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昨天贸然穿来两眼一抹黑,今天柳心要静下心好好思量下以后的生活。
在二十一世纪,柳心就是个做事很有规划的人,现在身处异世,更要细细筹划。
对于大明崇祯时期的情况柳心还是比较了解的,前不久还特意查了下崇祯的简历。
明崇祯皇帝即明思宗,名朱由检(公元1610…1644年),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他从明熹宗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皇朝当年辉煌景象;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最终这位比前朝几代皇帝都要贤明的君主,“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自缢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十六岁的崇祯继承其哥哥朱由校帝位。此时明帝国因为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灾荒频繁和外敌频繁入侵在风雨中飘摇。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十七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他执政时期所面对的主要敌人:其一为明末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满清,其三为农民军。
现在是崇祯二年,正是崇祯皇帝雷厉风行地清除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的时期。
但同时,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从此更加膨胀。而且用不上几年就要全国大旱了。
哎,理清这段历史,柳心深深叹口气,太悲催了,对于升斗小民别说在这大明的乱世中有番作为,就是保住性命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么跑路,趁早下江南,躲过天灾,那边日子相对好过一些,可千里迢迢拖儿带女又没有路费盘缠,这条路不好走;要么赞一大笔钱,买够粮食,以备灾荒,当然前提是你能保住粮食不被饥民抢走;要么有兵,足以自保,大明不行了就投降清朝,可作为一大明子民断然不能做这汉奸走狗之事。
这些大的目标方案暂时还是没有可操作性的,目前只能制定一个近几年的短期计划了。
柳心想了一会儿,找了一根鹅毛,实在是不愿使毛笔,而且繁体字也不会写几个。
犹豫一会儿,沾了一点儿墨,在一张草纸上用白话文写了几条:一、适应新环境,在秦家岗立足。二、儿子秦明远要继续学业,考个秀才、举人啥的,家里可以免税;还有政治地位。三、锻炼身体,最好学点武艺,在将来能够保命。四、发家致富,尽快摆脱生活困境。
柳心是个行动派,没时间空想乱想,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就脚踏实地慢慢来吧。
她先开始盘家底,这里的度量衡和现代是大大不同。
重量是一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容量是一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10勺、1勺=10撮。
货币有金银和铜钱,官价是1两金子=8两银子,1两银子=1000文铜钱,测量工具已经有了秤,营造尺、量地尺、裁衣尺等,还有些固定的斗、升等器具民间也用。
按说一个农妇是无法准确知道这些复杂计量单位的,可原主的丈夫秦秀才虽然嫌弃娘子不识字,可日常生活的银钱和斤两还是要教给她的。
原主对自己的丈夫是言听计从,明明笨的很,可硬是把这些枯燥的数字给记住了,当然只是机械记忆,平时只知道简单的斤两和银钱就行了,至于这些单位是怎么回事儿压根儿就不知道。
这里的方言和现代的普通话还有些诧异,柳心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才弄明白这些。
柳心记得网上明朝和现在度量换算资料记载其中营造尺32厘米、量地尺32、7厘米、裁衣尺34厘米,1石=70800克、1斤=590克。
要是按照白米价21世纪大约是500克人民币2。5元,而这里是每斤6文铜钱来衡量,这里1两银子就相当于现代人民币500块。
