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励别人说出更多的想法。
有了这种意识,人才能变得洒脱起来,而不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乱发脾气。更不能因此而变得疑神疑鬼。
古代有个皇帝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给那些随便议论的人定了很多罪名,有一个罪名很荒谬:腹诽。也就是说他如果觉得你在心里说他坏话,他就可以定你的罪。这种罪名定得实在是荒谬。一个人在心里想什么,别人怎么可能知道。有些人或许说从眼神看得出来,那也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同一个眼神有不同的意思,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同一个眼神的意义也大相径庭的。可见这个皇帝是多么虚弱,他生怕别人说他,但是又是多么无知,居然想到这样的罪名。
其实在乎别人怎么看的人是十分虚弱的人,真正强大的人根本就不在乎。爱因斯坦在没有出名的时候,经常穿得很简陋地在街上走。一个好心的朋友看见了,提醒他说:“你怎么能穿成这个样子在大街上走呢?也不怕别人笑话?”爱因斯坦笑了笑说:“现在大家都不认识我,我怕什么?”后来爱因斯坦出名了,但是他的这个习惯还是没有改变,他的朋友再次提醒他说:“你现在已经出名了,不能穿成这个样子走在大街上。”爱因斯坦听了以后,又笑着回答:“现在大家都认识我,我怕什么?”其实爱因斯坦完全不是因为别人认识或者不认识他,只不过他不在乎而已。人只能因为自己的知识匮乏而羞愧,怎么可能因为自己穿得寒酸而无地自容呢?
其实纵观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成为了伟人以后丝毫也逃不开别人的议论。三国过去了,还有渔夫在船上议论他们的故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真正伟大的人往往是赞誉天下,同时也毁誉天下,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有更多的人站在对立的两面。
伍子胥后来带领吴兵灭了楚国,然后拉出楚王的尸体鞭尸泄愤,足足打了三百下,楚王吭都没有吭一声。或许你会认为人已经死了,当然不会吭声。道理其实就在这里,人已经死了,天下人如何评价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时间在变,人也在变,人们议论的都不过是昨天的自己,而昨天的自己已经死去,你又何必在意别人怎么说呢?
我们再试着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听到有人非议自己,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上去和别人理论,这里存在三种可能性:
一来是你得到的消息未必是可靠的,所以你冤枉了好人,或者你受到了别人的愚弄。不论是冤枉了好人,还是受到别人的愚弄,都显得自己智力有限,见识浅薄,而且没有城府。这可能真的成为了别人议论的把柄。
二来是他确实议论了你,但是说的全部是好话。这个时候你如果冲上去和他理论,必然会破坏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以后他才懒得跟别人说你的好话。即使以后说起你的好话,到最后难免会加上一句:就是有点不相信人,有些时候性子太急了,耳根比较软。
三来是他确实说了你的坏话。你这个时候去跟他理论,结果闹得沸沸扬扬,打得不可开交,试问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有两个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会想到他们当中有一个是完全有理,有一个是完全不讲理的吗?你绝对会认为这两个人都有错,于是各打三十大板地做了一个判断。这个时候你想想你在和别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周围的人会怎么看你?其实道理是再浅显不过的。
他说了我的坏话,我不会搭理他。原因在于:
一来他不是我的朋友,他说话伤害不了我,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人。
二来他没有修养,我总不能陪着他一起没有修养吧?
三来他就是想让我搭理他,我偏偏不搭理,从心底我就看不起这种人。
当然仅仅以上三点还是不够的。人们还要学会如何和这个说了自己坏话的人相处。不是不交往,而是要理所当然地去交往。他之所以说我坏话,是因为他不了解,我就是要让他了解我,明白当时他是多么的无知。即使他始终不能明白自己的无知,至少我不会因此而结下一个冤家。
成大事者认为人应该有这种气度,这种气度同样是可以培养的,多看些历史,或许这种气度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第64章 好言难得,恶语不施()
成大事者说话善于换位思考
如前所说,是非不过是偏见。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一下,是非就不再是是非,而变得顺理成章。我们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要以目标和别人为导向来组织自己的语言。
成大事者认为,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地位,都要学会善于说好话,毕竟好言难得,说好话容易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同时,也不要因为别人有什么样的缺陷就有恶语,那些恶语显然会伤害别人,最终会伤害到自己。
中唐时期,大将军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功勋卓著,在朝中上下威望甚高。近臣鱼朝恩对他心怀嫉妒,将他视为头号政敌,一有机会就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郭子仪得知此事,一笑置之,从不加以反击。
有一次,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盗,官府搜捕盗贼,但没有抓获。人们猜测这可能是鱼朝恩指使人干的,目的是破坏郭家的风水。
朝廷害怕郭子仪因此反叛,在他进京的路上派了很多人防守。郭子仪拜见代宗时,痛哭道:“我长久带兵,却不能禁止残暴的行为,因而许多士兵掘墓盗财。今天挖了我家坟墓,是我自作自受,不关别人的事。”
皇上因此才放下心来,解除了对他的防范。
有一次,郭子仪奉命入朝,鱼朝恩邀请他一同去章敬寺游玩。宰相为了挑拨他跟鱼朝恩的关系,派人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将对你图谋不轨。”并劝他不要接受邀请。
郭子仪不信,执意赴会。
他手下的将领们听说后,拿刀挂剑要随同保护。
郭子仪说:“我是国家的大臣,鱼朝恩没有天子的命令,怎敢暗害我?如果他受皇命而来,那是谁也保护不了的,你们这些人去了又有何用呢?”
