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什么好的办法。
连续攻击好几天,伤亡过万之后,加伦将军暂停了攻击。
如果是图哈切夫斯基的话。他肯定会选择大纵深战术,但是加伦将军可没研究过这个战术。在坦克不行,飞机不行的情况下,他的战术完全陷入了一战时代的堑壕战,冲锋的话,只能一茬一茬的倒在敌军的机枪之下。
一战中,压制机枪战壕的手段。晚期是用坦克和毒气,早起就要靠人不断的冲击,用人命来填平敌人的沟壕,可是坦克不能用,因此加伦发现自己只能用一战早起的战术。必须付出巨大的伤亡,才有可能击败对手。
但他太小看他的对手了,杨潮在济马部署了20万军队,以中国人和日本人组成的第一、第二集团军守卫这里,东方民族的习性都是坚韧,或许不够勇敢,不够主动,但是却更能忍耐堑壕战这种对精神极大折磨的战斗方式,志愿军能够趴在雪中一夜等待战机,不仅仅是被信仰所激励,跟民族性情有绝大的关系。
结果苏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根本就无法撼动战壕中的中日士兵。
而这时候,杨潮又组建了一个集团军,由中国籍士兵为主的第六集团军,将总兵力弥补到了50万人。还有大批的中国志愿兵在琉球集结训练,以杨潮的号召力,在中国招募100万人并不过分。
时间拖延下去,只会对苏俄越来越不利,可是加伦一时真的很难攻克济马,没有意义的伤亡不是加伦愿意接受的,因此打打停停,仿佛又到了堑壕战时代,消耗战,持久战的迹象开始明朗。
史达林越来越不满,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第一是夺取秋明油田的利益,第二则是彻底消除大后方的威胁,沙皇政权盘踞在西伯利亚,总让苏俄有种腹背受敌的感觉,一旦欧洲的敌人入侵,他们可不想看到沙皇从背后抄他们的后路,让他们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
但是加伦一拖再拖,好在李维诺夫始终再向史达林反馈乐观的信息,始终表示中国没有做实质性干涉西伯利亚内战的准备,这才让史达林容忍至今,可是这次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而且内心隐隐有种担忧,加伦将军这边一再的不愿进攻,李维诺夫那边则不断的说中国不会干涉,两人之间是不是有某种勾结?
所以史达林立刻转换态度,严令加伦必须立刻取得决定性战果,否则就要召回他。
在这种情况下,加伦才选择了几次进攻,但是当看不到获胜希望的时候,他又开始坐地观望,试图寻找一条更合理的进攻方法。
加伦再次放缓进攻,又一次让史达林愤怒,或者说忧虑起来。
一个将军,手握300万大军,却总是阳奉阴违,这怎能让人不担心,这种担心可以让宋高宗杀岳飞自断臂膀,也能让汉高祖杀韩信背信弃义,最后则会让史达林做出大清洗运动。
可是大清洗还没有开始,此时的史达林还没有几年后那个史达林铁血,召回加伦将军可以,但是找谁替换他呢?
布琼尼已经被证明不行了,骑兵出身的布琼尼似乎无法适应坦克时代的战争,而且已经战败过一次,被史达林撤回国,如果在让他复出,岂不是打史达林的脸,这大大不利于他的政治权威,图哈切夫斯基也合适,可他跟布琼尼一样是被史达林撤销职务的,再让他复出,那是不可能的。
除了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外,苏军中有威望的也就是一个伏罗希洛夫,还有一个叶戈罗夫了,这两人中,伏罗希洛夫是史达林的亲信,叶戈罗夫那是跟图哈切夫斯基一样的新派军官,在军队中积极鼓吹改造军事技术。
史达林撤换图哈切夫斯基,根本就不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损兵折将,死人史达林最不在乎,他最在乎的是图哈切夫斯基威望太高,让他感到了威胁。既然不能用图哈切夫斯基,那就不能用图哈切夫斯基一样的叶戈罗夫,因为这两人显然是一个派系的。
伏罗希洛夫倒是值得信任,可是此人跟布琼尼是一样的骑兵出身,他们的世界观局限在顿河大草原上,布琼尼不懂得坦克时代的战争,伏罗希洛夫同样不懂,因此史达林发现自己手里还真的没有合适去替换加伦将军的人选。
就在前线僵持不下,手头又无人可用之时,突然李维诺夫从中国传回来一个消息,中国人希望苏俄能跟俄罗斯帝国保持和平,中国愿意居中调停。
ps。 5。15起点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起点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
第六百零四节 取舍()
【最新播报】明天就是515,起点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第57票。
————————————
如果说,史达林动战争的根本动机一来是利益,二来是安全,是为了秋明油田的利益和其他矿产的资源,是为了大后方的安全,制造一个稳定的建设环境的话。
那么史达林要求将领尽快结束战争,也有两个直接原因,一个是尽快消灭沙皇政权,在中国介入之前造成既成事实,就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想要在俄国介入战争前消灭塞尔维亚,造成既成事实一样。第二个则是自身的内因,战争长期打下去,国家建设还搞不搞了?工业计划还做不做了?
