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康拉德早就想灭了塞尔维亚了,一直担心同为斯拉夫人,且一直都向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得到一个出地中海通道的俄国人的干涉,所以奥匈才一直忍耐到现在。
这次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康拉德首先很愤怒。
愤怒的原因是他跟斐迪南大公关系很好,互相赏识、惺惺相惜,斐迪南大公是一个态度坚决,作风强硬,很喜欢打猎,对军事很关心,很有军人形象的人物,这两人气质相近,很容易就成为朋友。1906年,费迪南大公更是极力推荐康拉德,让康拉德得意越过45个资历更老的高级军官,直接担任奥匈总参谋长。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欧洲人虽然不懂这句话,但是感情却是相通的。康拉德也确实用心用力,积极努力的进行奥匈军队的现代化改革,几年间疯狂训练,将以往松散的奥匈军队打造成了一个战争机器。
可是这个战争机器一直没有机会开动,老迈的约瑟夫皇帝一直不支持战争,斐迪南大公是康拉德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希望。
可是这个支持者、知己和希望突然被刺杀了,康拉德第一时间就表示了愤怒,打死叫嚣着塞尔维亚必须被消灭。
同时他也觉得机会到了,奥匈的外交部长也一改往日软弱的形象,站在了康拉德一边,开始强硬的表示要战争。
奥匈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跟中国李鸿章有点像,自从奥地利被德国排除出了德意志地区之后,哈布斯堡家族通过组建奥地利和匈牙利二元帝国,构建了奥匈帝国,但是随着德国越来越强大,欧洲中心越发向柏林转移,维也纳越来越被边缘化,不仅在德意志地区内被边缘化,在中欧地区,甚至整个欧洲地区都被边缘化了。
作为一个实力越来越弱的古老帝国。奥匈的国际影响力自然日渐微弱,外交影响力也相应急转直下,还在俄国人的步步紧逼下惶恐不安,因此采取守势就是一个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软弱的外交又被国内那批想要通过战争证明他们依然是一个强大帝国的民族分子骂他是一个懦夫。
这次这个懦夫认为,时机到了,奥匈可以开战了,可以通过战争向世界证明:奥匈帝国还是一个强国。
贝希托尔德的依据是,因为凶手是一个塞尔维亚人。而且受过塞尔维亚军方的训练,塞尔维亚政府肯定脱不了干系,甚至直接参与了此事,他要求立刻调查此事,一旦查出一点蛛丝马迹就直接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然后就是战争。
贝希托尔德认定,只要奥匈帝国找到证据,那么沙俄就没有参战的借口,毕竟奥匈的皇储都死了,作为一个君主国家。沙俄实在是难以蛮横的干涉奥匈的报复行动。
因此贝希托尔德要求皇帝,开始宣传战争,同时对塞尔维亚通牒,另一面积极进行相关的外交活动,尤其是要争取到盟友德国的支持,这样就更不用怕俄国人了。
另外贝希托尔德还认为俄国在东方五年内打了两次大战,而且全都失败,损失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早就元气大伤,徒具其型没有什么威胁了。他们认定就算他们动手,俄国人也未必敢跟奥匈开战。
奥匈通牒十分苛刻,比如取消塞尔维亚的反奥匈宣传,比如在奥匈的监督下修改反奥匈的教学课本等等。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塞尔维亚政府几乎全部接受了,却没有接受奥匈派人到塞尔维亚调查暗杀事件。
同时奥匈对德国的外交行动取得了成果,这个过程一波三折,刺杀发生后,奥匈帝国之所以一片平静。正是因为德国大使馆要求的,他们要求奥匈帝国克制,因为德国始终在努力维持巴尔干的稳定,德国的大陆铁路通过这个地区直接到达了巴格达,尽管因为英国人的阻挠,他们无法修到波斯湾去,但是这条中东大铁路依然对德国很重要,他们不能容许巴尔干不断的战争。
但是德国外交使馆做了一件蠢事,他们觉得自己的回应还不保险,给德皇发了一封电报,表示希望更高层出面,对奥匈施加压力,让奥匈尽力和平解决此事,因为德国外交使馆发现奥匈帝国内部有一股暗流涌动,主战派已经在悄悄活动了,他们怕单靠外交手段压制不住,希望靠德奥君主之间的互动,来化解这件事。
结果惹恼了德皇,德皇大骂是谁给你们(德国外交人员)的权力,让你们这样干涉的,德皇大发雷霆,亲自下命令,让奥匈帝国立刻准备教训一下塞尔维亚,尽快解决!
