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没有任何事物真正是这样的。”(同上书,第342页。)所以,他提出,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同
上书,第342页)相传有一次皮浪乘船时遇上暴风雨,船上的人都吓得丧魂
落魄,唯有一头猪却旁若无事一般,安然吃食。皮浪指出:“哲人应该象这
头猪一样保持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如果说斯多亚派学者们提倡委顺
天命,清心寡欲来求得心灵的安宁,而皮浪则试图从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
… Page 40…
认识事物的可能性的否定中寻求这种安宁。两者思想各有不同,却又都流露
出一种消极、无可奈何的情绪。而皮浪更发出“生与死之间并无区别”的哀
叹。这是古希腊城邦制度无可挽回的衰亡在它的哲学上引起的悲沉回响。
… Page 41…
三、古印度哲学
1。古代印度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的哲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孕育和产生的璀灿的文
化,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印度哲学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并
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古
代印度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印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二个
阶段: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
(1)奥义书时期的哲学思想
约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铁器的使用,古印度的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也导致了社会
的进一步分化,雅利安各个部落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也已形成。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
古代印度开始出现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因为最早的奥义书约在这一时期产
生,所以我们称这一时期为“奥义书时期”。
不过,古代印度哲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
到公元前9世纪)。“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
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共有4部,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
《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的年代为最早(其编
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至9世纪)。吠陀中的颂歌、经文和神话,主要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宗教及思想情况,其中蕴含着不少对世界的本原和生成的推
测。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些颂歌宣称,世界是由水、火、风等所构
成的,有些认为是由思维 (巫师的直观能力)、无(非存在)、原人等产生
的;有的认为在众多的现象之上有一种永恒的、抽象的原理或存在,称为理
法、太一等。
在吠陀时期,印度虽然已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
平还不高,这些思想尚未完全摆脱巫术和神话的束缚,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
系统化的哲学理论。
在奥义书时期,印度才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印度哲学开始从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探讨世界的
根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死后的命运等哲学问题,逐渐发展成
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在《奥义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古代印度唯物主义
与唯心主义的最初的对立和斗争。
①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奥义书,梵文 Upanisad,音译“乌婆尼沙昙”,
原意为“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
在吠陀文献中,奥义书居吠陀、梵书、森林书之后,所以也被称为吠檀多,
意为“吠陀的终结”。
现存的奥义书共200多种,它们是在长期内出现的,最早的出现在公元
前9世纪左右,最迟所见是公元16世纪的作品。据学者们考证,奥义书中年
代较早、与吠陀传统有关的不过13种,它们包括:《广森林奥义书》、《歌
… Page 42…
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
《由谁奥义书》、《伊莎奥义书》、《石氏奥义书》、《秃顶奥义书》、《疑
问奥义书》、《白骡奥义书》、《慈氏奥义书》、《蛙氏奥义书》等。这13
种奥义书中,又以 《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
《■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6种为最古(约
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奥义书是一种哲学类书或对话录,从中可以了解婆罗门教的传统的哲学
观点。它记载了众多思想家的学说,内容繁杂,精芜并陈。在奥义书中提到
的思想家的名字达百余名,其中有以邬达罗迦为代表的唯物论者,有以耶若
婆佉为代表的唯心论者。这些奥义书哲学家,有的出身婆罗门、刹帝利种姓,
有的则属于下等种姓。
由于各种《奥义书》时代和作者不同,而且互不相属,它们不是一个统
一的整体,所以对所涉及的哲学问题并没有作系统的一致的论证。不过,我
们仍可以从一些重要篇章将其主要哲学观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梵我关系理论
“梵”,梵文Brahman,原意为“祈祷”、“圣智”、“礼节”,可引
申为“由礼节或祈祷而得的魔力”、“天地的运行和人类的生命所依赖的东
西”。“梵”在梵书和森林书中就已出现。至奥义书时期,“梵”已成为抽
象哲学概念。
梵是奥义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
或最高实在。奥义书哲学家对梵的论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按否定方式表达,
认为,梵不具有任何属性和形式,它既超越于人类的感觉经验,又不能用世
间一般的逻辑概念、语言来理解或描述;只有把人们在经验中关于它的思虑
和说明通通除去,通过不断否定梵有具体性质,才能领悟它的最高本质。例
如,在《广森林奥义书》(Ⅲ。8。8)中,梵被描述为“非粗,非细;非短,
非长;非赤,非润;无影,无暗;无风,无空;无粘着;无味,无臭,无眼,
无耳,无语,无意,无热力,无气息,无口,无量,无内,无外”。这就是
所谓“不不说”。梵,既不可感触,不可定义,也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对
于梵只能说: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只能权宜地以否定方式表述它的不
可表述的本体。第二种是按肯定方式描述,认为,梵是宇宙的始基,它创造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是宇宙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终归宿。在《广森
林奥义书》 (Ⅳ。1)中,梵被描述为有6个相征:智、受乐、有、无终、妙
乐和安固。在《他氏奥义书》(v。3)中,梵被描述为世界万物的始基,“世
界由识指引,支撑物是识,大梵是识”。
“我”,梵文Atman,音译“阿特曼”,原意为“气息”、“呼吸”、
“空气”,引申为“个体灵魂”和“宇宙灵魂”。奥义书中,“我”有两方
面含义:“小我”指个我、自我或个体灵魂,它是人体的各种器官的主宰体
或人生命活动的中心,即主观世界的本质;“大我”指梵,它是宇宙的始基。
例如,《他氏奥义书》(Ⅱ。1)和《广森林奥义书》(Ⅰ。4。1)中写到:“最
初只有阿特曼”,这里,“阿特曼”即万有本体梵。
梵的理论着重论述客观世界的本原;我的理论着重表述个体世界的基
础。关于梵我关系,奥义书中有多种见解,其中占主导的是“梵我同一”说。
这种观点认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与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
或灵魂的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梵是大我,是宇宙的灵魂,不生不灭;我(小
… Page 43…
我)是个体的灵魂;小我不是大我,但不离大我,是大我的不可分部分,二
者在本性上完全同一。我 (小我)有多种形态,但梵是其根本,是真正的实
在 (最高本体)。认识到这点,即可获得精神上的极乐和解脱,达到至上的
智慧;而认识不到这点,把梵与我看作是有差别的两种不同的东西,则是无
明(无知)。梵我同一说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第二,轮回解脱理论
与“梵我同一”说相辅而行的是“轮回解脱”学说。“轮回”,即死后
灵魂转世投生。关于死后转生问题,吠陀时期的《梵书》中间或涉及到,但
未形成系统的轮回说。在奥义书时期,哲学家们以业报说、个我说为基础,
建立了系统的轮回学说。
奥义书的业报轮回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灵魂不死。每一个人死后,灵魂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
第二,业力不灭。“业”,梵文Karna,音译“羯磨”,有“行为、造
作”之义,泛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灵魂转世后同什么躯体结合,取决于他
本人过去的行为 (业);行为有善有恶,人的意志决定他的善或恶的行为,
善或恶的行为决定他的善或恶的报应,报应是来世的果报,“行善者成善,
行恶者成恶”(《广森林奥义书》Ⅲ。2。13)。业会在世上留下无法消失的潜
在影响,即“业力”,它制约着承受轮回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