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3章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成大事者认为,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有些人很会说话,说得很得体,但是很多时候都不如沉默的人。因为巧言乱德,宁可显得笨拙,宁可显得沉默,也不要让人对你有所防范。
殷纣王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不分昼夜地设宴饮酒作乐,连今天是什么日子都不知道了。他问左右大臣,结果没有一个人知道。于是,他就派人去问箕子。箕子是王族中十分贤能的人,他对身边的侍从说:“作为一国之君,日期都不知道,看来世道是该变变了。既然如此,别人都说忘了日子,如果就我说知道的话,那么大王就会对我起戒心,我就很危险了。”这样,箕子就对来问日子的差使说:“我也醉得忘了日子了。”箕子聪明人装糊涂,知佯装不知,众人皆醉我也未醒,消除了纣王的戒心,免遭杀身之祸。
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人是能够适时沉默的人,当他的兄长无端被杀的时候,他都没有争辩,隐忍生存,最后终于为他的兄长报了仇,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光武帝刘秀。
汉朝光武帝刘秀小时候,在家表现得十分勤快,愿干实事不尚虚夸,显得十分憨厚、性格平和。虽想出人头地,但从不露声色。为此,他的哥哥刘演自比刘邦(少时是一个浪荡公子),把刘秀比作刘邦的二哥刘喜(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很瞧不起他,并常常以此嘲笑刘秀。刘秀去长安读书,当他读到论语中“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句时,简直是手舞足蹈地说:“说得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杆见底!”从此,他便以这句至理名言规范自己的言行。
刘演、刘秀兄弟二人发动青陵起义,结果皇帝却没当上,致使刘演心中不快。刘玄也清楚刘演性情蛮横,又野心勃勃,再加上以他为首的青陵兵在与王莽的军队作战中,又节节胜利,战功卓著,无疑,这一切对自己的皇位宝座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总想找个借口除掉刘演。
刘稷是刘演的部将,听说刘玄当了皇帝,心中也十分不满,便大发牢骚说:“今起兵图谋大事,全是刘演的功劳,他刘玄算个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配称皇帝?”刘玄听后,想收买刘稷,封他为抗威将军,刘稷拒不接受。刘玄要杀刘稷,遭到刘演反对。刘玄一怒之下,便将刘演、刘稷—起杀掉。尔后,为了斩草除根,便伺机将刘秀杀掉。
刘玄为找借口,便派人去对刘秀宣布诏书说:“太常偏将军刘秀英勇善战,特封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还没等刘演谢恩,接着又宣布说:“大司徒刘演,一向图谋不轨,常有抗帝之意,所以把他杀了。”以此来试探刘秀的反映,如稍有恨意,便就地将其正法。刘秀是何等聪明,对刘玄的这点用意怎能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刘秀听完诏书后,极力克制住内心的杀兄之恨,慌忙磕头谢恩说:“陛下赏罚甚明。我建功微小,不值一提,皇上如此嘉奖,秀实在受之有愧。兄刘演素有反意。我也常劝他野心必毙,但他就是不听,发展到今天刑极其身,实在是罪有应得。”刘秀一席话语,表现得十分真诚,不要说报信宣诏之人深信不疑,就连他的部下也都信以为真,无不为刘秀的大义灭亲之举感动得流下眼泪。
宣旨人走后,刘秀回到帐内,关紧房门,便捶胸大哭,恨得咬牙切齿地说:“杀兄之仇不报,还配做人!”但在第二天,他又立即跑到刘玄住处,言必称陛下,口必言皇恩浩荡,绝不提昆阳大捷之功。刘秀既显得十分恭谨,又表现得粗犷大度,平时谈吐,不透半点哀痛意,也不为刘演服丧,饮食谈笑和平常一样。
刘秀“以小忍成大谋”的表演,终于使刘玄解除了猜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以为刘秀真的忠于他。三个月以后,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被派往河北。从此,刘秀便摆脱了刘玄的监视和控制,迅速招兵买马,网罗人才,扩充实力。他在到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发展到十余万人,有了一大批既能征善战,又对其忠心耿耿的战将,使其很快具备了和刘玄抗衡的力量,便公开和刘玄分道扬镳了。
刘演易于喜怒,专横跋扈,锋芒外露,成了皇帝的刀下之鬼。刘秀性格内向,事不外露,城府深沉,容忍一时而不乱大谋。当刘演被杀的消息传来时,刘秀为避免过早与刘玄发生正面冲突,极力克制自己。立即从出征的战场赶来当面向刘玄谢罪:他对自己所立战功只字不提,而且深深引以自责,也不为其兄服丧,饮食言笑如同平常,毫无丧兄之痛的表示。这番成功的韬晦表演,终于使刘秀转危为安、逢凶化吉,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加官晋爵,为其以后建立东汉王朝保存了实力,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一统大业。孔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小事情不肯忍耐,就会打乱整个计划。对于孔子这句至理名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算是学到了家。
成大事者认为,沉默不仅是语言上的,还是行动上的。沉默并不是懦弱,并不是不敢反抗,而是在积蓄力量。这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语言和行动上的一时优势,就忘记了长远的发展。历史上的大量事实说明,很多时候,人需要沉默,这种沉默是最有力量的,尤其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
第24章 行动往往是最好的语言()
成大事者认为行动往往是最好的语言。尤其是当我们有过失,有人专心诚意来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通过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其实,人没有过失,无故受到别人批评的时候,应该学会用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反驳,不是矢口否认,而是对别人的一种感激,对别人提醒的一种肯定。
有人对赵简子说:“您为什么不改正过错呢?”
