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奇的八卦象数疗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趾爪甲后(大敦穴),交于足厥阴肝经, 

                            
                        主要证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偏头痛,外眼角痛,颈及锁骨上窝肿痛,腋下淋巴结肿大,股、膝、小腿外侧疼痛及第四足趾运动障碍。
                        主治: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的病证,肝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12.足厥阴肝经(图12)
                        循行路线:起于足拇趾背面趾甲后(大敦穴),沿足背第1~2跖骨间,经内踝前一寸外,沿小腿内前侧上行,在小腿中部(内踝上八寸)交叉到足太阴脾经后方,再沿股内侧上行,回绕外生殖器,经小腹及腹侧,再走到胃旁(期门穴),属肝络胆,从肝往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再沿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再向上经过前额到达头顶。
                        有二分支:一分支从“目系”分出,循面颊的里面下行,环绕嘴唇;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主要证候:肋胀痛,恶心,呕吐,腹泻,疝气,遗尿或小便不通,腰痛,妇女小腹胀痛等
                        主治:肝、胆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综上所述,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和衔接顺序如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三)十二经脉在人体各部分布的规律
                         
                        1.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均到达头面部.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其中手、足阳明经分布在面部及前头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侧头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颊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前额、头顶及枕项部。此外,手少阴心经连于“目系”。足厥阴肝经上至头顶。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及足阳明经均分布在前面(胸腹部)。足少阳足厥阴经分布于侧面(胁肋部),足太阳经分布于背面(腰背部),手三阳经分布于肩背部。
                        3.四肢:在上肢,手三阴经分布于屈侧,太阴经在前,少阴经在后,厥阴经在中。手三阳经分布于伸侧,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中。
                        在下肢,足三阴经分布于内侧,三阴经的前后分布与上肢基本相同,只是在小腿下段厥阴经与太阴经位置互换。足阳明经分布于前侧,足少阳经分布于外侧,足太阳经分布于后侧。
                        概括起来,大致是手三阴经联系上肢和胸部,手三阳经联系上肢和头部,足三阴经联系下肢和腹部,足三阳经联系足部和头部、腰背、或胁肋部。这些关系常可以为针刺治疗,或针刺麻醉选穴时提供线索,如胸部疾病或胸部手术,就可考虑选用手三阴经的穴位。至于耳部,则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络于耳”、因此,耳针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全身疾病和针刺麻醉。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规律
                        十二经脉分属脏腑,阴经属脏(络腑)为里,阳经属腑(络脏)为表。十二经脉中的每一条“阴经”都和它分布位置相对的一条“阳经”构成表里关系.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和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和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和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和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和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和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它们通过络脉和经别相互衔接沟通,因此表里两经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根据这个规律,在针灸治疗时,可选取某一经脉的穴位来治疗和它相表里的脏腑或经脉的疾病。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可以治疗大肠或手阳明大肠经的疾病。
                            
                        (五)十二经脉的同气相通规律
                        十二经脉中,每一条手经都和它同名的足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称为“同气相通”。如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都存在着“同气相通”的联系。根据这个规律,在针灸治疗时,某一脏腑或经脉的疾病。可以选用与其同名的另一经脉上的穴位来治疗,如大肠或手阳明大肠经的疾病可以选取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来进行治疗。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组成和作用
                          
                        奇经八脉是由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组成,因它们不与脏腑直接相连属,故称“奇经”。其作用有三:(1)调节统率十二经脉的气血,如任脉总督一身的阴经,督脉总督一身的阳经。十二经脉中气血旺盛,可以注蓄于奇经;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也可由奇经补充供应。所以有人把十二经脉比作江河,把奇经比作湖泊。(2)奇经八脉交叉贯串于十二经脉之间,进一步密切了经络之间的联系。(3)在生理病理方面,奇经与某些奇恒之府的关系较为密切,如子宫、脑髓等内脏主要由奇经直接联系。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基本功能及主要证候
                            
                        1.   督脉(图13)
                        循行路线: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后沿骶、腰背、项的正中线上行,至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由项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正中线、到上唇内唇系带处,并有支脉络肾,贯心。
                        基本功能:(1)为“阳脉之海”。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2)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主要证候:角弓反张,脊背强痛,背脊高突,龟背,精神失常,妇女不孕。小儿惊厥等。
                        主治:中枢神经系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发热病,头、项、腰背及运动系统疾病。
                        2.   任脉(图14)   
                        循行路线: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向前进入阴毛部,沿着腹、胸、颈部的正中线上行,到颏下分为二支,经面部到眼眶下部。
                        基本功能:为“阴脉之海”。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使左右两侧的经脉通过任脉而互相联系,因此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任脉能调节月经,孕育胎儿,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主要证候:月经不调、经闭、白带、流产、不孕、以及气、遗尿、少腹肿块等。
                        主治: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胃肠疾病,以及本经所过位的病证。
                         
                        3.冲脉(图15)
                        循行路线: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在腹股沟(气冲穴)处与足少阴肾经相合上行,抵胸后散布于胸中,再向到喉,环绕嘴唇,在少腹有一分支,上行于脊柱内。
                        基本功能:为“阴脉之海”。冲脉能调节十二经的气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月经,因此,有“冲为血海之说。
                        主要证候:妇女生殖系统的疾患(崩漏、流产、经闭、月经不调、乳少、小腹痛),吐血及气逆上冲等。
                        任脉、督脉和冲脉,均起于胞中,故有冲脉、任脉、督脉“一源而三歧”的说法,这三条经脉主要调节人体的生殖功能,因此,“调理冲任”是治疗月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温养任督”是治疗生殖功能减退的主要方法之一。
                         
                        4.带脉(图16)
                        循行路线:起于胁肋部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穴,沿髂骨上缘到少腹部,绕身一周。
                        基本功能:约束任、督、冲三条经脉。
                        主要证候:白带、子宫下垂、腹部胀满、腰软无力等。
                         
                        5.阴跷脉(图17)、阳跷脉(图18)
                        循行路线:阴跷脉起于足舟骨后方(照海穴),上行到内踝上部,沿大腿内侧后缘,至前阴部,上沿腹胸部进入锁骨上窝,上行喉结旁人迎穴之前,到达眼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申脉穴),沿外踝上行,经腓骨后缘,沿大腿外侧,胁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