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故事里,那个准备逃跑的人面临多种选择:a——不逃跑,被熊吃掉;b——逃跑,被熊吃掉;c——逃跑,得以生还。其实,他的朋友也有上述同样的几个选择。对于选择逃跑的人来说,只要他选择了逃跑,就会有生还的机会,而他的朋友选择不逃跑,生还的机会自然属于他;朋友选择逃跑,就需要一个附加的条件——他跑得比自己的朋友快,这样才会生还。所以,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他只有用“相对速度”才能够求得生存。
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谈论道义上的问题。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知道谁是你真正的竞争对手非常关键。有时候你干得不一定比“敌人”好,但至少要比“同等级的人”强。因为现在是一个充满着淘汰机制的社会,与你“有竞争力的强者”往往是和你处于同一等级的人。
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这样的思想来“奖励”自己,甚至“安慰”自己:我已经努力改进了,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可以放松一下了。你要知道,虽然你与自己的过去比,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进步,坚定自己前行的信心,但是请别忘了,还要抬头看看四周:他们干得怎么样,是否跑得比自己快,有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再回到前面的那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系鞋带的那个人的绝对速度并不重要,相对速度却很关键,他只要跑得比朋友快,就不会葬身熊腹。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想确定自己的位置,必须采用参照物,因为人都是在比较中生存的。换句话说,就如同我们一群人后边追着一群狼,只要你跑不过别人,倒霉的就是你,尽管你已然跑出了自己最好的成绩,也只能在狼嘴中喃喃自语:我死而无憾了。生存、发展的机会可能只有有限的名额,往往会有一大群人去拼抢,你只是尽力是不够的。
想要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生存、前行,那么你就一定要比别人跑得快!
第31章 2让自己利益最优化——纳什均衡()
第五章2让自己利益最优化——纳什均衡
关于“纳什均衡”,表面上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稳定博弈,可实质上,它更深刻地告诉我们,有时占优策略关乎人的一生命运。
由于姜子牙是周武王的开国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朽之功,齐国原系周室分给他的封邑。周武王将他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国号齐,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山东沂水县北),北至无棣(山东无棣)。齐也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力。
春秋末年,霸主局面近于尾声,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七雄竞争的战国时代。本来春秋初年的大小诸侯国有一百数十个,后经不断兼并,小国渐被消灭。战国初期,大小国家只余下二十来个,其中又以韩、赵、魏、楚、燕、齐、秦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燕、楚、秦是春秋旧国,韩、赵、魏则由瓜分晋国而形成,而这时的齐国,姜氏之国亦大权旁落,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
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奔齐,被任命为工正,这是陈(田)氏立足于齐的开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田氏与公室关系非常密切。后来,由于齐国奴隶和平民反对奴隶主、反对公室的斗争广泛开展,旧制度的崩溃和公室的灭亡已成必然趋势。田氏适应形势的发展,走向背离公室的道路。代表新兴势力的田氏家族,采用施恩授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可是,齐国的旧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田氏为首的新兴势力不得不以暴力手段对旧势力展开了猛烈进攻,于是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公元前545年,田氏曾孙联合鲍氏以及大族栾氏、高氏合力在齐灭了当国的庆氏,后田氏、鲍氏又共灭栾、高二氏。田桓子继而讨好公族与国人,通过一系列的福禄措施,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等到齐景公时,公室日益腐化,剥削日益严重了。田桓子之子田僖子,采取了一些争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于是“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强了田氏的势力。他与齐旧贵族国惠子、高昭子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国、高二氏当权,田氏在表面上尽职于齐国公族,“伪事高、国者”,暗地里却组织力量,准备推翻国、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田氏发动政变掌握了齐国政权。
同时,田氏还采取了一些利民政策,使民心归附田氏,而重敛于民的“公室”却逐渐被抽空了。
田乞死后,其子田恒(田常)代立为齐相,是为田成子。田成子继续采用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大力争取民众。田氏暗地里实行笼络百姓的办法,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当时流传的民谣唱道:“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田氏的这种做法,如果只是赢得民心,但是没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的话,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补贴平民的办法,是在拼家底,用自己的老本来积攒政治资源,这种做法是一种带有很大投机性的赌博。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武装政变,在民众的支持下,以武力战胜齐简公亲信监止,监止、齐简公出逃,后被杀死。此后,田氏成了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故事中,田氏与齐国国君的博弈,就是“纳什均衡”的一种表现。田氏正是采用了牢牢把握住优势的策略,最终赢得了齐国天下。
当然,我们要保持占优策略均衡是不容易的,这需要耐心地分析,既要关注博弈的另一方,又要关注周围的大环境。如果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对弈,输赢自然无所谓,但有时一次选择则可能关乎你一生的命运。如果此时不保持占优均衡,那么将可能一败涂地,从此再没机会在人生乃至社会舞台上博弈了。
这种选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就像是一次必须要赢的赌博,因为赌博的本钱可能是你生命中的所有家底,输了可能会倾家荡产。
第32章 3有一种策略叫做“借”——智猪博弈()
第五章3有一种策略叫做“借”——智猪博弈
在一个股份公司中,股东都承担着监督经理的职能,但是大小股东从监督中获得的收益大小不一样。在监督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从监督中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小股东。因此,小股东往往不会像大股东那样去监督经理人员,而大股东也明确无误地知道不监督是小股东的优势策略,知道小股东要搭大股东的便车,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大股东选择监督经理的责任、独自承担监督成本,是在小股东占优选择的前提下必须选择的最优策略。
上面讲的,就是一种智猪博弈。它是一个不同期望值之间的博弈,如果各方的期望值都相同,那么就会陷入谁都无法实现期望的僵局;如果有一方的期望值低于另一方的期望值,且这种期望值也容易实现,那么另一方就大可做那只坐享其成的“智猪”。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小的一方就相当于“小猪”,大的一方就相当于“大猪”。
事实上,在这个博弈过程中,那些客观事实都为那些“小猪”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成长方式,也可以说是“借”。
清政府的官场中历来是要靠后台的。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他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黄兰阶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来找其为自己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不料,左宗棠没给写就把自己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便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的字十分逼真,于是想出一妙计。他让店主在扇子描摹左宗棠的手笔提字,并落了款,得意地回了福州。
参见总督的时候,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你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得意地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说完还故意将扇面上的题字呈给总督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看那题字,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总督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让黄兰阶做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一次总督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您的门生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当真是少年才俊,前途不可限量啊!”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左宗棠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早已成了黄某人的靠山,助他攀上高枝,直上青云。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超大猪”为背景的,这一招实在是高。当然,欺世盗名,瞒天过海,并非我们鼓励的,但黄兰阶这只“小猪”借助外界力量为己所用的博弈策略却值得我们学习。
从积极的角度看,借“大猪”之力快速成长并不卑鄙;相反,还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博弈智慧。“大猪”的引荐和提拔往往就是强有力的敲门砖,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才华,做到“怀才有遇”,从而为自己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