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康熙西巡到西安,让督抚大人转达了自己的看法,说李喁是当代大儒,想要亲自前去拜访他。这个面子,康熙皇帝给得实在太足了,可是,李喁却仍声称有病无法接驾,康熙帝没有因此大发雷霆,反而和言悦色地表示没有关系。
其实,李喁内心早已臣伏于康熙了,只是为虚名所累,而且以前的姿态摆得太高,一时没办法下来。于是,李喁就让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见康熙,这实际上是向康熙表明态度:他是大明臣民,不能跪拜康熙,而他儿子是大清臣民,可以跪拜康熙。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脸面,又回应了康熙给他的面子。
康熙召见李喁的儿子,得知李喁确实有病,也就没有勉强,于是对李喁的儿子说:“你的父亲读书守志可谓完节,朕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并手书诗贴以表彰你父亲的志节。”并告诉地方官对李喁关照有加。
康熙此举,可谓深得读书人的心。那些表明誓不降清的人,早就没那么顽固了,而那些本已臣服的人,更是乐意为朝廷效力。康熙给足了别人面子,实际上也为自己捞足了面子。
在生活中,当我们头脑冷静时,一般还能注意到维护别人的面子。若是别人犯了错,或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绪一上来,就只顾自己发泄,而考虑不到别人的脸面了,这正是智者尽力戒免的事。无论遇到任何事,他们都能保持从容气度,而不会伤及他人面子。
在生活中,我们稍加留意,即可发现,越是地位崇高的人,越是谦虚待人,处处照顾别人的面子;越是地位低下的人,越是趾高气扬,不把别人的面子放在心上,甚至不惜践踏别人的尊严。并非地位高了自然会照顾别人的面子,恰恰相反,因为他们善于照顾别人的面子,才可能成就今天的地位。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照顾别人的情面,千万不要咄咄逼人。当你咄咄逼人的时候,只不过是在炫耀自己的口才有多好,这种炫耀本身就是让人厌恶的。咄咄逼人的人很多时候都会让人产生刻薄的印象,试问,又有几个人愿意跟刻薄的人交往?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要学会不说偏激的话,不多说批评的话,即使批评也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而不要针对过于泛泛的群体,因为这个泛泛的群体很容易就包括了你的谈话对象。其实在谈话的时候,不要过多地表现出自己的喜恶也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因为你所厌恶的东西可能正是别人喜爱的东西,而你所喜爱的东西或许正是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因此要想不在言语上有所缺憾,不但要学会少言,而且要学会说话的柔和。
第38章 用情理服人,不要以话压人()
成大事者认为争论服不了人,但是情理可以服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情理去服人,而不要用话去压人。用情理服人往往需要一些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冷处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太多的矛盾。如夫妻不和、邻里不睦、同事不谐等,这时候,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把正在闪射的“火星”冷却。“冷处理”是避免人际冲突的良方。当对方情绪激动,或存心挑衅时,你与他针锋相对,只会使矛盾激化,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不如冷静以对,使对方的情绪降温,就能避免一场纠纷。
“冷处理”不是不处理。毋庸置疑,对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既不能姑息迁就、包庇护短,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每个人在性格特点、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问题发生的严重程度,灵活地进行处理。
对一个良知未泯的人来说,做错事往往是一时糊涂。如果对他的错误抓住不放,求全责备,他可能就会自暴自弃。相反,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他也可能痛改前非,下定做好人的决心。
三国时,有个北海读书人,名叫王烈。他处事公道、善于化解邻里乡亲们的矛盾。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人们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他,有摩擦、矛盾,人们都去找他评理。每次王烈都能以理服人,使闹矛盾的双方都心服口服。
有一次。一个行为不端的人偷了邻居一头牛。当他拿到市场上正准备卖钱时,被牛的主人抓住了。偷牛人觉得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就连连向失主赔罪,并要求惩罚他。失主原谅了他。偷牛人最后说:“我一时糊涂,偷了你的牛,很是惭愧。我发誓今后决不再干这种事了,但我要求你不要将这事告诉王烈。”
偷牛的事情,传了出去,过了几天还是传到王烈那里。王烈听到偷牛人有悔改的决心,就买了一匹布,托邻居将布送给偷牛人。
有人不解地问王烈:“那个偷牛人自己做了赃,很害怕让你知道,而你反而送一匹布给他,这是为什么呢?”
