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另个世界的时候,杜嘉逸就是文学院出身,对于语文学习有着自己的理解。
“应该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吧?”杜嘉逸猜测到。
说实话,语文教育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最普通的老师会给学生将课文、默写词语古诗,套套阅读的模板。至于学生能够学得进多少,也得看自己的造化了。
厉害一点的语文老师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孔子在几千年前的时候就提过因材施教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针对有兴趣的学生,要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语感来学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人写作文,开头中间结尾,用的什么凤头猪肚豹尾,说是最能够得高分。实际上,以这种形式写出来的作文,也最多是比一般作文高一些罢了。
真正的好作文其实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纯技巧性的东西反倒是不多。返璞归真的东西,才算是最好的。
“你怎么对这些那么了解啊?”杜春燕奇怪地问道。
毕竟杜嘉逸中学的时候就是个学渣,根本就没有好好学,成绩烂的一塌糊涂。能够上华东大学,一来是高三那年奋发图强,二来是杜思远的影响力,找了关系托了人。杜春燕平时和杜家的人接触不多,可是杜嘉逸当初的烂成绩还是知道的。
杜嘉逸不好意思地说道:“再怎么着也是那么多年经验,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关键是培养出豆豆对语文的兴趣,有了语感之后成绩应该就不会有问题了。”
说实话,除了数学真的是需要智商,英语和语文更多的还是依靠兴趣。毕竟语言学科,难度都不会很大。
“豆豆都初三了,马上就要中考了,要是考不好的话,我都打算送她出国了,毕竟在国外总是不需要学语文的。”杜春燕无奈地说道。
出国倒也是个不错的出路,杜春燕夫妇都是医生,还算是中产阶级以上。不过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在国外,做家长的还是很担心的。再说,国外也不是世外桃源,光鲜的背后藏了太多的污垢,豆豆要是高中就在国外念,结果还是两说的。
杜嘉逸到不怎么支持小姑的看法,国内教育体制一直被人诟病,可是国内的基础教育是全世界最为扎实的。出国深造没问题,最好还是大学或者读研的时候出去,那个时候已经有能力独立,也能够照顾自己。
杜家的子女都不在父母身边,也就杜春燕回来的次数多一些,平时也碰不到面。杜春燕和哥哥姐姐的关系一般,了解只局限在表面。
只知道杜嘉逸开了家公司,厉害的不得了,这么一聊,发现杜嘉逸的谈吐见识,完全不像是以前那样。
果然还是社会锻炼人啊。杜春燕感慨道。
被杜嘉逸一说,杜春燕还真是舍不得女儿小小年纪就出国念书。
坐在电脑面前和男同学聊着天的贾豆豆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就差点中考之后就出国,和心爱的男同学劳燕分飞。
第三百六十九章 舌尖()
逸嘉集团事情繁多复杂,在家里面呆了三天,初四的时候,杜嘉逸就乖乖地去公司了。
艾瑾萌没有回家,一直都在公司里值守。当初她高中毕业是考上大学的,可惜家里面不同意,非要给弟弟留着钱念书,艾瑾萌才不得不出来打工。
从此以后,艾瑾萌就再也没有打过电话,家里面也以为自己的女儿不存在了。
杜嘉逸给艾瑾萌带了新年礼物,算是过年没有陪她的补偿。
“这些都是最近积累下来的文件,需要你过目签字的都做好了记号。”艾瑾萌捧过来一堆文件。
杜嘉逸有三个秘书,朱烨专门负责逸嘉娱乐那边,许晴则是回家过年休假了,杜嘉逸几乎所有的文件处理和上下沟通的事情都压在了艾瑾萌的身上。
“要不给你放个假?”杜嘉逸一边批阅文件,一边和艾瑾萌说道。
“大家都不在,我要是再放假了,你一个人行吗?”
