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其所以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以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
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庄子就这样从“道”
的高度来观察万物,结果一切成了绝然相对的,暂时的,“莫若以明”。由
于庄子取消了对象的规定性,因而无法认识对象,于是也不去认识。推而广
之,世上也本无是非,是非由成见造成。所谓“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 (《庄子·齐物论》)这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显然是
不对的。从消极处世的态度出发,庄周还把人生看成梦幻:“昔者庄周梦蝶,
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
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同上)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
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
入主观主义。”因为从相对主义出发,固然承认了我们知识的相对性,这是
对的;但是它否定了知识的规定性,即相 对稳定性,因而形成了诡辩。因
此,“从赤裸裸的相对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证明任何诡辩都是正确的。”
(《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6页。)
c。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避世不仅是消极地对抗现实世界,而且会自我解脱,达到了无条
件的精神自由境界。他在 《逍遥游》中生动地描述了大鹏飞翔万里的自由境
界,但是仍认为它“有待”,所以算不上绝对的“自由”。那么,真正的无
条件的精神自由是什么境界呢?他回答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就可以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
认为理想人格的不同称谓。像这样的圣人,他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
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积极建树(无功),因而也不会顾及别人的毁誉(无名),
因而精神上是绝对自由的。
庄子又分析了人们通常所感到的现实生活的不自由,不外生死寿夭、富
贵贫贱、得失毁誉这些客观原因。这些原因不外是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庄
子对前者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以精神性的道代替物质性的道,陷入唯心主
义;对后者不去抗议,不去诅咒,而是一再宣扬无条件的精神解脱。在庄子
看来,人间的一切苦恼,都是自寻出来的。只要能够解脱,就会自由自在了。
他在 《大宗师》中描绘出一个近似神仙的“真人”形象:“其寝不梦,其觉
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真人还“不知
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后来成了道教修炼的境界。
庄子思想中也有一些可珍贵的成分。他和老子一样,主张天道无为,否
定神的主宰。所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
下一气耳。”这种死生气化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他还认为一
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
… Page 80…
移。”并且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安危相易,
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臭腐变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在思辩方面,他也有深入细致的观察与分析。《秋水》篇记载:庄子和惠施
在濠梁上观鱼。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
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以其人
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终于驳倒了惠子“不知外物”的观点。因为在庄子看
来,惠子既然能推断自身以外的庄子的心理活动,那么我庄周自然也可以了
解鱼的心理活动。可见庄子思辩的缜密与敏捷。
总之,以老子为始祖,宋、尹和庄子为不同流派的道家哲学,是中国春
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流派,菁芜杂糅,影响深远,值得认真研究。
… Page 81…
3。法家、兵家与其他哲学流派
战国后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中国社会由分裂向统一的发展,法家
哲学应运而生并且吸取众长形成主导社会发展的潮流。由荀子的法制萌芽到
韩非子为集大成者。兵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虽没有与其它学派争鸣,却是百家
中的一朵奇葩,包含有丰富的唯心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观点。百家中的其他
学派,如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也应提及,所以均在此一并论述。
(1)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荀子 (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博学善辩,曾
游学于齐国稷下,后到楚国,为兰陵令。晚年著书终老。《荀子》为研究其
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荀子虽为儒学大师,但实质上开启了法家哲学。法家哲学的集大成者韩
非即为其门生。荀子以儒学为本,批判地继承了诸子百家学说,表现出明显
的唯物主义观点。他是中国先秦时期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荀子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吸收了老子和宋、尹
学派自然天道观的唯物主义思想,而剔除了其中的消极主义因素。同时也吸
收了孔子、墨子思想中重视人事经验的成分,而批判了他们关于“天命”、
“天志”的唯心主义思想。荀子直接把“天”解释为自然界。他在《礼论》
中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并且认为“天有常道”,“地
有常数” (《天论》),认为“天”就是列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
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不见自然界工作,它却有效果,这种生成变化的生
机就是“神”。这里的“神”是自然界的一种功能,所以荀子叫它“天职”
或“天功”。
荀子对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也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说:“天职既立,
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荀子·天
论》)明显指出精神依附于形体。荀子还把人的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
叫“天官”,把思维器官(心)叫做“天君”。他认为人的生理器官是自然
的,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荀子把人类利用自然养活自己叫“天养”,他说:“财非其类以养其类,
夫是之为天养” (《天论》)。他把自然界中对人类生存适应或不适应的条
件叫“天政”,从而看到自然对人的制约。但荀子不是叫人们听天由命地顺
从自然,而是要“制天命而用之”,从而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他在 《天论》中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欲之,孰与制
天命而用之!”荀子的这种驾驭自然,制服“天命”,使它为人类服务的思
想,充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改变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②唯物主义认识论。荀子在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主
义的认识论。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
蔽》)这是说,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
的第一步是用感官接触客观事物,由耳、目、鼻、口、形这些各有接而不相
能的“天官”去接触外界的事物,取得初步的认识。第二步,用“心”去进
行思维,这就是“微知”,即对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墨
子的认识论只重视直觉经验,所以相信错觉中的鬼神,如夜间把石头当作伏
虎,把木桩看成人形。荀子则认为感性认识还需要用思维去纠正。他说:“凡
… Page 82…
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
也。” (《解蔽》)他认为看到鬼神是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错觉。
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指出片面性的弊端,主张客观地、冷静地认识
事物。他认为把认识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会产生片面性,欲与恶,始与终,
远与近,博与浅,古与今,走到极端都可以成蔽。这就是“蔽于一曲(局部、
片面)而暗于大理。”要克服这种片面性,就要客观地认识事物。用“心”
依“道”去“虚壹而静”地冷静、全面的认识。所谓“虚”就是“不以所己
臧害所将受谓之虚”;所谓“壹”,就是“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
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所谓“静”就是“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总之,是要排除杂念,精力专 一
地客观地去认识事物。这是对老子静观、玄览认识论的发展,同时对宋、尹
以“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管子·内业》)
为内容的“虚壹而静”的认识论的丰富与完善。
③正名论的逻辑思想。孔子最先提出“正名”的原则,但孔子的正名只
有些逻辑思想的萌芽,它本身还是一种政治观念。荀子则在孔子正名学说的
基础上更向逻辑学的领域推进了一步。对 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都
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形状与实体的区别。人在交流思想,区别
事物时,必须有适当的名词概念作为工具,否则就会造成语言和思想上的混
乱。荀子对概念的分类观念是清楚的。他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