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唔”
阮清瑶是全明白了,当即大手一挥,笑着说:“很好,贵酱园的酱油,我这就全包了!”
周围的人一下子都笑了起来。阿俏则大方地托起瓷盘,请左右几个展位的人全将这鱼脍品尝过。
赵立人自己也算是个经年的老饕,尝之赞不绝口,连连叹息,说:“要不是因为我本来就是个股东,我恐怕就要立即将你们酱园的酱油全订了去。”
“是,赵东家,等回了省城我们就送一坛最好的酱油去您的‘小蓬莱’。”阿俏抿着嘴乐。
“只怕回头我的‘小蓬莱’的招牌上还得写上,佐料由‘五福酱园’特供,这样没准儿名气还更响些。”赵立人一本正经的样子,将大家都逗乐了。
正在这时,阿俏她们忽听有人叽里咕噜地说着洋文,朝这边过来。
说实话,说是“万国博览会”,可是这都开展第二天了,阿俏她们才头一次见到有金发碧眼的洋人来这展会现场。
“听说昨天他们洋人都聚在那边的轻工业区。听说他们对咱们的丝绸、瓷器特别感兴趣,可能咱们这样的吃食,洋人也不大习惯!”
阿俏上辈子见过洋人,甚至她的“阮家菜”还真个儿接待过洋人食客。所以阿俏对那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并不觉得特别惊异。只不过上辈子她接触过的是“中国通”,这会儿见到了真正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的洋人,倒有些紧张,真不知见了该如何沟通。
好在那洋人是带了通译的。
少顷,这洋人由通译陪伴着缓缓过来,摆着一副随处看看的样子,经过阿俏她们的展位,大约是被那一大盘的鱼脍吸引,于是就叽里咕噜地问那通译。阿俏猜大约是问她们的展位是推介什么的。
只听那通译不断地回答:“缫丝,缫丝”
这下阿俏摸不着头脑了。
缫丝厂?惠山这一代,缫丝厂是挺多的,原来总是跟她对着干的李善人,家里就开有缫丝厂。
可是缫丝厂产出的丝绸面料,不在这个区,在隔壁一个展区啊。
通译还在解释,洋人大约对这些不大感兴趣,踱着步就走了。阿俏她们不免都有点儿失望。
突然,阮清瑶悟过来什么,大声说:“我明白了。”
阿俏问她,她只说那通译说的不是“缫丝”,而是在解释,她们所做的是一种酱汁。
阿俏目瞪口呆,小声说:“原来‘缫丝’,就是‘酱汁’的意思啊!”
她一竖大拇指,赞道:“二姐,你原来是会洋文的,这个真真了不得。”
她这么一说,旁人就都对阮清瑶上心了,“哎呀呀,真看不出来,这么漂亮的一位大小姐,人长得端庄,竟还会说洋文。真是教我们见识到了!”
阮清瑶登时一阵得意。
她确实在学校里修过英文,只不过从来没真刀真枪地上手用过,离开学校之后便渐渐都忘了。没想到在这儿竟然听懂了一句通译和洋人的对话,令她一时兴奋不已。
正在这时,远远地,又见到有个洋人,高高大大的个子,顶着一头金色发红的短发,鹤立鸡群似地走过来。
阿俏赶紧捅捅阮清瑶,说:“二姐,又有洋人过来了,看上去没带通译。姐,你去招呼招呼他呗!”
阮清瑶一个激灵,心想,她不过就是蒙对了一个词儿而已,哪里就真的能和洋人交流了?
可是阿俏却比她快一步,还真的探出身子去,向那边的洋人招了招手。
那洋人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周身收拾得干干净净,看上去斯文体面。听见阮清瑶招呼,这人又惊又喜,当即停下脚步,留意起阿俏她们这个展位上的物事。
阮清瑶听见来人在用英文问:“这是什么?”她一时便愣了,这么复杂,要她怎么回答?
阿俏在一旁偷偷一捅阮清瑶,小声说:“缫丝啊”
岂料这话教洋人听了去,竟然便听懂了,点点头,弯下腰,凝视那种深赤色、反射着神秘光泽的东方酱汁。
“姐,你跟他说,这些是可以试吃的!这是鱼脍,是新鲜的鱼肉,虽然是生的,但是绝对可以吃,蘸一点这个酱油,味道就会很好”
洋人看得有趣,见阿俏与阮清瑶眼里都是怂恿,当下也有样学样,取了一片鱼脍,蘸了酱油送入口中嚼了,一面嚼一面点头,最后也伸伸拇指,随即向阮清瑶她们道一声谢,转身离开。
周围展位上的人就都全聚上来,要听阮清瑶解说,那个洋人最后叽里咕噜都说了些什么。
阮清瑶只得自己胡编一通,说什么“鱼肉很新鲜”,“中国的这种酱汁很神奇”,总之都是好话,自吹自擂一通,反正她吹嘘的也是自家的产品。
众人听了也觉得美滋滋的,觉得这洋人来到他们的地界儿上,到底还是对他们辛勤酿造的物产表示了欣赏与尊敬。大家纷纷散去,打定主意,以后要再遇到没带通译的洋人,就到这里来找阮小姐,找年纪略大的那个。
阮清瑶得意洋洋了一阵,见到阿俏正在她那只银杏木砧板上继续剖鱼,一面剖鱼一面偷偷地在笑。
阮清瑶一见,立时羞红上脸。她虽然知道阿俏从来没在学校里修过洋文,可是恐怕也早已看出自己先前是在胡说八道了,忍不住走上去,伸手在阿俏的胳膊上虚拧一把,“坏丫头,尽惦记着你姐出丑呢?”
