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蛋。王安石自己的亲弟弟王安国也反对变法,王安石对他也是翻脸不认人。

    这是不是王安石个人性格问题呢?确实,王安石的外号不是叫“拗相公”嘛,他就是这么一个执拗的人。他的情商低到什么程度?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他在当宰相之前,曾经有一阵子在朝中主管刑狱,就是判各种官司。当时开封发生了一个案件,甲、乙两个人是发小,一直关系很好,甲养鹌鹑养得不错,乙想要一只,甲不肯给,俩人就闹起来了。乙抢了一只鹌鹑就跑,甲就拿起刀在后面追,追上之后也不知道是急了还是言语冲撞,就把乙给杀了。开封府认为甲虽然是乙的朋友,但他杀了人,就得判死刑。这个案卷提交到王安石那儿,王安石说,这怎么能判死刑呢?乙公然抢夺,按照大宋的刑律,他就是盗匪。甲拿着刀追他,这就叫捕盗啊,捕盗杀人不算死罪,所以甲不该死。搞得开封府那些官员哭笑不得。死抠法律的话,王安石说的确实正确,但这个案子还得考虑当时的情况啊,如果这种情况下杀人都不判死罪,那大宋刑律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王安石就是这么一个特别执拗,而且没有人劝得了的家伙。但是,王安石变法之所以会失败,不能说跟他的性格有关,为什么?因为搞效率型改革,如果没有这种性格,根本就改不下去。

    你看历朝历代那些成功的改革家,包括商鞅、吴起,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性格?所以改革成败与否跟性格、情商什么的都没有关系。这就是逻辑的第二步,一定要把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全部打掉。

    第三步:唯有小人最好用

    紧接着第三步就开始了,反对改革的人都打掉了,请问用谁来执行改革计划?当然用那些不反对的人了。不反对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往往都是小人。比如说当时宋朝西北部有一个小官,叫邓绾。有一次邓绾到朝廷跟宋神宗汇报工作,宋神宗闲来无事,就问他认不认识王安石?他说不知道这个人。宋神宗说王安石不得了,是“当今之古人”。要知道,在宋代那个文化氛围里,如果说一个人是古人,那个地位可不得了,相当于孔老夫子那个级别的评价。邓绾马上就明白了宋神宗非常欣赏王安石,所以就跑到王安石府上对新法各种称颂,其实他懂不懂新法都不可知。

    出来之后就有人说他,你这不就是拍马屁吗?邓绾讲了一句特别有名的话:“笑骂由他,好官我自为之。”这在历朝历代官场上都成为一个心法,就是我拍领导马屁,你们随便笑我,我就是要当好这个官。

    邓绾这样的人马上就得到了重用。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王安石智力太差了,怎么能够用小人呢?你还真别把这个问题看得这么浅。一方面,没有正人君子可用,能用的只有他们;另一方面,这帮人好用。

    比如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他更愿意用对金钱激励非常敏感的职业经理人,因为,老板用金钱激励、期权激励,马上就可以让员工好好干活儿,这个组织的效率马上就会得到提升,确定性就会增加。

    切换到王安石也是一样的,他愿意跟司马光共事吗?司马光会动不动就坐下来对他说,这东西我不同意。那怎么行呢?当然得用那些小人,他们对金钱激励非常敏感,效率就会提高。

第64章 现代化的本质(12)() 
再有一点是什么?很多人以为拍马屁领导就喜欢,其实,领导心中对拍马屁的人的道德评价不会有多高,但是拍马屁这个动作给领导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这个人像算盘珠子一样,你不拨我就动。对于王安石这样追求效率的人来说,他不用这些人用谁?

    所以,支持王安石搞新法的那一派,就是所谓的“新党”,里面充斥着小人,吕惠卿、章惇、蔡京、蔡卞、曾布这些人,后来基本上都被写到了宋史的奸臣传里面,这是逻辑的第三步。

    第四步:制度成本知多少

    第四步顺理成章地就出现了,王安石任用这帮人去推行新法,新法能推行好吗?青苗法的初衷很好,让老百姓不用去借高利贷,政府以很低的利息借给他们。

    当时王安石定的利息是年利二分,就是你借一块钱,到年底的时候还一块二,在今天看来这个利率很高,但在那个时代,这已经是很低的利率了。

    对这些奸臣来说,只有一个目标:对王相公负责。既然王相公说要借钱给老百姓,然后收利息,那我们就要多收利息。春天借给老百姓一次,秋天再借给他们一次,不管他们要不要借,都要强行摊派给他们。这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赋税,当然民不聊生了。

    奸臣发挥的作用可不仅如此,虽然狠心欺负老百姓的奸臣没有那么多,但由奸臣或者说操守不是那么好、廉洁度不是那么高的人构成的系统,它会带来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叫制度成本。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王安石变法时民间的情况,假设高利贷普遍的标准是年利四分,现在官府推出一种贷款年利才二分,这当中有两分的差额,请问会发生什么情况?这笔贷款的额度当然就会成为各种各样“寻租空间”的额度。

