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师看到五名弟子骑自行车从街上回来。等他们进了寺门,下了车,他上前问道:“你们为什么要骑自行车啊?”
第一位弟子回答说:“幸亏有自行车帮我驮了这袋土豆,省得我自己背回来。”大师表扬了第一个弟子,“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等你老了,你不会跟我一样弯腰驼背。”
第二位弟子的回答是:“我喜欢骑着车看路边的树木和田野从眼前掠过。”大师赞道:“你开了眼界,看见了宇宙万物。”
第三位弟子说:“我骑车时,喜欢背经文。”大师又称赞了第三位弟子,“你的思绪将跟这新车轮一样飞扬。”
第四位弟子说:“骑着车,我感觉自己与世间的一切生灵和谐共存。”大师听了非常高兴,对这位弟子说:“你骑车走在一条与世无争的黄金大道上。”
第五位弟子答道:“我骑车就是骑车。”
大师顿时拜倒在第五位弟子的脚下,口中说道:“你是我的老师,我是你的徒弟。”
“做你正在做的事”,是一句倍受推崇的至理名言。完整的心灵不纠缠过去,不幻想未来,只生活在现在。佛陀说:“觉悟的秘密就是,不哀悼过去,不担心将来,以智慧和真诚之心好好活在现在。”在摩尔顿的作品中,经常能见到这种闪光的智慧。摩尔顿的一位朋友经常提起一段往事。
有一回,摩尔顿碰到一位刚刚在修道院完成了第一年学业的见习修道士,摩尔顿问他在一年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他满以为他会说一些灵性启迪和转变意念的话。可这位见习修道士却说,第一年的修道,他只学会了开门和关门。
“学习开门和关门”,行事不急不躁,沉着稳定,不跑来跑去,不大声摔门,不匆匆忙忙,这样的训练正是这位见习修道士灵性觉醒的开始。“学习开门和关门”,摩尔顿很喜欢这个回答,而且常常挂在嘴边,因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活在当下,一心只做平凡事。
有一个深受西方人喜爱的故事,说明了活在当下的意义。活在当下不是去干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
圣尼古拉,这位圣诞老人的原型,是灵性历史上第一个没有殉难而被尊为圣人的人。可以说尼古拉之前,每一位圣人都在磨难、困苦和死亡面前表现出了非凡的英雄气概。但圣尼古拉则不同,他不为名、不求利,乐于助人,默默行善。他身上的“奇迹”就是持之以恒,一心向善,活在当下。
第五章 心灵一旦完整,灵性就会觉醒(5) 完整的心灵与完美不同,完美的心灵是虚幻的,里面没有矛盾;完整的心灵是真实的,里面充满了矛盾,因为矛盾是人类的本性。灵?表明,只有接纳了人性的矛盾,让心灵变得完整,灵性才会觉醒。接纳了自己模棱两可的“黑暗面”,我们见到的则是人性的“光明面”;放弃了追求完美的自我,我们找到的是完整的自我;臣服于他人的意志,我们得到的是自己的自由;放弃自己的权利,我们会变得更加独立。千百年来,圣贤们一直深信,只有心甘情愿地放弃自我、放弃我执,才能实现完整的人生。
对于那些放弃自我的人来说,首先就是不自以为是。
有人请了位教士去断个案子。听了第一个人为自己做的辩护后,教士说:“你没错。”
听了第二个人为自己做的辩护,教士又?:“你没错。”
这时,教士的妻子转过身来,问道:“怎么两个人都没错?”