“我哪有?”阿俏憋得不行,索性笑出了声,说:“二姐刚才的‘表现’,真是精彩绝伦,我佩服都来不及呢!”
阮清瑶越发认定了阿俏的“坏”心思,伸手作势去咯吱,阿俏生怕把鱼脍切坏了,赶紧丢下刀,同时躲过阮清瑶的“魔爪”。姐妹两人笑闹了一阵,阿俏才将头发仔细整理,小声说:“二姐,你的本事其实真挺大的,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能得到回报的。”
阮清瑶闻言一怔,也伸手去将脑后的大波浪捋了捋,默然不语。
她确实觉得,与阿俏和解之后,她的人生变得充实多了。阿俏说得对,努力了,就有回报,她如今的确不用恣意玩乐到深夜,才能在酒精的帮助下进入梦乡;她也不像刚从薛家回来的时候那样,为一两个小钱斤斤计较了她知道以后自己有时间,有能力,能把失去的钱一点一点地都挣回来。因为这些努力,她再也不觉得人生空虚,或是对未来惶恐了。
可是,生命中总好像还是缺了点儿什么。
正在这时,阮家姐妹两人同时听见一阵清脆的木屐响,随即在她们的展位跟前停了下来。
“请问,这个是酱油吗?”
蹩脚的汉语从一名涂脂抹粉的女子口中说出来。阿俏与阮清瑶一起打量她,只见她画着浓妆,看不出年纪,身上的衣服也十分艳丽,宽袍大袖,却靠着腰间半尺宽的腰带将腰身束得紧紧的。
“这位青山夫人从东洋来,我是她的通译。两位有什么要说的,可以对我说。”
其实不用通译说,阿俏与阮清瑶也猜得到眼前这位夫人是东洋人。
于是阿俏点点头,答了一句:“是,是酱油!”
她接着看向通译,朗声说:“这是我们事先准备下的新鲜鱼脍,是为了让各位尝试我们自酿的酱油。若是有兴趣,请尽管品尝。”
那通译当下便叽叽咕咕,向青山夫人翻译了。
哪知青山夫人头一点,伸手一指,指向阿俏那只大瓷碟中盛着的桑叶与鱼脍说:“这是,我们东洋,的吃法!”
第180章()
阿俏听见来自东洋的青山夫人提起,说这鱼脍的吃法是东洋才有的,登时不乐意了。
她登时冲那位通译说:“麻烦您替我翻译一下,这鱼脍的吃法,在中华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古来有之。据我所知,唐代就有很多诗文中记载了‘鱼脍’。只不过近年来我国烹制河鲜的手法层出不穷,再不只拘于‘鱼脍’一种吃法。贵国却认为这种吃法为贵国独有,那实在是坐井观天了。”
阿俏声音清脆,说得又快,那位通译登时听得一愣一愣的。
可是当阿俏听起“唐代”二字,青山夫人似乎能听懂,脸上当即堆起笑容,微笑而专注地听她说完,立即转向通译,等着他翻译。
通译无奈,只得将阿俏说的那一大通尽数翻译了,说给青山夫人听,至于阿俏说的那什么“坐井观天”之类,通译有没有成功地传递阿俏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这位青山夫人很认真地听完通译的话,非常严肃地冲通译叽里呱啦说了一通,接着冲阿俏低头,深深地鞠躬,竟尔拜了一拜。
旁人都吓了一跳,阿俏也是如此,不晓得发生了什么。
通译缓缓将青山夫人所说的翻译出来,只说是青山夫人对她的话表示道歉。原来这位青山夫人非常清楚,鱼脍这种食用生鱼的方式,的的确确是唐时从中华传去东洋的。她只是误以为如今中华本土已经没有人再如此食用而已。
此外,青山夫人还盛赞了阿俏,赞阿俏知古通今,竟然连唐时诗文里提到“鱼脍”都记得。末了向阿俏请求,问她是否有这个荣幸,能品尝一下中华之人所精心准备的鱼脍。
阿俏想了想,说:“青山夫人也不必客气。我们中华之人原本就是大方好客的,否则也不会在千年前就让制鱼脍的法子传到你们那里去了。请尽管用!”
她说着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青山夫人立即就看懂了,不等通译传达,立即向阿俏点了点头相谢,随即小心翼翼地挑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鱼脍,提在空中看了看,这才又将鱼脍浸入酱油,提起,送入口中。
“好,非常甜!”
青山夫人似乎将那片鱼脍含在口中,抿了又抿,似乎不舍得下咽似的,眼里发亮。
阿俏不免也觉得高兴。她家的酱油就是这个特点,品尝在口中会有一股子隐隐约约的甜味,酱油之“鲜”,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