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漠教派的退隐,有时也会让人觉得这些人是在逃避诱惑,可许多故事证明,他们完全知道这种逃避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寻求一种直面诱惑、认识诱惑的能力。这些人视诱惑为最宝贵的武器,通过对欲念的观察,进一步认清了自己。他们非但没有抛却心中的欲念,有时?至还会去寻求,他们将诱惑看做力量的源泉。一直以来,禁欲主义者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麻痹,也就是诱惑消失后滋生的倦怠和自怜。

  禁欲所要面对的,与其说是欲念,倒不如说是绝望,或者说小肚鸡肠似的傲慢……禁欲不是对罪恶、宽恕和如何缓解痛苦的评判,而是怜悯和慈爱。沙漠教父们最基本的观点不是如何评判,而是如何去爱。

  怜悯源自人们正视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是让自己有别于人,而是让自己更像自己。由于沙漠教父们将罪恶和人性的认识合二为一,对别人的不足,他们会流露出一种夸大了的怜悯。倘若他们的故事被断章?义,人们往往会对这些“怪异”举动惊讶万分,全然忘了他们的怪异背后,是为了唤起我们对怜悯的注意。

  在每个人的内心善恶美丑都相互依存,是正人君子,也是罪人。否认自己的双重性,实际也就是在否定自己;以谎言否定自己的双重性,实则是自欺欺人。忠于自己是人性永恒的主题,最大的背叛是否认人类复杂的本性。

第三章 上帝爱圣徒,更爱罪人(4)  有一个人裹着一条装有食物的麻袋禁食了一周,马吉德见后对他说:“邪念诱使你披上麻袋,那些装模作样禁食、但暗地里偷吃的人,在灵?上要胜你一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假禁食,而你本来就在假禁食,自己却不愿承认。他们欺骗的是别人,而你欺骗的是你自己。”

欺骗是不好的行为,欺骗别人不好,但更不好的是欺骗自己。我们可以以喝酒为例,一个人没喝酒前,往往会说,自己酒量不行,只能喝一点点,这时,他是在欺骗别人,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能喝多少。然而,当一个人喝醉之后,他说自己还能喝一瓶,这时,他不是想欺骗别人,因为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喝多了,他想欺骗的是自己。

  人们迫切需要认识自我、并真诚地面对自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是关于弗朗西斯?,说的是他对诚以待人和待己的认识。弗朗西斯一向谨小慎微,生怕一时的不慎,陷自己于自欺和不义之中。

弗朗西斯晚年时,有一次身体不适,侍从觅来一块狐裘,要为他缝在罩袍里面来御寒。可弗朗西斯非得要在罩袍外面也缝上一块,免得别人为衣服的粗陋外表欺骗,误以为他比实际更苛刻自己。

为什么这些被后人尊为圣贤的人都害怕虚伪和自欺?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清楚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们无法看到自身的矛盾,就像无法看到自己的脸一样。想看见自己的脸,要借助镜子;想看见真实的自我,就必须通过真诚。“真诚地面对自我”就?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失去了它,就无法了解自己的本性。一位哲人曾说过:

“真诚是竖起的一面镜子,让我们能从中看清自己,显示出本来的面目。”

二战的大屠杀之后,有两个故事广为流传。

雷咯夫教父对弟子说:“不承认也不纠正自己灵魂上污点的人,不会得到上帝的救赎;不承认也不改正自己错误的国家,同样得不到上帝的宽恕。无论是一国还是一人,不承认自己的错误,绝对得不到救赎。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认识,就得到什么样的救赎。”

  “雅各的儿子告诉约瑟夫:‘我们都是正直的人。’约瑟夫答道:‘所以说你是奸细。’但后来?人真诚地向对方认错时,说的则是:‘这样对待兄弟,我们深感罪孽深重。’此时,第一缕救赎的曙光降临了。怜悯之情止不住涌上心头,约瑟夫别过脸哭了。”

世间有善有恶,但善恶的界线不在国与国、组织与组织或人与人之间;善恶的界线穿越每一个国家、组织,甚至每一个人的心,将世人一分为二的正是人们自身的局限性。人们不应该逃避自己的缺陷,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归咎他人,这样的做法大可不必,因为不完美本来就是人应该接受的。人类正是在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中才发展壮大起来的。

  倍受尊敬的哲人格雷高利说,人类唯一能够成就的完?就是——永无止境的进步。这种进步就像一个人学走路,跌倒了再爬起来。

第四章 什么是灵性(1)  害怕下地狱的人才需要宗教,去过地狱的人才会有灵性!

