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盍各言志:说说各人的志向。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盍各言尔志?‘”
[3]先君:班昭之父班彪。
[4]有作:班彪曾作北征赋。
[5]不敏:不够聪明。
[6]法:效仿。
[7]履道:履行道义。
[8]俟时:等待时机。
[9]修短之运,愚智同兮:寿命的长短,愚者智者都是相同的。
[10]靖恭委命:恭敬地对待你的职位。
[11]敬慎无怠:恭敬、谨慎,不要懈怠。
[12]嗛(qiān)约:谦恭谨慎。嗛,同“谦”。李善注:“周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嗛与谦音义同。”
[13]师:学习。公绰(chāo):指孟公绰,鲁大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评
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十四年)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著书立说多为男子的特权。然而,班昭作为一个女子,却巾帼不肯让须眉,她不仅助其兄班固完成了汉书,而且生活中常常有感则发,发则为文。东征赋叙述了她送儿子赴治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处处展示着她的才华和与众不同。
行旅总是与离别纠缠在一起,离别则不免让人黯然神伤。因此文章起首虽然交代此次旅程开始于一个精挑细选的吉日良辰:永初七年的春天,但是远离繁华都城、去故就新引起的悲伤仍然让班昭“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可见内心忧伤之深刻。但是,她接着说儿子没有生在巢居穴处、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因此必须陈力而仕,建立一番功业。为此即使要离开繁华都市的安逸生活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一位理性的母亲对孩子博大深沉的爱。可是母爱又有它细致入微的一面,所以班昭要不辞劳苦、毅然决然陪同儿子前去赴任。然而路途的艰辛,让她情不自禁地频频回首京城,暗自叹息。一位母亲内心的矛盾挣扎,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精微的动作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班昭毕竟不同于一般母亲,她很快从对儿子的担忧和对京城的思念中中摆脱出来,从沿途所见所闻不断想到儒家先贤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寻求前行的力量。过匡郭,她想到孔子厄匡;“睹蒲城之丘虚”,想到孔子弟子子路不惜生命维护礼的尊严;看到蘧伯玉的坟墓,她为其贤能却不遇明主的经历感叹。文末“乱曰”是全文的总结,解释了作文的缘由,也表达了作者一路苦思的结果。
此赋显然受到其父班彪北征赋的影响,完全采用骚体赋格式,与内容的抑郁、悲伤相得益彰。作者的文才于此可见一斑。而从内容多宣扬儒家思想上又可以看出她所受的教育和深厚的儒家文化修养。晋代袁宏亦有东征赋,从中可看出承继的痕迹。
(杨玲)
第90章 针缕赋[1]()
班昭
这是一篇咏物小赋,借对针缕的贴切细致的刻画,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没有生命没有意志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镕秋金之刚精,形微妙而直端[2]。性通达而渐进,博庶物而一贯[3]。惟针缕之列迹,信广博而无原[4]。退逶迤以补过,似素丝之羔羊[5]。何斗筲之足筭,咸勒石而升堂[6]。
(艺文类聚卷六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
[1]针缕:针线。
[2]秋金:古人以五行配四季,金属秋,故曰秋金。金,此泛指金属。刚精:指刚硬的性质。微妙:微小。直端:端直。
[3]通达:形容针可以穿透衣料。渐进:形容针缝治衣物是一针一针进行的。博:广通。庶物:众物。一贯:连贯在一起。
[4]惟:思。信:的确。原:端。
[5]逶迤:遵循法度的样子。素丝之羔羊:用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逶迤)委蛇,退食自公”之义,作者认为诗赞美卿大夫退出公门而行于正直之道。素丝:白丝。
[6]何斗筲之足算:言斗筲之人算得了什么。斗筲(shāo),斗是量器,筲是竹制容器,二者容量皆小,用以比喻见识狭小之人。语出论语子路。咸:皆。勒石:把功劳铭刻在石头上。升堂:登上朝堂。
评