对史达林来说,最核心的利益是什么,不是什么领土多少,不是什么利益大小,甚至不是什么国家尊严,个人面子,对他来说是权力,独一无二的权力,出口成宪的权力,除了独揽大权之外,其他一切利益对史达林来说都是虚的。
可是他为什么要拥有权力,他为什么渴望权力,这好像是一个伪命题,是男人好像都渴望权力,但是每一个人想要权力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一个一文不名的小民,他对权力的畅想或许是“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要不要,吃你几个烂西瓜还要钱?”,一个娶不上漂亮媳妇的矮穷矬的畅想或许是“满大街都是美女,想拉回家滚床单就拉回家滚床单”,一个身体瘦弱经常被同伴欺负的人或许是“老子让警察抓你,想关你几天,就关你几天”。
衣食无忧的中产人士则可能抱着“大吾门,扬吾名”,想要光大门楣,想要扬名立万。富于正义感的人则是“公平、公正、自由”。怜悯人间疾苦的则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民族情结严重的则是“兴王图霸,更待何时”。
史达林显然不可能是吃饭不给钱。女人随便玩的动物性左右思想的阶段,但也没有追求“公平、公正、自由”这种理想主义者情结,他有个人的善恶观念,上台后会报复以前欺负过他的人;有点中产式的光耀门楣的思想,他掌权之后回家看母亲。母亲问他是做什么的,他告诉母亲,他的职位大概相当于过去的沙皇,显然还是很得意自己大权在握的;史达林也不是怜悯者,他不考虑全体国民的幸福生活。
史达林的行为模式,非常贴近于民族主义者,可是他是一个格鲁吉亚人,因此又没有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情结,而是跟工人认知结合在一起,接受了马教学说。认为工人是先进阶层的代表,未来会取代一切其他阶层,他自以为自己是工人的代表。
所以他是用工人取代了民族概念的一种民族主义者。
所以史达林夺取权力,保持权力,运用权力的根本动机其实是民族主义式的王图霸业,他第一选择是要强国,第二选择是要称霸,不过认为自己是代表工人的,所以他要解放全世界的工人,让全世界都成为工人做主的国家。
当然那只是前期史达林的野心。是还没有褪去理想主义者情结的旧史达林,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之后,史达林的理想已经开始松动,他现政治不是他理解的那样。于是他已经蜕变成了君王式的国家化身。
国家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国家,史达林的思想不自觉的跟国家意志同化在一起,那么国家想要什么,就是他想要什么。国家意志想要什么,中国古话说。天下兴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家是一种权力象征,是权力就是要走向集中的,大权力吞并小权力,强权力吞并弱权力,最终走向合一。
因此无论是抱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节操,还是想要吞噬一切的国家意志,都铸就了现在的史达林,强权、冷酷、不择手段。
但是不择手段,总还离不了一个手段,史达林选择的手段是工业化,重工业化,目的是短时间内尽快提升国家的军事力量。
所以他搞出来了史达林模式,他搞出了五年计划,可现在战争不合时宜的爆,让他的工业计划都受到了影响。
如果几个月的话,不至于让工业计划推迟,可如果几年的话,史达林是不可能接受的,现在战争展的情况表明,想要一口吞下沙皇政权,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沙皇身边有一个让他从内心深处感到厌恶的大资本家杨潮。
但他承认,在这个时代,资本家掌握的力量,确实比无产je级要大一些,他很明白,不是轻易能够消灭这种资本家的。
认识到这点,史达林觉得自己必须在尊严,和现实之间做一个选择。
是放弃战争,加快工业展,还是为了尊仰,影响工业展,这在史达林心中不是一个选择题,可问题是,现在结束战争,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就结束战争,对他的统治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会让他的反对者向他难。(如果有反对者的话,当然在史达林心中,反对者永远都有。”
所以中国的调停史达林愿意接受,但问题是得有一个很好的台阶让他下,这个台阶必须能够满足不让他的威严受到影响,不让他的反对者抓住把柄。
大片的领土,显然能够满足俄罗斯这种民族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