家里财务很简单,土房三间价值十两银子、上等田二亩价值二十两银子、中等田三亩价值十八两银子、下等田二亩价值六两银子、现银二两铜钱六十八文、糙米大约十五斤、白面五斤左右、笔墨两套,一新一旧、白色宣纸五张、黄色粗宣纸一打、另有旧衣物男长袍三件、褙子二件、比甲一件、襦裙一件、孩子小衣服三四件、还有几件旧棉衣、少许农具和厨具,整体上说处于全村上等水平。
除了有百亩良田的地主秦富、在集市有小饭馆的关祥、铁匠关二、绣娘秦玉等几户富裕人家,就属秀才家了。
秦秀才的爹娘只有秦朗这一个儿子,一辈子省吃俭用供秦朗读书。可读书实在是个烧钱的事儿,到秦朗十五岁时家里只剩下二亩下等田和一亩上等田了。
明时男子十六岁就要成家,家境贫寒拿不出聘礼,秦家无奈下定下了五十里外大字不识一个的柳心。
不知是不是柳心是旺夫命,嫁过来不久秦朗考上了童生,转年秀才,三年前居然秀才考核优秀,成为廪生,每月能从县衙领到半两银子还有六斗糙米,家里日子逐渐好起来。
只是可怜了秦家二老,在秦朗中秀才的第二年就相继散手人寰,没享到福。
柳心虽然不识字,但家务活还是做得很多,洗衣做饭喂鸡养鸭养猪每天忙个不停,田里不用他去,因秀才有土地免税的特权,族里其他人家的土地都挂在他名下免了田税,大家自然感恩,顺便把秀才家的地都伺候了。
哎,现在秀才没了,这等好事也过去了,而且秀才这段时间治病也把存下来的银子花的只剩下二两多了,看来一切得靠自己了。
第3章 圆坟儿()
傍晚时,院子里走进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穿着青色袄子,扎花布鞋,圆脸盘英眉大眼,头发梳的一丝不乱,用木钗别起来,透露着爽利劲儿。
柳心怔住,不知这是谁家的媳妇儿。
这妇人倒是笑了,上前拉住柳心的手,快语说道:“侄媳妇儿,我是秦坤山家你大娘,你也不出门,这多年大家也没怎么见过面;咱同族一家一户的,以后要经常走动的。
”柳心忙招呼着:“大娘,快上屋。”拉着妇人进了堂屋椅子上坐下。
妇人摆摆手说:“别忙乎,这不明天秀才三天圆坟儿,看看你家里咋安排的。”
柳心一顿,心里说“圆坟,还有这事,根本就没往这想哪。”
妇人看柳心没言语,以为她想起秦秀才又伤心了;忙劝解到“侄媳妇儿,别伤心了,人都走了,咱还得过日子,是不,咱把圆坟儿这事办的隆重点,秀才一定会保佑远哥儿的。”
柳心接着话茬忙问道:“大娘,我这几天没缓过神儿,你看咋办才好?”
妇人想了想说:“若是旁人家,儿子去坟前填点土,烧点纸钱,家里有馍馍放上一个,也就行了。可秀才不是一般人物,咱秦家也还有些晚辈子弟,自然要多去几个,纸钱多烧点儿,馍馍多放点,要有酒和水果供上那更是隆重了。”
柳心想了想,冲妇人道谢说:“大娘不说,我这心里还没个主张,听大娘这一说,我定要好好办置下,只是这后辈子弟哪个能去,还需大娘帮衬些。”
“好说,这事我回去办,明辰时让他们过你这儿。”
妇人说完话起身要去,柳心稍留了一留儿,然后把妇人送出院子。
柳心再回到堂屋,就一心筹备圆坟儿的事了。
家里还有些出殡剩下的纸钱,翻找了一会儿,在厨柜儿低层粗瓷瓶里还有半瓶酒,这是秀才上个月招待同窗李秀才剩下的。
初春还没有啥水果菜肴,仅有几个萝卜、几颗白菜和几颗大枣,馍馍到时可以蒸几个。
“对,可以弄点花样。”柳心一拍脑门想出个点子儿,她厨艺在现代只是一般般,可毕竟饭店菜肴花样还是不陌生的,在这儿依样画葫芦也能凑乎。
柳心说干就干,她拿宣纸仿照墙上“诗书传家”这幅字一笔一画的把这四个繁体字写出来,然后把萝卜拿来,夹头去尾,留下中间最粗的那段,用剪刀把字剪下来贴在萝卜面,用刀一点点修剪,这工具实在是不给力,弄了一个半时辰,这四个字才有了模样,
柳心长长出口气儿,总算完成一个大活儿。
稍歇了歇,柳心和了点儿面,放在灶头发着,等明天早上再蒸。
接着找了春节时秀才写春联剩下的红纸,明天要上供用的小木桌,香烛、小瓷杯、瓷碗、筷子以及填土的木锹等等。
第二天天刚放亮,柳心起来把发的面分成三团,其中两个做成鲤鱼的模样,鱼眼睛处按上大枣,鱼身上,用刀背划几道麟,中间一团呈椭圆形,把昨天萝卜雕刻的“诗书传家”几个字按在上面,放在笼屉里蒸上,一刻钟后掀开锅,两条鱼和一幅字就好了,柳心又从红纸上拿下点红色儿,往字上和几道鱼鳞上一涂,倒是有模有样了。
卯时刚过,昨天来的坤山大娘领着几个媳妇儿、两个青壮汉子和六七个男孩进了院子。
又是一番介绍,原来这几个妇人都是同族婶子、妯娌和侄媳妇儿,两个汉子是秀才的叔伯兄弟、那几个男孩都是侄子辈的。
两个汉子分别叫秦牧、秦槐,见完礼迅速到院外去等着了,留妇人和孩子在屋内说话。
柳心把圆坟儿去带的东西都摆出来,几个妇人看到这些都是眼前一亮,特别是鲤鱼和字做成的面食,一个年轻的侄媳妇儿用手摸了摸,“婶子,这,这是您做的。”
柳心点点头,这几个媳妇儿顿时七嘴八舌夸赞起来。这做法倒是不难,巧手的看看就能做出来,可字却不是这时代女子能写出来的了。
收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