赵简子说:“好的!”
侍从说:“您并没有过错,改正什么呢?”
赵简子说:“我说好的,不一定真的有过错,我是希望有人来直言规劝我。如果我拒绝这个叫我改过的人,就是拒绝直言规劝我的人,那么,直言规劝的人就一定不会来了,我的过失很快就会有了。”
别人的批评不正确,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和行动,却会对我们造成重大影响。
所以,听到别人谈论我们的缺点时,想办法不要急于辩护,因为这是愚人的习惯做法。让我们放聪明点也更谦虚一点,我们可以气度恢宏地说:“先听听他说什么吧,趁我这个缺点没有造成灾难之前让它死在这次谈话中吧!”这种对待批评的态度,大有裨益于自己。
人们因为面子而坚持错误。事实上,改过的勇气能使人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
有一次,师经弹琴伴奏,魏文侯合着节拍跳舞,边跳边唱:“听我的话,不要违背我。”师经一听,马上拿起琴去撞击魏文侯,却没有击中人,只击中了帽子上悬抹的珠串,珠串被打散了。
魏文侯恼怒地问左右的人:“做臣子的竟敢打他的主子,该当何罪?”
左右的人说:“应该活活煮死。”
于是,侍从们拖着师经走下堂。才下一级台阶,师经说:“我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
魏文侯说:“可以!”
师经说:“从前,尧舜做君王,只担心他们讲的话没有人敢反对;桀纣做君王,只担心他们讲的话有人反对;现在,我打的是暴君桀纣,并没有打您。”
魏文侯惭愧地说:“放了他吧!这是我的过错。把琴悬挂到城门口,作为我改过的符信;不要修补珠串,作为我的警戒。”
魏文侯当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种果断的行动不但没有损害他的形象,反而更体现了他的伟人风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优势,也都有自己的缺点与短处,扬长避短才算机智,拿自己最不擅长的柔弱之处去硬碰别人修炼得最拿手的看家本领,其结果便可想而知。人会有各种潜能与优势,但你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有机会发挥出来,你只能在两个地方用足你的力气。而在你没有用力气的地方,在你无暇顾及的地方,你必然不如那些在这地方用足力气的人。你的精力有限,机遇也有限,因此,你胜人的地方肯定很少很少,而不如人的地方绝对很多很多。只有对这一点看明白了,你才有从容的心态听取别人的批评并用心改正,也才能真正地胜于人了。
其实,在很多时候,必须有表现自己才华的行动,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这种行动往往比自己说自己多厉害要管用得多。
唐代的陈子昂被称为一代文学大师。他刚刚进京时,虽然饱学诗书,文采飞扬,但仍然是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
这一天,陈子昂正为怀才不遇而郁闷,心中感叹没有伯乐认识自己这匹千里马。于是他走出门来到大街上逛荡、散心。突然,他在大街的拐角处,看到一个人,手中捧着一把古琴,对来来往往的路人吆喝兜售,要价一百万钱。
陈子昂仔细看那琴,没有看出什么特别之处。过路人看了,一个个摇头咋舌,都说太贵。
陈子昂见状,计上心头,慷慨解囊,买下了那把古琴。众人见他连价也不还就买下了,以为他是个书呆子,纷纷议论说他上当了,哪有一把琴值一百万钱的?
众说纷纭之际,陈子昂大声说:“本人自幼从名师学琴,识得真假。这把琴是上等桐木所制,确是古琴,一百万并不贵。各位如有雅兴,明日请到寓所来听我弹琴,并欢迎此道中人前来切磋和指教,相信你们会不枉此行。”接着说明了自己的地址,就匆匆离去了。
一时间,京城大街小巷纷纷传递着这个消息,人们都期待着观看明天的盛会。
第二天早晨,大家蜂拥而至,想听听一百万的古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