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京城大街小巷纷纷传递着这个消息,人们都期待着观看明天的盛会。
第二天早晨,大家蜂拥而至,想听听一百万的古琴到底有何神妙之处。谁知陈子昂捧着琴,却不弹奏,高高举在头顶,“啪”地摔在地上。众人齐声惊呼,愕然不已,这可是一百万钱啊!
趁大家惊愕之际,陈子昂自我介绍道:“本人陈子昂,家居四川,早闻京城的父老好喜文弄墨,在下不才,有拙作几百篇,想与大家以文会友。至于弹琴之事,不过雕虫小技,绝非我陈子昂所关心,今天让大家失望,深感歉意!谨以拙文相送,以示补偿!”
说完深鞠一躬,把箱子里的文章散发给在场的众人,大家纷纷传阅。几百篇文章,篇篇文采飞扬,字字灵动飘逸,人们立刻为陈子昂的才华所叹服。许多人感叹说:“如此风流才子却迟迟没有被发现,实在是一大遗憾啊!”
一天之内,陈子昂立刻名满京城,并由此确立了他在诗坛的地位。
陈子昂的行动立即让他获得了成功。成大事者认为,人很多时候就在成功的门前,但是很多人没有勇气去推开那一扇虚掩的门。因为他们的心态告诉他们说,一推开里面就会跑出来一条疯狗,自己一定会被咬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就这样的好。结果缺少行动的他们失去了一次次成功的机会。
第25章 忧愁烦恼,找知己诉说()
成大事者认为,人难免有忧愁烦恼,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选择说出来。你并不能向所有人都倾诉你的忧愁烦恼,真正能够听你忧愁烦恼的是你的知己,其他人听去了对你往往有害。
历史上有许多国君,在即位的时候很年轻,又很长寿,太子往往到了很大的年龄,这些太子们都难免有些着急。很多太子为了及早登基,往往通过不断蓄积自己的力量,来谋夺皇帝的宝座,而他们的父亲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会立即废掉太子。至于这些情况,父亲们是怎么发现的呢?大多是太子向别人抱怨诉说泄露出来的。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子们口风不紧往往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宋孝宗赵慎有三个儿子。在他即位后,立长子邓王为太子,封次子为庆王,封三儿子为荣王。太子因病去世,孝帝便再未立太子。有一天,皇子赵惇外出,遇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拦住去路,嚷道:“三王得!三王得!”他听了以后,反复思考,认为:“我是三王子,‘三王得’究竟是什么意思?现在未立太子,这不正是说我将来要得帝位么?哈哈,这真是天意呀!”从此,他高兴万分,雄心勃勃,加紧习文练武,为将来即位后治理天下做充分的准备。
一些大臣建议孝宗早立太子。按顺序,孝宗应立次子赵恺为太子,但孝宗却认为庆王赵恺性格懦弱、难以担当社稷大任。三子赵惇倒勤学苦练,英武过人,很像自己,但又担心越序立太子易生是非,故又暂时放了下来。
过了几年,主管天文的太史上奏道:“根据天象,今年陛下应立太子。”宰相虞允文也劝册立。孝宗此时也觉条件成熟,便于立荣王为太子、进封为魏王。赵惇荣立太子,心中高兴,跃跃欲试,恨不能第二天便继位称帝。谁知一等,竟然16年过去了。他从24岁的年轻太子,变成了年已41岁的老太子,仍没有当上皇帝。孝宗仍然身体健康,毫无让位之意。太子心中如火烧火燎坐卧不宁,有心劝孝宗让位却又难于开口。久而久之,他精神有些失常,时而暴怒,时而大笑。
吴太后知道后,很担心,又不知什么原因,便将太子近侍召来问话。“太子病了吗?为何性情无常?”近侍道:“太子当的时间太长了,心中着急所致。他盼望太后劝皇帝早日让位呢!”太后听了笑道:“这有何难,何不早说。”过了几天,孝宗到太后宫中,太后说:“官家年事已高,应该早图消闲,国事就让儿子去干嘛!”孝宗说:“我早有此意,只是惇儿还小,未有经历,故暂时还不能放手。若不是为此,我早就快乐几年了。”太后听了,也觉有理,便如实转告太子,并让他再等几年。
谁知太子一听就火了,当即将头巾摘下,怒气冲冲地说:“小小小!请您看看,我已40多岁了,胡子头发都白了,还以为我小,这都是翁翁的罪过造成的!”这里的翁翁,是指高宗。其意思是说,宋高宗真不该在孝宗到了盛年才禅位,使得40岁出头的赵惇还被孝宗认为小呢!接着,他以问安为名,来到孝宗宫中,对父皇说:“最近有人送我一些染胡子的药,我未动用,不知父皇以为如何?”孝宗知道他的意思,脸上却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表情说道:“胡子白了怕什么?天下人见了,以为你老成,何必要染呢?”赵惇讨了个没趣,只好怏怏退出。
老子是皇帝,儿子不是太子就是王,没有当上太子时想得都发疯,当上了太子急得要发疯。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皇帝老子不让位,太子等得胡子白。赵惇虽然很急迫,但毕竟还心存仁厚,没有动起弑父之念,比起那些手足相残,父子相刃的谋权夺位者来说还是要好得多。
赵惇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皇帝父亲只是责备了他一下。很多其他皇帝父亲都是直接废掉了太子,甚至杀了他们。因为在他们看来,那就是谋反。赵惇到处公开抱怨是做得极其不对的地方。像这种涉及谋反的事情,居然能够随便说出来,胆子也未免太大。幸亏他的父亲仁慈,而他自己也从来只是抱怨而已。