教士想了想说:“亲爱的,你也没错。”
近代有段逸事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是一个有关奥地利通俗传记作家戈莱斯和丈夫约瑟夫的故事。
戈莱斯说,那会儿她和约瑟夫正打算结婚,她滴酒不沾,不折不扣地坚持自己的信条。而约瑟夫却嗜酒如命,喜欢小酌一杯。有一天,戈莱斯将此事摆上了桌面,她说两人的婚姻会因这个差异面临诸多问题。“没有问题,”约瑟夫平静地说,“我不在家里喝酒就是了。”
结婚二十年后的某天早晨,戈莱斯一觉醒来,不?自言自语道:“戈莱斯,你真是个讨厌鬼!居然剥夺了这样一个好男人喝酒的权利达二十年之久。”于是她赶紧告诉了约瑟夫,自己想过来了。听到这个消息,约瑟夫报以轻轻的一笑,“好啊!今晚下班回来,我就买瓶好酒来庆祝一下。”
完整的心灵一方面要求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打破狭隘的自我禁锢。也就是说,人类的使命是超越自我,可又不能逃避自我。要想超越自我,你必须学会迁就或接受自己自私、急躁和桀骜不驯的本性。我们该如何与这种反常现象抗争?又如何与自身的矛盾和谐共处?十八世纪的精神导师高萨德说
“每发现一处新的缺点,你都应该高兴。要是你失去了耐心,你就应该想法耐心地容忍自己的急躁;要是你失去了平静,你就应该平?地忍受自己的缺失;要是你生气,你就不该因自己的生气而生气。”高萨德的观点类似于禅宗的大师,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跳出三界,超脱一切,甚至超脱自我。高萨德有关灵性的忠告就是:不要对自己小题大做,尤其是,不要对抗自己真实的自我。
人首先不能跟自己过不去。当你看到自己的不足,真实的自我便开始展露无遗。早在戒酒协会成立二百年前,高萨德就说出了被后人称之为“万念俱灰”的经验,看似矛盾,实有深意:
“看到眼前凄惨的一幕,现在你也许会感到恐惧,但将来却会让你感到喜悦和宁静。只有当我们跌到虚无的谷底,我们才会在?里确信——‘自己可以在公义和真理中,与上帝同行’……因此,上天的恩典一般都不会轻易显露,只有在悲伤的深渊底部,你才能清醒地认识。”
于不足中,我们发现的是优点;于悲伤中,我们寻得的是欢乐;于“虚无”中,我们求得的是上天的恩典。因此,我们无需逃避自己去寻求宁静和幸福,灵性就在那儿,我们首先得从内心去感悟。
有一位虔诚的人向犹太大师诉苦:“我不辞劳苦、一心服侍上帝,可这么多年来,一点进展都没有,我依然是个平庸无知的人。”
大师的回答是:“你知道自己平庸无知,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章 感受灵性(1) 麻木不仁是万恶之源。
——埃及无名僧
灵性要用心去感受,不要用脑去思考。
灵性觉醒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感受的结晶。
?现在,人人都是思考的高手,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对问题穷追不舍的思考过程中,却丧失了心灵感受的能力;我们虽然找到了貌似正确的答案,却对奥妙和难以控制的事物失去了耐心。于是,我们越思考,焦虑和痛苦就越多越深。它们犹如游离心头的鬼魅,招之即来,挥之不去。面对这样的困惑和伤感,我们将何去何从?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思考,用心感受。而最能帮助我们去感受的则是:听故事!故事超越了语言,直达人的心灵。故事让我们抛弃了教条的束缚,恢复了人们的感受力。下面这个愉快的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位主教乘的船要在一座荒岛逗?一天,于是他打算好好地利用这段时间。他沿着海滨慢慢地踱着,不期遇到了三个在补网的渔夫。三个人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告诉他,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皈依了基督教。“俺们基督徒!”三个人相互指着对方,骄傲地说。主教深受感动,问他们可知道祷文?他们说从没听过,主教听了大为震惊。
“那么,你们祈祷的时候说些什么?”
“俺们抬头向天,念叨:‘俺们三个人,你们三个人,可怜可怜俺们吧!’”
这种原始、直白的另类祷文叫主教惊讶不已,于是他花了一整天的工夫教他们祈祷。渔夫们学起来很吃力,但三个人也很卖力。?二天离岛之前,听着三个人一字不落地背诵整段经文,主教心满意足。
几个月后,主教碰巧又经过这座小岛。在甲板上做晚间祈祷时,他想起荒岛上的三个人,心里一阵欣慰,由于他的耐心教导,现在,这三人已学会了如何祈祷。他正想着,猛一抬头,只见东方有一点亮光,随着亮光离船越来越近,主教大吃一惊,他看到三个身影在水中向船奔来。船长下令停船,乘客们一下子全挤到船舷边,扒在栏杆上,探身观看这点亮光。
等三人走近了,主教认出,那正是他的三个渔夫朋友。“主教!”三个人喊道,“俺们听说你的船打岛边过,就赶紧跑来见。”
“你们有什么事?”主教肃然起敬。
“主教,真……真不好意思。俺们忘了那些祈祷词了。俺们说:‘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天国降临……’然后俺们就忘词了,俺们经常为此争论,祷告时俺们常常思考应该用那些词语,后来,奇怪的事发生了,我们越祷告越焦虑,越祷告越烦恼,与以前大不一样了……麻烦你再教教俺们吧。”
主教顿时羞愧难当,连忙说:“你们回去吧,我的朋友,以后祈祷,你们还说:‘俺们三个人,你们三个人,可怜可怜俺们吧!’”
第六章 感受灵性(2) 在这个故事里,渔夫们为了记住那些华而不实的祈祷词,用脑的思考取代了心的感受,于是他们再也无法虔诚地祈祷了,因为他们在思考中丧失了心的感?力,自己越祷告就会越痛苦。
灵性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思考影响大脑,感受触及灵魂。下面是一位心理医生的故事,他进一步说明了思考和感受的区别:
有一次,我去找一位资深的牧师忏悔。在忏悔的过程中,我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让自己备受困扰的行为,特别是这些年来逐渐显露的冷漠感和颐指气使的倾向。接着又谈到我最近从书中、特别是参加团体活动中认识到的自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