于是,郭子仪只带了几名家僮前往章敬寺。
鱼朝恩见郭子仪仅带几名随从,感到惊讶。郭子仪将听到的消息都告诉了鱼朝恩,并说:“带那么多人来,害怕麻烦你张罗。”
鱼朝恩抚胸拱手,痛哭流涕地说:“如果您不是长者,能不怀疑我吗?”
自此,鱼朝恩打消了敌意,对郭子仪心悦诚服,经常在皇上面前替他说好话。
当时郭子仪手握重兵,夺取皇位也不是没有可能,要对付一个鱼朝恩,易如反掌。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以自己的虚怀若谷,将一个政敌从此变成了盟友。郭子仪一生“多福多寿”,位极人臣,享尽荣华,活到近九十岁,他的子孙后代也繁荣昌盛,这在历史上的重臣中是极少见的,真可谓“厚德载物”。
郭子仪对这个鱼朝恩没有施加恶言,而且用行动表示了对他的尊重,因此也收获了尊重。在谈话的时候,对于别人以往的过错,我们要学会淡而化之。这样做既尊重了别人,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古时有一位名叫朱博的官员,听人介绍说,长陵有一个名叫尚方禁的富豪,颇有才华,完全可以当守尉。
朱博便派人去暗中调查尚方禁这个人。
调查的人回来说:“此人是长陵的大姓,年轻的时候行为不检点,曾经与别人的妻子私通而被发现,现在他的脸上有一处刀疤,就是那时候被人砍伤的。”
朱博点头不语。过了几天,他又以了解工作情况为名把尚方禁召来,仔细看他的脸,发现果然有一处很深的疤痕。
朱博喝退众人,独自留下尚方禁,问他脸上的伤疤是如何弄出来的。
尚方禁如实做了回答,然后红着脸,跪在地上请朱博饶恕。
朱博大笑着扶起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一点点过失算什么?我准备为你洗刷掉原先的羞耻,你看如何?”
尚方禁感动得流泪不止。朱博趁势说道:
“如果我为你洗刷了羞耻,使你成为一个光明正大的人,你可愿为朝廷效力?”
尚方禁连连应诺,表示一定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博又告诉尚方禁道:
“这次谈话你知我知。你以后的任务就是把遇到的奸邪之事记录下来。”
从这以后,朱博撤销了尚方禁蒙羞的案底,并张贴告示“澄清”尚方禁的冤枉。且一天之内召见尚方禁三次,以表示亲近。
尚方禁早出晚归,四处奔走,风雨无阻,揭发了境内多数盗首及其亲信和其他犯法之人。
短短一年之内,由尚方禁提供重要线索而侦破的案卷达两尺厚。
朱博借此时机提拔尚方禁为遵县县令。
尚方禁感恩戴德地赴任去了。
从道理上来说,尚方禁与别人的妻子通奸,属个人小节,可用可不用。但朱博没有因为他的才能而直接任命他,而是给他一个展示才能、立功受奖的机会。结果,既得到了一个人才,又办好了事情,其他人也不得不服。可谓一举数得,处理得恰到好处。
成大事者认为,好言难得,恶语不施,最关键的还是要给别人一个说话的机会,在行动中给别人一个展示的机会。不要因为一次失误就否定了别人,甚至在言语上挖苦别人。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肯定,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尽量肯定别人,给予别人应有的尊重,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第65章 常用赞美,善用比较()
成大事者认为,赞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运用比较,这样才能显示出赞美的程度和价值。
战国时代著名的策士张仪客居楚国时,有一段时间张仪总觉得楚王对他的态度有所疏远。感到楚王内心渐渐冷漠,对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