成大事者认为,人难免有忧愁烦恼,当有忧愁烦恼的时候,要学会找真正的知己诉说。只有他们才能体会到你的忧愁烦恼,才会为你排忧解难,因为他们关心你。至于其他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你,对于你的忧愁烦恼,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你跟他们倾诉,毫无疑问是对牛弹琴,而且显得个人特别轻浮。
第26章 真心以待,少说违心话()
成大事者认为,人与人交往,只要不涉及秘密,都应该学会真心以待,少说违心的话。当你用真心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自然能够体现出你的真性情,这种性情往往能够和别人产生共鸣。其实你是否是真心,别人是能感觉到的。当你说违心话的时候,你的表情表现都会给别人留下不自然的印象。即使是再高明的演员,当他说违心话的时候,还是会有破绽的。
当你真心以待,说出了你所想的话的时候,未尝不会碰到机遇。
一天,汉武帝微服私访,来到郎署,偶遇一郎官。何谓郎官?“郎”,是“廊”字引申出来的,指古代帝王宫殿的廓。所谓郎官,在战国时期是负责皇宫勤杂事务的一种地位很低的小官。到了秦汉时期,开始设郎署,作为郎官办公的地方,同时,郎官的职责也有所扩大,主要负责帝王的护卫、侍从工作,并有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责任。武帝所遇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郎官。
这个郎官,不仅须发皆白,衣服也破旧不堪。汉武帝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的?”只见这郎官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小人姓颜名驷,江都人氏,在文帝的时候就开始做郎官了。”
武帝听后很惊讶,心想,这官虽不大,可已经是三朝元老了,不由肃然起敬。武帝又问:“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作郎官呢?”颜驷听后,不由淡然一笑,而又无所谓地答道:“我是生不遇时,又有什么办法呢?文帝是个好皇帝,礼贤下士,十分爱惜人才,但他喜欢文,我却爱武;景帝也不错,也很珍惜人才。但他所喜欢用的是老成持重,深有城府的人,可我当时正年轻力壮,血气方刚;到了陛下即位后,又只喜欢年轻有为,勇于进取的人。而我呢,却又年纪太大了。就这样,我虽然历经三朝,却一次一次都赶不上机遇,也就只好甘做郎官了。”
武帝听后,既觉得这郎官的回答有趣,又觉得所言很有道理,不由产生一种同情之感。武帝回宫之后,经过了解,知道颜驷不仅人品老实,而且思路清晰,很有才学,就下旨将颜驷召上殿来,经过测问,果真不错。又因他一直好武,便把他提升为会稽的都尉,主管会稽的军事工作。
机会有时需要捕捉,有时需要去等,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得来全不费功夫。颜驷的情况属于后者。他虽人品不错,也很有才干,可偏生不逢时,又不善钻营,于是,一个小小的郎官,一干就是多年,成为三朝元老级的人物。好在郎官本人把官位看得很淡,倒也乐在其中。正是这种不经意的淡然态度和他那幽默风趣的回话,竟赢得皇帝的注意和赏识,结果郎官变成了都尉。生不遇时终逢时仅仅是一种碰巧吗?
一个人真心对待别人的时候,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真诚来,这种真诚会被别人感受到。相反,一个人对别人有所隐瞒的话,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透露不安和焦躁。有些时候,连眼光都是扑朔迷离的。
当然,内敛的人和虚伪的人眼光都有可能扑朔迷离。为此对于那些比较内敛的人来说,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眼神。这种眼神在很多时候比你说的话更加重要。千万不要自己很真诚,但是却被别人当成虚伪的人,这太不值得了。
成大事者认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真诚地对待别人,你自然也能收获真诚。当你对别人没有隐瞒的时候,别人也愿意告诉你关于他的事情。但是人和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对双方都有好处。说到底,任何真诚都是有度的。如果你无度地真诚下去,那么显然你已经对对方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有些话不对别人说,不是没有把他当朋友,而是为了他更好。
真心以待也不意味着你要将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秘密只要自己不说出口,那它就还是秘密。自己一说出口,那么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