苏洵,这个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辨奸论(也有人说这篇文章不是他写的)。既然名字叫辨奸论,就是教大家辨认奸人是什么样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王安石,说他吃着猪狗食,穿着破衣烂衫,读着圣贤书。这样的行为是违背人情人性的,这样的人一定是大奸大恶之人。
但是,这种同时代、在同一个政治舞台上演出的政敌对王安石的评价,咱们得除三去五打八折地看待,为什么?因为还有别的政敌对王安石的私德评价很高。比如说北宋著名的文人黄庭坚,他就说王安石的私德非常好,说他视富贵如浮云。
王安石一生当中最大的政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私德评价也很高,说他“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意思是,不管文学还是私德,王安石都比其他人要高出一大截。
所以,从道德上解释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改革和人品有什么关系?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人品就很一般,家里养了很多妻妾,天天吃壮阳药、行房中术,还收受贿赂,人家的改革却搞得挺好。
变法失败是政策问题?
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第二个原因的剖析,基本上都围绕在他的经济政策上。其实也不然,王安石搞的那套东西放在今天,用现代化的眼光看,仍然不落伍。
随便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比如说“青苗法”,这就是当年的“穷人银行”。穷人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一般都会去借高利贷,借来借去,土地就成了富户的。王安石说不用去借高利贷,国家借给穷人。这不就是前两年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办的“穷人银行”吗?穷人得到了实惠,付出的利息没有那么高,而国家又得到了利息收入,这不就是现代人刚刚发明的穷人银行制度吗?
再比如说“免役法”,就是免除徭役。根据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民间通常征收三种税:第一种叫徭役,第二种叫赋,第三种才叫税。
徭役就是国家直接征发劳动力去修运河、修长城。
赋是什么意思呢?“赋”,左边是一个贝,就是钱的意思,右边是武装的“武”,就是说国家要打仗了,你得上交一些钱和军事装备,比如弓箭、盾牌、马匹,这叫赋。
那税呢?“税”这个字左边是一个禾木旁,这才是针对农作物收成征收的农业税。
你想想看,老百姓这边种着田,将来要给国家交税,可是那边又要征发劳动力,去修这儿修那儿,老百姓实在是分身乏术啊。所以,王安石说,咱们简化税制,如果不想出劳动力,交钱就是了,国家拿这笔钱再去雇其他人。
这个“免役法”和当代社会简化税制的思路不是一样的吗?后来明代搞的“一条鞭法”,清代搞的“摊丁入亩”,都是受了王安石这个免役法的启发。
你可能会说,王安石变法是不是就是搞计划经济、天下大一统?绝对不是。王安石是很有市场经济思维的。比如说“保马法”,原来马都是由国家养,养得不好,花的钱又多,国营企业的弊端大家都能想得到。王安石的办法就是,把马放到民间,让老百姓自己养,养得好,国家就给补贴收购这些马匹,这多有市场经济思维啊。
再比如说“市易法”,就是管理市场交易的相关法律,这方面也很先进。王安石认为,国家应该派官员去管理市场,一旦发现某个商品价格低了,赶紧买,收储;等这个商品价格高了,国家再抛出,平抑物价。现在我们国家管理市场上重要的民生物资,比如说猪肉,用的还是这套办法,就是所谓的“猪肉收储制度”。
所以,王安石这套办法是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是非常先进的,变法的政策方面也没问题。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更加粗暴的分析,说是因为阶级斗争——王安石代表小地主阶级,所以他倡导改革,比较先进;而他的政敌司马光等人,代表大地主阶级,所以比较保守,比较反动。
这正好说反了。司马光哪里是大地主阶级啊,苏东坡给司马光写的神道碑,也就是司马光的墓志铭,上面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司马光家里只有三顷田,而且老婆死了没钱埋,把田典押了才换了一点钱。而王安石呢,据当代历史学家考证,他家里大概有3000亩田,这在当时算是大地主阶级。所以这个粗暴的分析,结论正好是反的。
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如果我们再深看一层,王安石变法会失败就更加奇怪了,因为变法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就是改革的必要性。当时搞改革已经是朝野的共识,因为国家财政快崩溃了。那时宋神宗刚上台,按说新皇帝上台,总得祭个天吧,可是一翻账本,发现根本没钱。如果搞祭天大典,总得给大臣们发点赏银吧,连这点钱都发不出来。而且当时河南一带又发了大水,还得赈灾,所以国家真的是捉襟见肘。
这个时候怎么办?只能搞改革。而且改革在宋代士大夫的观念中,不是一件不能碰的事。在宋神宗之前,宋仁宗的庆历年间就搞过一次,那时候主政的是范仲淹这帮人,虽然改革最后失败了,他们也没留下什么骂名。凭什么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就落下了几百年的骂名呢?这太不公平了吧。
我们再来看这场改革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它的可行性。在那个时代搞改革,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就是得获得皇上的支持。你看商鞅变法,商鞅最后为什么那么惨?就是因为秦孝公死了,所以商鞅被抓起来施行车裂,五马分尸。
可是王安石背后这位神宗皇帝,是多么英武的一个人啊!北宋历史上没打过什么胜仗,仅有的几场都发生在宋神宗那代,因为当时王安石变法,财政上有了点钱;当时又有一个名将叫王韶,他带领北宋军队击败了吐蕃军队,收回了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北宋的领土达到最大化,而且对西夏形成了包围的态势,北宋的国势一度达到巅峰。
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的支持,真的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因为宋神宗在继位之前,有一个好哥们儿叫韩维,每次交谈,韩维对国家的政治、经济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宋神宗对他很是佩服。可是韩维告诉他,这些不是他的观点,而是他朋友王安石的观点。所以宋神宗当时就对王安石崇拜得不得了,虽然两个人还没有见过面。
宋神宗登基之后发布的第一道人事任命,就是让王安石去当江宁知府,以此试探一下朝野的反应。过渡了一下,马上就把王安石调到中央,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宋代的副宰相),让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搞改革。而且这场改革的时间可不短,用了16年。16年是什么概念?现代的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期不过才8年,就是说,对创业者的支持,到8年的时候也算仁至义尽了,该退出了。而宋神宗这个投资人对王安石这个创业者,一支持就是两个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期——就等你上市,你遇到任何挫折我都支持你,支持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
即使是朝中的老臣,不管资历多么深,只要反对变法,对不起,一边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琦。韩琦这个人从宋仁宗时期就伺候他们老赵家,从宋仁宗到宋英宗,一直伺候到宋神宗。而且宋英宗和宋神宗这两个皇帝能上位,韩琦绝对是有定册之功的,是他保皇帝上的台。在皇权时代,对这样的老臣,皇帝怎么都得给几分面子。
但是宋神宗不,韩琦不是反对变法吗?走开,到地方上当官去,不要待在朝廷里了。换句话说,就是告诉所有人:如果你们不换思想,那我就换人!
这么好的工商经济环境,这么好的宏观经济条件,王安石又是这么卓绝的财经大师,为什么这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仍然失败得如此惨烈呢?
失败不要紧,但它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宋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此后的元朝、明朝、清朝,没有任何人再敢在整体制度上探索得更远了。
所以,我们理解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对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