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随着双方实力都积蓄的更为强大,死伤人数将会越巨大。
所以,还不如速战速决。
这也是游鸿吟想要快速立国的另外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方面便是游鸿吟想要以主君的身份接受汉国的投降。
汉国内乱到一定程度后,实力大为削弱,游鸿吟自然不可能一直放任这头濒临死境的老虎一直在身边卧着。必然是要接手过来的,而以一国之主的身份接受汉国投降,是为了天命这两个字。
汉国虽然是以匈奴为主,算不得纯粹的汉人国度,但是它是一个有国号,有君主,有朝政体系的正式国家,所以若是能接受一个真正的国度投降,便会有了‘天命所归’的说法,这个情况将会给其他各种伪政权以及南方朝廷一个沉重的打击和无与伦比的压力。
不过游鸿吟并不觉得陆云这种消极怠工做的不对,他从不觉得臣子与君主之间不能出现分歧,反而陆云这种做事态度才是真正的忠臣该为之事。
不过,他能懂陆云,陆云却并不是对他这个主公有绝对的了解,这让游鸿吟多少有些惆怅。但陆云如今是他的谋主,可以算得上是文臣之中第一人,他不牵头,游鸿吟暗示的第二个人就要比较挑剔了。
首先,徒弟要都排出去,关系太过密切,若是徒弟们开口,和他这个主公亲自开口没有任何分别。
最后游鸿吟选择了葛洪。
葛洪如今做一州长官做的风生水起,可是他的修道炼丹的爱好却一直都没有放下,所以在自己手下的那些文臣之中颇有人缘。
游鸿吟在王弥动手大败汉国成列在并州的将近十五万人马后,召开了大例会。
而正是在这场会议上,他麾下文臣武将各有说辞,揭开了立国之序幕。
其实下面许多人早就想要主公早日立国,要知道立国之后,他们的位置也许久会变更一下,也算得上名正言顺的在历史之上占据‘开国元勋’这个名号了。
所以大家在大例会上可谓是群情汹涌,各个口若悬河,引经据典之间,说的好似游鸿吟不立国就是对北方所有黎明无信,弃万民于不顾等等。
游鸿吟不过是走个这么过程,免得被对手抓到攻讦把柄而已,并没有故作矜持,很快就正式确认了立国之事。
随即便开始讨论国号,在沿袭古称的夏、周,按照郭氏姓名起源和发源地起源的虢、姬、任,以及以起家之地为名的青这些个之间,最后定下了‘周’为国号,沿袭古国之号。
然后便是一干定封号、年号等,在场诸位均熟知典籍,很快便定了下来。
不过随即陆云便提出异议,觉得比起立国称帝,不如先称王。
游鸿吟拒绝了。
的确,自三国始,便有称帝之前先称王的说法,但是,这种规矩不过是那些皇帝为自己怯懦的内心加上了一丝安慰,或者说是原本就是实力不足,所以称王做个过度。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因他实力虚弱,所以不敢一开始便称帝。曹丕本就是曹操之子,袭曹操魏王理所当然之事,本就不是特意为之。
游鸿吟如今缺的是时间,没工夫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些方面。这种事情并不是如今的重点。
然后便是游鸿吟甩出了大招,他定下的朝廷官制并非自古沿用的八公制度,而是十分新颖的‘内阁六部’制度,顿时令所有人惊为天人!
其实一些原本在朝廷之中任过职的官员到游鸿吟手下做事之后,就发现了主公的对于治下官员职责的分工是十分整齐特殊的,与朝廷或者是古礼并不一样,而如今这套制度拿出来,他们才明白,原来自己头上套的虽然都是晋朝官职,但实际上负责内容和整套班子的运行方式,早已脱胎换骨,变成了这种方式。
比起其他人被这套方案砸晕了,陆云却十分清晰的看到了这其中的问题,那就是文武两种职位的彻底分离。
要知道如今那些什么大司马、大司徒、丞相之类的能权倾朝野,更是有权与皇帝叫板,其中部分原因便是文臣同样可以掌握着兵权。
这种方法分开了文武,武将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而朝政方面,文官却又有着与皇帝相辅相成之处。
即便是陆云,也无法在这套制度真正实施前就确定是好是坏。
所以,最后他并没有发言,不过已经开始准备将这套制度带回去好好研究了。
但是立国之事麻烦的很,许多事都是千头万绪,就算是一向清闲,不太管事的陆云,也不好意思一直看着同僚忙碌的没空回家睡觉,只能收起自己悠哉喝茶的做派,撸起袖子帮忙。
建康六年立春之时,周朝立国,郭溪称帝,封号为青,新建年号安宁,立都洛阳!
此诏文广传天下,引起天下大哗。但是除了气得不轻的司马睿,其他人仔细想一想,却觉得这种事情似乎是早晚都会来,没什么可以去惊讶的。
就在司马睿暴跳如雷,坐卧不安,终于按耐不住,想要让王敦领军攻打司州,拿回洛阳之时,又有一个重磅消息传来。
汉国新帝刘乂,率汉国百官,降了大周。
这件事情才真的令人瞠目结舌,无数人回去查看自己手中搜集情报的人员是否漏了什么,汉国虽然换了个少帝,但是刘渊留下的根基还在呢,更是留下了不少肱骨之臣,怎么可能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投降了?!