  ——罗斯 戒酒协会会员

追求完美让人分裂,承认不完美让人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长处,承认不完美是将一个人的缺陷和长处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己;追求完美则是企图将一个人的缺陷和长处分裂,让自己变得支离破碎。分裂,人们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虚假的幻象;完整,人们的心中没有了幻象,灵性却开始了觉醒。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缺陷和长处统一在一起,缺陷和长处这两股力量就会融合,产生核变,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把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灵性的觉醒。

  什么是灵性?灵性就是开悟,用佛陀的话说,就是苦难的终结。一位心灵导师曾这样描述过这一体验:

以前,我一直追求完美,对自己身上的很多缺点都不满意,我讨厌自己,憎恨自己,内心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我长期焦虑不安,陷入了深深的忧郁。有好几次我都想自杀,结束这条不完美的生命。

  一天,夜深人静之时,我一个人独自坐在家中,脑海里不断闪现一个念头:“我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突然,我感觉到我的意识似乎跳出了自己的身体,它游荡在身体之外,近距离地对着我的躯体说:“我是谁?自己又是谁?”接着,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思维似乎已经停止,剩下的只有感觉。我感觉自己的体内有两股力量在飘浮、翻滚,它们想要融汇在一起;我感觉到自己在一片黑暗中滑行,开始还有些恐惧,可后来感受到的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那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

  等我清醒过来有了意识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我知道那个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我”,是一个虚幻的我,根本就不真实;而那个差点被杀掉的“自己”,才是真实的。于是,我的内心不再有被撕裂的感受,变得完整起来;我不再讨厌自己,完完全全接纳了自己,心灵无比的自由和喜悦。

第四章 什么是灵性(2)  很多戒酒成功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他们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当他们接纳了自己的所有缺点和优点之后,突然,心中就会涌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彻底改变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这个角度,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于是,心灵便获得了自由。

  那么,如何才能让一个人的灵性觉醒呢?一位酒徒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害怕下地狱的人才需要宗教,去过地狱的人才会有灵性!”这位酒徒道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才能体会到灵性;只有遭受了分崩离析之苦,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和慰藉;不经历风雨,难见彩虹;没在地狱中接受过炼狱的人,他们的灵性根本就不可能觉醒。

  要让灵性觉醒,首先,我们就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包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正因如此,所以,那些犯过错误、历经苦难、去过地狱的人,他们的灵性才容易觉醒。相反,那些感觉良好,春风得意,仍怀揣追求完美幻象的人,他们根本就无法去感悟灵性。沙漠教父约翰?考罗保斯告诉我们:

“如果看到有人一心想爬上天堂,你一定要抓住他的后脚跟,用力把他拽下来。”

灵性不在天堂,只在尘世,它深深地扎根于凡间,甚至在地狱。灵性总是降临到那些满身缺点、扑朔迷离、支离破碎的人的内心。正如有人总结沙漠苦行僧的夸张做法时,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为灵性的觉醒,玩倒立的真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犯错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愿意去承认,不愿意去面对。因为人们的内心总会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情结,让人挥之不去。人本身就不完美,但内心却渴望尽善尽美;心本已存有疑虑,却又期盼确信无疑;根本就没有无瑕的白玉,我们却在追求白玉无瑕。

  霍高是希腊的一位神父,一天,他在亚索山上碰到了一位修道士。

这位修道士心情郁闷、痛苦,也很气愤。问他何以至此,他说:“你们看看我,到这儿都三十八年了,至今还没有过纯粹而完美的祈祷。”听完他的诉说,在场的人都觉得他真的?可怜。

  这时,有一个人说:“这事儿听起来的确可怜。但可怜之处在于,经过三十八年的修行,他依然对纯粹而完美的祈祷情有独钟。”

这一幕即令人不安,又令人安慰:这位迷茫、痛苦的修士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追求的“纯粹而完美的祈祷”正是他内心饱受煎熬的根源。然而,一位旁观者不仅知道了他的痛苦,还找到了他痛苦的根源——对完美不切实际的幻想。

  人无完人,否认不完美实际就是否定自己。灵性来自疑虑、无助和失控,当人处于这样的境况之时,灵性的感觉便开始了绽放。

  千百年来,很多作家和思想家均有过这样的境,他们将此看做是一种失衡、失序、破裂和纠缠不清的感受。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说了四个字——苦海无边。为了解释这个“苦”字,佛陀用了一个词:dukka,意思是脱臼或车轴脱轨,暗示人自身的断裂和被撕扯。通俗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