德皇之所以如此动怒,是因为他柔弱的心灵此时正在刺痛之中,如果说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死,在欧中贵族之中最受伤的人,就是这个德皇了。
德皇看不上老迈的奥匈皇帝约瑟夫,反倒是对这个野心勃勃的斐迪南大公惺惺相惜,他认为费迪南将来继位后,德奥同盟将会更强大,而且两人表面上确实有很多共同兴趣,比如喜欢打猎,比如关心军队等等。
两人私下是非常好的朋友,就在斐迪南大公被杀一周前,德皇还亲自宴请过他,宴会只有四个人参加,是私底下的小宴会。
但是一周后自己的好朋友竟然就死了,而自己的外交人员竟然在压迫奥匈为费迪南好朋友报仇。
德皇突如其来的保证,让奥匈帝国欣喜若狂,外交官员、军事成员,纷纷行动起来,开始给塞尔维亚施压,准备战争。
可是德皇从来不是一个坚定的人,他的大舌头是欧洲著名的,被记者评为欧洲言论最自由的人,他很快就对自己的保证后悔了,亲自接见奥匈外交人员,希望他们能保持克制。
奥匈郁闷了,对这个颠三倒四的盟国皇帝有些不放心,专门派出了一个贵族外交人员,以私人身份去拜访了威廉二世,跟他谈了许久,但最后发现威廉二世还是不肯给奥匈帝国一个肯定的保证后。
奥匈使者临走时,非常感叹的说道:“陛下,斐迪南大公曾经是一个您忠实的崇拜者。”
这句话不知道怎么就出动了威廉二世,奥匈使者还没有走出皇宫的时候,结果就被德皇侍从追上,转告他说:“无论奥匈要对塞尔维亚做什么,德国都是她坚强的后盾,会毫不迟疑的站在盟友一边。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得快!”
奥匈帝国不敢等待了,在等待下去他们也不知道德皇还会不会变卦,趁着德皇这个空头支票还没有失效,奥匈行动极为迅速的完成了一切战争准备,尽管塞尔维亚打算接受最后通牒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炮击了贝尔格莱德!
此时是1914年7月18日,距离刺杀事件过去了3周,20天,比原本的历史上提前了10天。
但此时还算不上世界大战的爆发,因为英法德俄四国都还没有行动呢,充其量只能算是奥匈在惩罚塞尔维亚。
“好像不太一样了啊!”
当傍晚时分,杨潮收到奥匈帝国宣战的消息,不由感叹了一声,因为事情比他预想的差了很多,欧洲其他国家此时都还没有准备战争呢,如果奥匈帝国行动够快,造成既定事实,很难说还会爆发战争!
当然,欧洲的外交气氛还是很浓重的,各方都在活动。
俄国人对此十分愤怒,叫嚣着要惩罚奥匈帝国,德皇则紧密的跟沙皇通信,告诉沙皇要保持克制,希望沙皇能够理解一个失去皇储的国家的怒火。
法国总统则赶到俄国,参加法俄首脑峰会,就巴尔干半岛发生的战争情况,跟俄国沙皇交换意见。
法国总统直接表示:法国是俄国坚定的盟友,两国有一致的利益,都是在德国的威胁下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法俄同盟可以保证和维护欧洲的和平,无论俄国如何决定,法国都会坚定的支持俄国。
法国人的保证给俄国吃了定心丸,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但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东方问题,俄国外交使者立刻找到杨潮,希望杨潮可以保证他们东部边境的安全。
而杨潮还真的没有能力给他们这个保证,因为就当杨潮为欧洲战争的走向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他自己也遇到了麻烦,他的招兵行动,被袁世凯强烈的阻挠了。(。)
第二百三十八节 放心去干吧()
杨潮承认自己的500万军队计划确实太让大头哥不放心了,哪怕杨潮以前的记录很好,打完仗从来不养兵,现在有100万军队还勉强能让袁世凯接受,可是一旦有了500万军队,袁世凯知道自己就完全控制不住杨潮了。
哪怕他现在也控制不住,但好歹他现在也有100万北洋军,心理起码有一定的安全感,可要是杨潮拥兵500万,袁世凯会睡不着觉的。
于是当杨潮在各地,通过火车站招募士兵的时候,已经控制了中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北洋军突然开进火车站,将所有的招兵告示查收,同时告诫铁路公司立刻停止招兵。
“袁兄啊,大总统这是什么意思?日本人动员了300万人,眼看着东北就要打起来了,袁大总统却不让下官招兵,这是什么意思?”
杨潮态度十分低调。
袁世凯就是比革命党要强,先做出查封火车站,给杨潮一个下马威之后,立刻派他儿子亲自来山东解释。
“杨兄,家父的意思是,东北的事情,意思意思就算了,还能真跟日本人打啊。国家贫弱,就算要打,也得过几年,先让国家缓缓再说。尤其是这几年,那孙大炮就没有老实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咱们自己个打了个没停,百姓实在是打不起了。”
袁克定也一副熟稔的称兄道弟,也没有了几个月前张口闭口杨大人时候的谦卑样。
杨潮恭敬道:“袁兄说的是啊,都是小弟欠考虑了。这几年我山东却没有打仗,我想还是能招兵的吧。”
袁克定叹道:“山东虽然没有战事,但若招个几百万怕也吃不起,以为兄愚见,最多一百万,再多就扰民了。”
袁克定给杨潮定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