然后他们确定,从头到尾,除了在并州那场大战,汉国打败,损失将近七八万人马之外,汉国和那周国并没有再有过任何争斗!就算是死了七八万的人马,对于汉国的确也颇为伤筋动骨,但是绝对不可能就这么一蹶不振,他们可是匈奴!
实际上,汉国国都平阳,在刘乂继位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内,已经数度易主了。
非常讽刺的一幕,当年司马氏也是诸王争霸,在洛阳打得昏天暗地,结果晋朝分崩离析,刘渊抓住了这个时机,才能立国称帝。而如今他一死,司马氏的悲剧在匈奴刘氏身上重演了。
当时扶持刘乂的刘欢乐是宗室,颇具才干,也有男人共同都有的野心,至少刘乂是不可能降服这位王叔的。所以,刘欢乐仗着自己手中的兵权打算掌控朝政。
这时候,刘乂的舅舅单将军不干了,当然,他并非是替刘乂这个外甥抱不平,而是替自己抱不平。
单太后,曾经的单夫人出身氐族,乃氐族酋长单征的女儿,当年单征率部投奔刘渊,刘渊见其女容貌艳丽,遂纳为夫人。而这名多年以来,自己妹妹不知道受了多少苦,自己作为氐族人,根本不受重视,自己父亲当年的投靠,换来的,不什么都没有换来,刘乂这个外甥还是自己瞅准时机扶持上去的。
所以,如今将这个皇帝宝座送与舅舅也是不错的报答方式啊。
刘欢乐和单将军这两位托孤之臣却是掐了起来,刘欢乐领军,背后有匈奴人支持,单将军也不是吃素的,背后站着氐族族人。
而另外一边,被害死了儿子、被封了个有名无实太后的呼延氏终于爆发了,不过她儿子是二皇子害死的,而二皇子已经被皇帝杀死了,她看着皇帝如今陷入了绝境,曾经支持他的人如今早已翻脸不认,便决定为刘乂做的点事情。
呼延氏一场鸿门宴,邀请了众多对刘乂有意见的臣子,一道道有毒的菜,彻底要了他们的性命。
这种情况下,刘乂这个皇帝怕是坐也坐不下去了,为了活命,就只有投降一途了。
至于刘乂投降后的麻烦事情,自然有游鸿吟接手处理。
最后刘乂被封为侯,长居于洛阳城。
其实这场内斗背后自然是有鹤鸣那些个鹤子的推动和策划,但是若不是他们本身就矛盾重重,野心勃勃,鹤子再怎么精明能干,挑拨离间也是不会奏效的。
司马睿和南方朝廷部分官员,都被汉国投降灭国之事刺激到了。
要知道,当年司马越便是因为汉国攻下并州,开放了草原进攻洛阳的路线,这才下定决心迁都的,如今这青帝却已将强大到让汉国彻底俯首称臣了。
多年的自欺欺人,放任自流,让这些已经习惯了南方气候和生活的世家们不得不承认,如今南方已经是郭溪的天下,而朝廷如今应该思考并不是周朝入主洛阳之事,而是如何抵御来自北方强国的侵略。
他们终于不愿再骗自己,周朝如今一统北方,说郭溪没有一统天下之心么,傻子都不信,所以此人一定会攻打建康。
可是司马睿看不惯朝中重臣如此忍气吞声的当缩头乌龟,所以便和王敦商量,虽然晚了些,但是一定要起兵攻打洛阳,否则朝廷的面子将彻底丢光了。
王敦虽然心中觉得司马睿抓不住重点,但是还是应了。
这是他和哥哥商量做下的决定,此此陛下是定然要兴兵的,若是王氏强行阻止,岂不是坐实了王氏如那曹魏一样,架空了皇帝。他是无所谓,可是他哥哥对这种事情在意的很。
另外就是王敦对自己非常自信,他仔细研究过郭溪的发家史,明白此人就是靠着钱财邀买人心,真说什么本事可不一定有多少。
切,洛阳郭氏,不知道是几流的世家了,除了曹魏时期的一个郭嘉,根本没有任何人杰再出,更何况这郭溪还是个旁支中的旁支。而郭溪那个老师,陈家的陈堪,投机取巧之辈,能教出什么好徒弟出来呢。早年甚至名声是靠着书法积累的,王敦不屑的想,论书法,谁又能比得过他王氏。
所以,简而言之,王敦看不起什么周国,也对青帝嗤之以鼻。
不过王敦对郭溪手下的那些个将领还是十分看重的,毕竟那都是真刀实枪的打出来的名声,王敦有世家的骄傲,却并不是盲目自傲之人。
自立国之后,游鸿吟便开始安排各个部门的建立,好在这些事情曾经做过,并且早先已经将各个方面都梳理过,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