王烈回答说:“这个偷牛人,不愿意让我知道这件事,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不难改邪归正。我送布给他,是想激励他痛下决心,真正重新做人。”
一年后的某—天,一位老人挑着沉重的担子赶路,累得满头大汗,停在路边歇息。这时走过来一个人,对老人说:“你这么大年纪,挑这样重的担子,怎么得了呢?我来帮助你吧。”说完就挑起老人的担子,走了好几十里地,一直送到老人家门口才放下担子,没等进屋休息就要走。老人十分感动,问他的姓名。那人说:“这点事情算不了什么。”转身就离开了。
过了几天,那位挑担老人出门探望朋友,并带了一把宝剑,准备送给朋友。走到半道上,不小心将宝剑失落。等到老人发现,才急急往回寻找。远远看见一人,站在路旁,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人。老人走到那人跟前,正要询问,一看竟是上次帮助他挑担的那个人,手中拿着老人失落的宝剑。还没等老人说话,那人就开口了:“这宝剑是您失落的吗?我已在这里等候很久了。”
老人真是高兴,拉住那人的手说:“我应该怎么谢你啊?上次你帮我挑担,连姓名也没告诉我。今天又拾到我的宝剑,又还给我,你真是个君子啊!这回你一定要告诉我你的姓名,否则,我会心中不安的。”
那人见老人如此恳求,只好把姓名告诉他。老人回到家中,—直在心中感激那个拾剑人。他想,地方上出了这样一个拾金不昧的好人,应当让王烈知道才好。于是老人找到王烈,将两件事都告诉了他。
王烈听了也很感动,说:“世上竟然有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我却没有与他见过面,真是惭愧!“于是,王烈按照老人告诉的姓名,四处打听这个做好事的人究竟是谁,住在哪里。一打听原来竟是那个偷过牛的人。王烈感到非常意外,那个偷牛人不但改正错误,还自觉地做了那么多好事。他非常激动地对人说:“—个人受到了感化之后,改恶从善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啊!”
成大事者认为,如果真的想让一个人服气,就不用使用争论,而应该使用情理。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主动接受感化。
第39章 巧装糊涂,给人台阶下()
成大事者认为,人最好不要树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巧妙的言语,甚至是看起来很糊涂的言语,给别人台阶下。
古时有一位国王,在领兵跟敌国作战时,遇到顽强抵抗。战争异常残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一次,敌方将领想出一个“擒贼先擒王”的计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国王。这位武士骁勇机警、行动敏捷,他躲开岗哨,想从马棚偷进国王的卧室。不料,国王的马非常通灵,见有异客入侵,便嘶叫起来。这个情况是武士事先没想到的,他拿不准应该杀马灭口、继续冒进,还是脚底抹油、赶紧开溜?
国王听见马叫声有异,估计出了情况,手持宝剑出来察看,发现了刺客。他一声招呼,卫兵们便蜂拥而至,向刺客扑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难保,想举刀自刎,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卫兵们捆得结结实实,扔在地上。
这时,侍卫长跑过来,一面向国王自责疏于防范之过,并请示如何处置这名刺客。
国王走到武士身边,厉声问:“你是来偷马的吗?”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答应一声,心里却想:我是来取你性命的,怎么说我偷马呢?
国王回头对侍卫长说:“这家伙一定是来偷马的。现在是战争时期,老百姓都很穷,想偷马卖钱,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急忙说:“不能放!他明明是来行刺的,不是来偷马的,应该将他就地正法。”
国王说:“他明明是个偷马贼,为什么说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条好汉,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无奈,只好把刺客给放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颂国王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来投奔他,他的军队实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国王统一了北方各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这位国王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经说:“原谅你的仇敌。”这并非道德说教,而是经验之谈,因为原谅仇敌可能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原谅仇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很难克制自己的仇视心理;一方面,在操作上很难做得恰到好处——带着鄙视、不屑心理予以原谅,反而成为新的仇恨的苗头。只有带着尊重的心理予以原谅,才可能完全收缴对方心中的锐器。
总而言之,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般而言,双方依赖面大,两人就是朋友;对立面大了,两人就是敌人。
人在世界上,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