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大事者认为说别人好话并不难,只要你找到了别人的优点。对于别人优点的赞扬一定要落到实处,要让别人真正感受到你的坦诚和真心。
第69章 针对具体事情,不要泛泛而谈()
成大事者认为,与人交谈,要学会针对具体的事情,不要泛泛而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将谈话的主题集中,以便解决问题,否则就是闲聊。要针对具体事情,莫过于针对对方最关心的事情。历史上苏秦推行的合纵策略的过程就是针对对方最关心的事情来展开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日渐强大,变法后的第十九个年头,就迫使强大的魏国一蹶不振,割地迁都,这一形势引起战国时代各国的震恐。
一切旧有的传统意识形态、政治知识、军事战略、经济政策,都无法对付来自西方关外秦国的雷霆万钧的压力,只有出现崭新的外交策略方可应付眼前骤变的形势,于是以苏秦为首的合纵抗强派应运而生。
苏秦是周王国的人,自幼贫苦,在商鞅被秦王诛杀不久,曾到秦国推销过统一中国的策略,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靠讨饭回到故乡。嫌贫爱富的妻子,万般冷落这位落魄的丈夫,势利眼的嫂嫂,连一口稀粥也不给苏秦。刺激虽然让苏秦惭愧,但却使他更下决心,潜心研究当时的国际形势。疲倦的时候,用锥子刺自已的双股,继续苦读。终于,他改变了策略,主张合纵抗强,并在公元前314年出访六国,游说抗秦谋略。苏秦第一站到了燕国,先去见燕文公,劝他联合赵国,以防千里之外的强秦,获得突破性的成功。燕文公封他为相,给以大量资金,让他到各国游说,推动合纵抗秦运动。
苏秦到了赵国,对国君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韩、魏两国牵制着它。韩、魏两国要是被秦国伤害,那么赵国的灾难就要临头了。东方六国面积五倍于秦,兵力则是秦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一致,同心协力,秦国必然会灭亡。因此,请大王邀请韩、魏、齐、燕、楚等国的国君签署盟约。这样秦国就不敢对六国中任何一国进攻了。”赵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联络六国,结成同盟,并一致任命苏秦为他们的相。苏秦成为南北合纵的组织者,一项伟大的围墙战略部署获得成功。
六国相互约定:秦若首先攻打楚国,齐、魏两国各出援兵救援,韩国断秦军粮道,赵国过漳河向西进攻秦;秦国若攻打韩、魏,楚出兵绝秦军后路,齐国帮助楚国,燕国作后援,赵国仍过漳河支援韩、魏;秦若攻赵,韩国出宜阳,楚兵出武关,魏国出河外,齐过渭河,燕直接出兵助赵;秦若攻齐,楚断绝秦军后路,韩国守成阜,魏出兵阻截秦军,燕可救齐,赵国将漳河封死;秦若攻燕,赵守常山、楚兵出武关,齐从渤海支援,韩、魏直接出兵救援。战略计划亲密无间,足可制强秦于死地。
苏秦的合纵抗强战略,是站在当时东方各国的立场上,以弱制强,求得生存的唯一选择。合纵盟约曾三度成功,又三度瓦解,最终末成气候。这并不是谋略本身有何不当,恰恰是六国没有很好地坚持运用这一谋略,也与秦国采用连横策略离间、分化、瓦解有很大关系。
各个弱小势力的国家在共同面临强大秦国的情况下,避免被军事或经济大国吞食的最好谋略就是合纵抗强。在合纵的旗帜下,各小国、弱国不能只顾眼皮底下的现实利益,不能像魏、楚那样抵抗不住诱惑,应该加强团结,统一意志。人心齐,泰山移。
针对具体事情,而不是泛泛而谈,有助于检验谈话者的功力。对于画家来说,画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原因是谁也没有见过鬼,因此怎么画都可以。但是画狗就比较难,因为大家都见过狗,画的像不像大家是有鉴别能力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泛泛而谈,只能表明这个人不过是在“画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只要这个人口才还过得去,而且也愿意谈。但是针对到具体问题上时,这个人就容易露馅,将自己的浅薄无知表露无遗。
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于兵法了如指掌,而且和别人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是一打战起来,将赵国四十万精兵全部葬送了,自己也搭上了性命。原因在于这个人不懂得针对实际的问题。他不明白理论不过是一种思考思路。他的头头是道,不过是通过自己的口才和记忆来掩饰自己实战经验的不足,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水平,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和解决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于那些什么都知道或者貌似精专的人,我们倒是要多加提防。
第70章 不要教别人如何做人()
成大事者认为,没有任何人有教别人做人的权利,但是可以通过语言来引导别人的行动。
古代的圣君往往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来教化百姓。
周文王姬昌做白日梦,在梦中看到有人在城上对着自己大喊:“我是城东北角的那具尸骨,请你务必用帝王的规格安葬我。”姬昌一口答应下来。他醒后,就派官吏去调查,果然发现城东北有一具尸骨。姬昌马上吩咐官吏用帝王的规格来安葬,官吏提出异议:“这只是一具无名尸骨,用帝王的规格太过分了,是否改用大夫的规格?”姬昌不同意:“我已在梦中答应他了,怎么可以食言呢?”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听到后,无不激动万分:“我们的大王对梦见的枯骨都如此守信,何况活着的人呢?”