针缕是日常生活中的习见之物。在一般人看来,它既没有值得描绘的外表,也没有值得称颂的美德,男子对此不屑一顾。但作者却以独特的视角赋予它新的内容,从而使它以理想君子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赋一开始便介绍了针的本性: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它体材短小,却形状端直,符合古代君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道德规范。接下来叙说针缕无所不能洞穿却又一针一线,无物不去缝纫却又一线贯连。针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赞美针缕虽有这种美德却能时时修补出现的过失,就像羔羊诗中的卿大夫退自公门,修其德行。末二句说斗筲的情况,虽没提针缕,却是借斗筲反衬针缕,孔子曾说当代从政者为“斗筲之人,何足算哉!”然而,古往今来,恰恰是不足算的斗筲之人勒功金石,升入庙堂,风光一时,而品格高尚的针缕却默默无闻,被人忽视。在这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作者作赋之时能联系自己的身世和感受,认为其实女性具有多方面的才智,但只能出入宫闱。而身居要位、颐指气使者多为斗筲之人。
(郭令原)
第91章 大雀赋()
班昭
大雀即今之鸵鸟,产于西北大漠,中原少见,因而被视为新奇之物,于是得以著赋赞之。这也说明了汉王朝国力的强盛及当时东西交通之便利。
大家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献大雀[1],诏令大家作赋。曰:
嘉大雀之所集[2],生昆仑之灵丘[3]。同小名而大异[4],乃凤皇之匹畴[5]。怀有德而归义[6],故翔万里而来游。集帝庭而止息[7],乐和气而优游[8]。上下协而相亲[9],听雅颂之雍雍[10]。自东西与南北[11],咸思服而来同[12]。
(艺文类聚卷九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
[1]大家(gu):即大姑,古代对女子的尊称,此处指班昭。后汉书列女传班昭:“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同产兄:同母所生的哥哥。西域都护定远侯:指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率众出使西域,其后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姑墨、焉耆等国,稳固了汉帝国西北边疆,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2]嘉:表彰。大雀:即今之鸵鸟。集:栖息。
[3]灵丘:仙山,这里指昆仑。汉王褒九怀蓄英:“玄鸟兮辞归,飞翔兮灵丘。”王逸楚辞章句注:“悲鸣神山,奋羽翼也。”
[4]同小名而大异:指大雀与麻雀名相似,实则相差很远。
[5]凤皇之匹畴:这句是说大雀也是高贵的,可与凤凰匹配。凤皇,即凤凰,神话传说中的吉祥之鸟。匹俦,即同类。畴,同“俦”,类别。
[6]怀有德而归义:带着美好的德行来归附仁义。
[7]集:止。
[8]乐和气而优游:喜欢这里(汉朝帝庭)的和谐氛围因而生活得非常自得。优游,悠闲自得貌。
[9]上下协而相亲:君臣和睦相亲。上下,指君臣。
[10]雅颂:指诗经中的雅诗和颂诗。雍雍:声韵和谐。礼记少仪:“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11]东西与南北:指汉王朝周边的各个民族与国家。
[12]咸思服而来同:都因为臣服而来朝拜。咸,都。服,臣服、归顺。同,古代天下四方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郑玄注:“殷犹众也。十二岁,王如不巡守,则六服尽朝。朝礼既毕,王亦为坛合诸侯以命政焉殷见,四方四时分来,终岁则徧。”
评
中国古代社会,每有奇异之物出现,统治者总要带领群臣百官深究一番,如果认为是灵异之物,则文人们常常要奉旨撰文,借此歌功颂德,赞美统治者之贤能,统治之清明,国力之强盛。在班昭写大雀赋之前,汉明帝永平十七年(57),五色雀群集,明帝即下诏群儒学士各献神雀赋。百官众僚,纷纷响应,班固、贾逵等五人为此受到明帝赞赏。所谓五色雀现在不可考为何种鸟类,或为孔雀。总之应该比较少见,因此突然显现,即被附会为灵瑞,是吉兆。大雀赋中的大雀指的是鸵鸟。鸵鸟生活在西北大漠,中原少见,因而建功于西域的班超以此为贡品呈奉朝廷。班昭则借此为汉王朝写下一篇赞歌。赋开篇即说大雀生活于有仙山、灵山之称的昆仑,这已足以证明大雀之不凡。接着又说,尽管它的名字与麻雀相似,但二者却是截然不同的。麻雀是那样的卑微、不值得一提,而大雀却可以与传说中的神鸟凤凰媲美。凤凰是灵异的、祥瑞的,因而大雀也是灵异的、祥瑞的。它怀德慕义,不远万里来到汉朝王庭,是因为喜欢这里的和谐安详,悠闲自得。这样,赋篇就由对大雀的称赞,自然而然过渡到对汉帝国的赞美和歌颂。尽管这只是一篇篇幅短小的咏物赋,但在对汉王朝的赞美方面丝毫不输某些散体大赋。
(杨玲)
第92章 西京赋(1)()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市北五十里)人。后汉书张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