    就像今天我们的政府会给创新企业、文化企业一些补贴,市面上就出现了一种公司,帮这些企业去申请这种补贴,等补贴申请下来,再跟这些企业来分。宋代也一样,既然有这个利差,就一定会有人利用这个利差,往自己腰包里搁钱。

    为什么说火车票应该提价?因为火车票没有达到它的市场价格,是国家使用补贴把价格压了下来,表面上对老百姓有好处,实际上这个系统会把价格再弹回去——内部人偷票或把票给票贩子,等等。老百姓买票的时候,如果不到票贩子手里去买,就得彻夜排很长的队,用支付自己时间成本的方式,把这个成本给支付掉。

    所以制度运行的过程是有成本的,制度设计得再好,如果把制度成本算进去的话,其实跟市场自然形成的价格没有什么区别。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市易法”,那是一个多么高明的设计,当一个商品的价格低了,国家赶紧收储;价格高了,赶紧抛出平抑价格。可问题是,当真正的市场经济出现的时候,你怎么知道现在是高价还是低价呢?既然让官员去判断,如果他的廉洁度不够,最后他会买什么?一定是紧俏货、高价货,因为有人给他塞钱,反正是国家出钱,所以“市易法”迟早会搞得国家入不敷出。

    但是王相公也说了,市易法应该有收益,不是低吸高抛嘛,所以找那些官员要钱。那些官员会怎么办?只好拼命去压榨那些商户。所以市易法被废除的时候,社会是什么情况?最后有4万家商户欠政府钱,市易法的执行机构雇了1000多人在全国讨债,那当然就是民不聊生的结果了。

    所以你看,制度成本这个变量一旦代入系统之后,你会发现,新法想要给老百姓制造的好处其实并没有出现。

    第五步:坏人发起反攻

    紧接着,第五个逻辑出现了。新法可能会失败,但是皇帝任用的这批坏人已经站在朝堂上了,他们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而且他们要反过来攻击新法的发起者——王安石。

    王安石后来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被贬到了南方。临走的时候宋神宗还在征求他的意见,问他觉得谁当下一任宰相合适?王安石就推荐了他最信任的那个人,吕惠卿。吕惠卿当了宰相之后,最害怕的事就是王安石回来,因为王安石是他老师,对他恩重如山,王安石一回来他就得靠边站。所以这个时候,他唯一的政治目的,就是把王安石搞掉。

    于是,他跟邓绾两个人一合计,就诬陷王安石参与了一个亲王的叛乱。幸好王安石还是有一定政治经验的,日夜兼程赶到开封,跟宋神宗把这件事情摊开说清楚了。

    宋神宗说,既然这事说清楚了,要不你回来当宰相吧。又把王安石任命为宰相,这是王安石二度当宰相,吕惠卿只能靠边站了。按史籍上的记载,从此只要能害王安石的事,没有吕惠卿不参与的。

    这个时候,改革者的悲剧就出现了。王安石跟宋神宗虽然表面上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但毕竟不是一个人。王安石原来跟吕惠卿关系好的时候,经常跟他商量变法的细节,他跟吕惠卿说,有人批判新法,这事你不要跟皇上讲。他俩大量的书信来往都涉及这个话题。

    吕惠卿这个时候就把这些书信整理了一下,一起端到了宋神宗的面前,这就是你信任的王安石,你还信他吗?宋神宗一看就傻眼了,彻底失去了对王安石的信任,导致了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这是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的标志。

    第六步:贻害无穷的党争

    事情到此算结束了吧,实际没那么简单。如果仅仅到此为止,王安石怎么会在南宋历史上留下那么大的骂名?仅仅由于变法失败,怎么也达不到这个程度。

    所以说在第五步逻辑之后,还有第六步的逻辑,这才是影响更深远的逻辑。

    所有的效率型改革必然会有余波,为什么?因为它是在强大的后台老板支持下搞的改革,后台老板一死或者撤除支持,原来被强权压制的那些力量就会反扑。

    为什么历史上的改革家下场往往都不好?就是这个逻辑的产物,比如商鞅、吴起,最后都死于非命。王安石变法,这个逻辑同样在起作用。虽然王安石已经死了,但是他的那些徒子徒孙们,就成为了打击目标。

    宋神宗一死,表面上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宋哲宗,但是真正掌权的,是他的老妈高太后。高太后一直觉得宋哲宗这个孙子在胡闹,忍不住自己上了台,把新党全部撵下台,把旧党请了回来,那谁来执政呢?就是司马光。

    这一段历史叫什么名字?叫“元祐更化”。元祐是年号,其中暗藏了一个意思,就是多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