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述:阐述。易道:易经的道理。
[18]放怪兽:因潜心于六艺,因此不再猎取野兽。
[19]明堂:天子朝见诸侯、辨明诸侯尊卑的地方。
[20]清庙:天子祭祀祖先的太庙。
[21]次:次第。
[22]靡不受获:无不获得天子的恩泽。
[23]乡:同“向”。
[24]流:水流。
[25]:同“歘”。兴道:提倡仁道。
[26]刑:刑罚。错:废置。
[27]隆:高。三王:据胡克家文选考异当作“三皇”。
[28]羡:超过。
[29]劳神苦形:使精神劳损身体受苦。
[30]罢:同“疲”,耗竭。用:功用。
[31]抏(wǎn):挫伤。精:精力。
[32]独乐:独自享乐。
[33]繇:同“由”。
[34]囿居九百:苑囿占了九百里。
[35]辟:除。
[36]细:国小位卑。
[37]万乘(shèng):一万辆兵车,代指天子。
[38]被:遭受。尤:过失,这里指因过失而招致的灾难。
[39]改容:变了脸色。
[40]超:“怊”的假借字,惆怅的意思。自失:若有所失。
[41]逡(qun)巡:后退。避席:离开坐席。
[42]固陋:顽固浅陋。
[43]受命:受教。
评
上林赋写亡是公在听了子虚、乌有先生夸耀齐、楚苑囿之大,物产之富,车骑之众,游乐之盛的对话以后,先是批评他们“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适足以贬君自损”,接着大肆铺陈大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天子射猎、燕乐的盛况,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皇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在统一帝国的政治、经济空前发展,中央集权王朝同封建藩国进行斗争的形势下,这种歌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作者借亡是公之口极力渲染帝王的物质享受和贵族宫廷生活的骄奢淫逸,却是有意识适合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最后以子虚、乌有先生的“愀然改容”作结,微致讽谏,表达了作者劝诫统治者抑淫侈、尚节俭、与民同利的愿望。实际上这种讽谏起不了什么作用,正如扬雄所说:“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者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上林赋和其他汉大赋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铺张,在铺张的过程中特别突出了“大”和“博”。所谓“大”,首先是上林苑地域之广大。“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又写八水出入其间,几乎包括了整个中原地区。其次是天子校猎、燕饮娱乐时场面气势的浩大。“鼓严簿,纵猎者;河江为阹,泰山为橹”,其场面气势,绝非齐、楚可比。校猎活动显示了中央帝国的赫赫武功,燕饮娱乐表现了大一统帝国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博”指上林苑尽天下所有,无所不备。其次是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加了文章词彩的富丽。
子虚赋上林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确立了一个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从反映现实和抒情的角度来看,它们比不上诗经楚辞。但它们表现了在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强大帝国的声威,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是有认识价值和特殊的审美价值的。
(贾海生)
第33章 哀二世赋[1]()
司马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曾从汉武帝至长杨(括地志云:“秦长杨宫在雍州盩厔县东南三里。上起以宫,内有长杨树,以为名),”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也。“秦宜春宫,据括地志”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三十里。宜春苑在宫之东,杜之南。“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享国三年,葬宜春。“盖葬于宜春苑中。史记正义:”今宜春宫见二世陵,故作赋以哀也。“
汉书东方朔传载,建元三年(138),汉武帝”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又司马相如传载,相如从武帝猎于长杨,还过宜春宫,进哀二世赋,则哀二世赋作于建元三年。