周文王厚葬枯骨,正是希望从别人口里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并且以梦来附会这就更为自己增加了神秘色彩。
在判断一个人上,通过语言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看别人的行动,这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
鲁国大臣孟孙在狩猎时获得一头小鹿,令秦巴西先运回府邸。途中,伤心的母鹿呜咽哀鸣着跟随其子。善良的秦巴西于心不忍,于是放了小鹿使母子团圆。孟孙回,要小鹿。巴西只好据实相告:“我见那头小鹿十分可怜,就把它还给母鹿了。”孟孙大怒,于是放逐了秦巴西。过了三个月,孟孙又召回秦巴西,让其专门守护少主人。驾御马车的人深感不解,孟孙却说出了他的看法,秦巴西性诚心善,对—头小鹿犹如此怜惜,将来也一定加倍地守护好我的孩子。
在劝导别人的时候,要善于从自身谈起,不要直奔主题。当你直奔主题的时候,容易受到别人的反驳。
邹忌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足智多谋,精通音乐,曾击鼓弹琴游说齐威王,受到重用,被任为相国。他很有抱负,常常思考着如何使齐国强盛起来。而齐国强盛的关键是使齐王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他常常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向齐王进言。
为了能使齐威王虚心纳谏,邹忌可谓用心良苦。他将身边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日常琐事进行加工提炼,联想应用,把它们都变成耐人寻味的智谋,或者进行说唱,或者编成寓言故事,用这些事件去开导、启迪齐威王。
有一天,邹忌给齐威于讲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他说:“前些日子,我在家里照镜子,发觉我身材修长,容貌俊美,衣冠楚楚,心中甚是洋洋得意。高兴之余,我问妻子:‘你看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美呀?’妻子想也没有想就说:‘当然是官人比徐公美了,徐公怎么能同你相比呢?’我听了妻子的话,将信将疑,于是又去问妾,谁知妾把我说得更美,我想果真我是远近闻名的美男子吗?每当客人来访的时候,我都要仔细询问,客人也说我最美。于是我有点飘飘然起来。但好景不长,一次徐公本人来访,我从头打量到脚,连汗毛孔也看遍了。徐公走后,我照镜子,越看越觉得我比不上徐公美。明明是我不及徐公美,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说我比徐公美呢?”说到这里齐威王若有所动,邹忌继续说,“这件事叫我很长时间未能静下心来,现在我找到答案了。原来妻子说我美,那是她对我有偏爱之心。妾说我美,则纯粹是讨好我,因为她惧怕我。那些来访的客人,全是来求我帮助他们的,自然恭维我美啦。”
谈完自己的经历,邹忌开始畅谈体会。他对齐威王说:“现在齐国领土广阔,城池就有上百座,宫中美女成群,大王尽情享乐,朝中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全国没有一人能不求于大王。由此不难想象,大王你受的蒙蔽太深了,官吏和百姓或是怕你或是谄于你,怎么能听到真实情况呢?”
邹忌艺术地现身说法,由己及人,终于激起齐威王的共鸣。他听罢邹忌的话,顿时醒悟过来,表示采纳邹忌的规劝。
没几天,齐威王向全国发布命令:凡是当面揭发齐王过失的,获上等奖,凡是上书批评齐王过错的,获中等奖;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国王,只要被国王听见的也给重奖。布告一经张贴。街头巷尾,活跃异常。大臣们也没有顾虑。纷纷进谏,齐威王听了以后,也知错就改。一年以后,朝野都感到无意见可说了,齐国也很快强大起来。
成大事者认为,在做人方面,不可能形成整齐划一的标准,为此不要教导别人怎么做人。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别人的做人选择。
第71章 巧妙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话()
成大事者认为,与人交谈时,要巧妙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话,将别人的利益突出出来,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其次的地位。
我们说话做事情,都必然要为自身利益打算。但是,我们为了实现某个目的,必然跟他人的利益发生关系。或者有益于人,或者有损于人。如果有益于人,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帮助;如果有损于人,必然遇到抵抗。所以,我们在为自身利益考虑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尽量寻求一个满足双方利益的契合点,这是办事的妙方,将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