倒不是艾瑾萌小瞧杜嘉逸,而是她太了解杜嘉逸了,性格慵懒,真要是事事亲力亲为,他会在最短的时间疯掉的。
“那就等许晴回来了之后,你给自己放个假,放松放松。”杜嘉逸有些心疼地说道。
“有了女朋友就是不一样,开始嫌弃我了。”艾瑾萌有些泛酸地说道。
“听说那天晚上的玫瑰花和烟火都不错啊~”
杜嘉逸只嘿嘿一笑而过。
艾瑾萌不顾自己的劳累,站在杜嘉逸身后给他捏捏肩。
“苏总回去过年之前把《舌尖上的中国》的成片拷贝了一份送了过来,央视年初一的时候也打过电话,把播放的时间放在年初五,让我们稍微晚些上传到视频网站上。”
杜嘉逸在京城和陈昕谈广告植入的时候,顺便把《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放的事情给确定了下来。《舌尖》虽然是一部纪录片,可是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却是非常深刻的。
特别是在大过年的特殊时期,这种宣传美好、宣传正能量的节目,是非常受到央视欢迎的。央视存在的最大的意义,就是宣传正能量,《舌尖》的理念非常符合他们的标准。
“你联系一下薛如谦吧,视频网站那边稍微晚点上线视频。顺便让逸嘉微博这两天预热一下《舌尖》,别到时候收视率太难看。”
现在早就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就算是在央视,也可能会出现好作品被埋没的情况。多个摄像小组,数个月的拍摄和制作,《舌尖》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杜嘉逸可不想因为宣传因素,让《舌尖》蒙尘。
年初五的晚上,新闻联播之后,央视1套开始播放舌尖的片头。
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共分成七集,片头节选了每集中非常具有特色的片段剪辑而成。换而言之,几乎是整个纪录片的精华,涵盖了天南海北的美食,让坐在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口中生津。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一个非常磁性的声音传了出来,配合着大气磅礴的祖国河山,让人心中的骄傲喷薄出来。
配音解说可是纪录片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逸嘉娱乐特地找到了京城广播学院的教授,音浑厚深沉,音色稳健,具有智者的韵味,声音丝丝入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经过央视的宣传和逸嘉微博大范围推广,很多观众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面,不管初衷是什么,在一小段片头放过,牢牢地抓住了绝大部分人的眼球。
舌尖第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选取了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赋予食材。
由于选材的广泛性,不管是那个地域的观众,都能够产生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于其他地域的故事,也有足够的新鲜感。
当然了,舌尖上的中国,最为核心的就是地域美食。
香格里拉的松茸,被当地百姓做成了酥油煎松茸。黑陶土锅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温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香气扑鼻而来,就算是隔着电视机屏幕,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最为简单烹饪方法塑造的美食神话。
南方的笋,春笋有春笋的做法,冬笋有冬笋的制法,黄豆酸笋小黄鱼,腌笃鲜,满满的是鲜美。
莴笋炒火腿,选肥瘦均匀的火腿和新鲜的莴笋同炒。火腿是三年前用老盐井中的盐腌制,火腿上的脂肪已经氧化成了特殊的美味。
长江流域的藕不好挖,可是做法多样。北湖产藕,北湖人更会吃藕。制作藕夹,藕去皮,切成薄的连刀片,用筷子夹肉馅儿塞入藕内,使肉馅儿能够均匀分布,藕夹入面浆,挂上面糊,油温炸至金黄。
京城的餐厅,开始制作每天最叫座儿的招牌菜…………鱼头泡饼。大鱼头,来自几百公里之外的松花江。取一大锅,不用油煎,用事先做好的高汤煮炖,鱼头在锅里大概炖25分钟,烙饼要刚刚烙好的为最佳,最后大火收汁儿。
浓稠的汤汁,都能够把嘴唇给粘起来,烙饼吸饱了汤汁,香得人魂儿都能够丢了。
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摆出了最为丰盛地菜肴,可是在舌尖面前,这些菜都不够看的了。大鱼大肉的没有舌尖淳朴,丰盛得比不上舌尖有特色,反正舌尖把观众的馋虫都给勾了出来,大滩大滩的口水滴落在地板上。
老年人看的是回忆,中年人看的是经历,青年人看的是美食,少年看的是新鲜。纪录片在国内从来都不是大众题材,可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打动了亿万观众,同时收获了这些观众的芳心。
第三百七十章 吃货攻略()
ps:我是真的回去看了舌尖的前两季,真的是看饿了。第一季的,才是经典啊!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还没有播完,网上尽是相关的讨论。特别是舌尖的官方微博提前放出来的美食图片,让无数网友流着口水转发评论点赞。
一个小时内,微博的转发量高达三百多万,累计的阅读数目过亿,这是微博出现以来,阅读量最高的一条微博了。
只要不是眼瞎,都很清楚舌尖火了,可是火爆的程度究竟如何,也没有一个大概的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第三方公布了大年初五晚上的收视率。央视毫无意外地成为了第一。特别是新闻联播过后,《舌尖》播放时候的收视率,都快赶得上春晚了。
随着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崛起,央视面临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除了传统的新闻联播,春晚这些充满着明确意味的节目,其实在电视剧、综艺节目,甚至是访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