登陂阤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2]。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3]。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通谷乎谽谺[4]。汩淢噏习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5]。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6]。东驰土山兮,北揭石濑[7]。弭节容与兮,历吊二世[8]。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9]。呜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兮,坟墓芜秽而不修兮,魂无归而不食[10]。夐邈绝而不齐兮,弥久远而愈佅[11]。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12]。呜呼哀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60年校点本)
[1]二世:即胡亥,秦朝二世皇帝,后为宦官赵高逼迫自杀,葬于宜春苑中。
[2]陂(po)阤(tuo):倾斜貌。阪:坡。坌(bèn):并也。曾宫:高大的殿宇,指宜春宫。嵯峨:高貌。
[3]临:下视。曲江:即曲江池,在宜春苑中,因水势曲折而得名。隑(qi)州:长洲。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参差:不齐貌。
[4]岩岩:石块堆积貌。谾(long)谾(long):山谷中深而通畅貌。:”豁“字异文,开也。谽(hán)谺(xiā):山谷空洞貌。
[5]汩(yu)淢(yu):水流迅疾貌。噏(xi)习:盛大貌。注:流注。皋:沼泽。广衍:广阔无边。
[6]蓊(wèng)薆(ài):遮天蔽日貌。榛(zhēn)榛(zhēn):草木丛生貌。
[7]揭(qi):撩起衣摆渡水。石濑:从石上流过的水。
[8]弥节:止节,停下马鞭,指减慢车速。容与:从容而行貌。历:过。
[9]持身不谨:指二世滥杀无辜,建阿房宫等事。势:权力。信谗不寤:指信用赵高。寤:通”悟“。宗庙:指秦朝的祖庙。
[10]坟墓:指二世的坟墓。魂:指二世的魂魄。不食(si):没有人祭献。
[11]夐(xiong):通”迥“,远,深远。齐(zi):通”粢“,粟米,此指用谷物祭祀。佅(mài):通”昧“,昏暗不明。
[12]精:指二世的精魂。罔阆(liǎng):通”迷离“、”朦胧“,怅惘无所依之貌。拾:登。
评
全赋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描写宜春苑的自然景物。宜春苑是秦二世的埋葬地,作者写了这里山水全景和树木竹林的郁郁葱葱,用蓬勃的生气衬托二世坟墓的寂寞凄凉,此所谓”以乐景写哀情“也。后部分主要表达哀吊之情,文中两用”呜呼哀哉“,作者的悲伤之感也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二世亡国的哀吊。昔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但一个强大的王朝在二世手中顷刻瓦解,过去的辉煌烟消云散,这既是二世的悲哀,更是一个王朝的悲哀。第二层是对二世魂魄的哀悼。因为亡国破家,二世的坟墓杂草丛生,魂灵无人祭奠。如果说死是永恒的话,那么死亡的悲哀是无穷无尽的,只能随着时间延伸而加深,而不是随着时间而减轻。汉人桓谭谓此赋曰:”其言怆恻,读者叹息,及卒章切要,断而能悲也。“(文心雕龙哀吊)其说极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汉代是承秦代兴起的王朝,当时的许多清醒文人常常用秦王朝的悲剧给统治者敲响警钟。据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猎于长杨之时,多次和侍中、常侍等人微服出行,骚扰百姓。司马相如作哀二世赋,当是借经过二世墓的事由,对武帝的行为进行讽谏。所以在不长的吊辞部分中,作者反复强调造成二世不幸结局的原因:”持身不谨“、”信谗不寤“、”操行不得“等,既是批评二世,也是批评武帝。全赋的用意是委婉地告诉武帝:若像秦二世一样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最终的结果也会和二世一样。文章寓意深刻痛切,一针见血。
(郭令原)
第34章 大人赋()
司马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则可以看出其创作背景及实际效果。
世有大人兮[1],在于中州[2]。宅弥万里兮[3],曾不足以少留[4]。悲世俗之迫隘兮[5],朅轻举而远游[6]。
垂绛幡之素蜺兮[7],载云气而上浮[8]。建格泽之长竿兮[9],总光耀之采旄[10]。垂旬始以为幓兮[11],抴彗星而为髾[12]。掉指桥以偃蹇兮[13],又旖旎以招摇[14]。揽欃枪以为旌兮[15],靡屈虹而为绸[16]。红杳渺以眩湣兮[17],猋风涌而云浮[18]。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兮[19],骖赤螭青虯之蟉蜿蜒[20]。低卬夭据以骄骜兮[21],诎折隆穷蠼以连卷[22]。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23],放散畔岸骧以孱颜[24]。跮踱辖容以委丽兮[25],绸缪偃蹇怵以梁倚[26]。纠蓼叫奡蹋以艐路兮[27],蔑蒙踊跃腾而狂趡[28]。莅飒卉翕熛至电过兮[29],焕然雾除[30],霍然云消[31]。邪绝少阳而登太阴兮[32],与真人乎相求[33]。
[1]大人:志行高尚之人。
[2]中州:中国。
[3]宅:所居之处。弥:满。
[4]曾:竟。少留:稍稍停留。
[5]迫隘:危害。隘(è),通”阨“。
[6]朅(qiè):离去。轻举:轻身高举。
[7]垂:汉书作乘。乘:驾。幡(fān):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