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国震动,处于覆灭边缘。从此,15年之内不敢与迦太基作战。
二战初期,德军依靠“闪电战”,在占据了苏联大片领土后,为彻底打败苏联,于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苏联首都莫斯科,扬言10日内攻克。临危不惧的莫斯科军民奋勇抵抗,在11月7日这天照例在红场隆重举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以大无畏的雄伟气魄,在红场的列宁陵墓上,检阅红军队伍,并发表了气壮山河、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了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结果,历时月余,希特勒先后撤换了30多名高级指挥官,甚至自任总司令,不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线,而且在损失50多万人后,后退300公里,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打破。
成大事者认为,在说话中不唯唯诺诺,不战战兢兢并非一天可以成就的。而需要长期的蓄养心中的浩然之气。我们要想通过说话来取得胜利,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挥的水平。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只能表明我们心中缺少底气,说明我们个人水平和能力有限。
第93章 适当唱些反调,话语才有意义()
成大事者认为,适当唱些反调,话语才有意义。如果一味地迎合,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失去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仓惶西逃,行至马嵬坡,发生了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迫自缢。此时,不仅天下大乱,李隆基身边也发生了一场大变乱。李隆基决意西行蜀地,而他的儿子、太子李亨却以“父老挽留”为由,与他分道扬镳,留在了关中。史学家们认为,太子不愿再随父西行,是故意制造出来的假相。因为,长期以来,太子与父皇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李隆基并不赞赏李亨的个人才能,也不认为他是个理想的皇位继承者;自己也决没有让位的打算。如果太子跟随父皇去到蜀郡,今后自己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难以预料的。所以,马嵬坡事变之后,正是跟父皇分道扬镳的好时机,也正是争取权力的好时机。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果然,在此分手后的两个月,李亨取代了他老子,登上了皇位。
其实,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有人唱反调,都是说得过去的。
魏将乐羊奉文候之命去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君就拿他的儿子做人质逼迫乐羊退兵,乐羊没有听从他的话,结果,中山君就烹调他的儿子做成肉汤给他送去。乐羊在军帐下将肉汤一饮而尽,然后,率兵攻打,一鼓作气就灭了中山国。文候接到捷报时对大臣堵师说:“乐羊为了本王,竟忍痛吃了他儿子的肉,这是多么忠心啊!”堵师回答说:“连儿子的肉都敢吃,这样的人将来对谁的性命他还会在乎呢?”
乐羊率军凯旋归来,文侯对他大肆犒赏,但对他怀有了戒心。
乐羊吃子肉,魏文候认为这是为主尽忠,大臣堵师却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认为乐羊“连儿子的肉都敢吃,将来对谁的性命他还会在乎”。乐羊本是想博得君王的好感,却适得其反,以有功见疑。
有些时候,需要坚持反调,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意思落实。
齐国人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兵学的鼻祖。他因内乱逃到吴国,把自己著的兵法敬献给吴王阖闾。阖闾说:“您写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可以用妇女进行试练吗?”孙武又答道:“可以。”于是吴王同意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练阵法。
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叫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每人各拿一把戟。孙武发令问道:“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左右手和背的部位吗?”她们都回答说:“知道。”孙武说:“演习阵法时,我击鼓发令,让向前,你们就看着心所对的方向;让向左,就看着左手所对的方向;让向右,就看着右手所对的方向;让向后,就转向后背的方向。”她们都齐声说:“是。”规定宣布后,便陈设斧钺,并反复宣布军法。
然后便击鼓发令向右,宫女们却嬉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于是他又重新申明号令,并击鼓发令向左。宫女们仍然嘻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现在既然已经明确了,你们仍然不服从命令,那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罢,就要斩左右队长。
吴王站在观操台上,看见孙武要杀他的两个爱妃,大为吃惊,急忙派人向孙武传令:“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没有这两个爱妃,连吃饭也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掉她们。”孙武回答说:“臣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说完就杀了两个队长示众,并用下一名宫女担任队长。重新击鼓发令,宫女们按鼓声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一举一动完全符合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声音。
孙武派人报告吴王:“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观看,任凭大王想让她们干什么,哪怕是赴汤蹈火,也能做到。”吴王说:“请将军停止操练,回到客台休息去吧,我不想下去看了。”孙武说:“大王只不过是喜欢我书中的词句,但是并不想照着去做。”
吴王知道孙武善于用兵,任命他为将军。同伍子胥等人一起帮助自己经国治军。孙武在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争中,充分显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大功,使吴国扬名于各诸侯国中。他还给我们留下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并因此而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兵学的鼻祖。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不会唱反调,总是迎合上级或者附和别人都容易让人产生轻视,他说的话就显得毫无意义。
第94章 人有观点,所以存在()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谈话中,人必须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同时,更不要拘泥于说话的技巧,而要学会善于变通。人说话有观点,其本质就是人有主见。
人不要总是从常理出发,如果总是从常理出发,就容易猜测到自己的心思,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也就在别人的意料之中。说话时候,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哪怕遭到很多人反对,有些时候也是必须坚持的。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大将高峻人强马壮占据高平,当地人民只知有高峻,而不知有刘秀。刘秀决心除此祸患,于是派寇恂率军讨伐高平。临行前寇恂请示光武帝:“是要讨伐他,还是招降他?”
刘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灭他的全军。”
寇恂领了圣旨,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到高平边界,驻扎下来。高峻得知寇恂领命来镇压自己,便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见寇恂,以便探探朝庭的口风,于此同时,他让城门高度戒备,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出入。
皇甫文来到寇恂军帐后,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寇恂见其态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气,问道:“见了本将军,为何不跪?”
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就是刘秀在此,我也不跪,何况你一个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们这群乱臣贼党,不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触朝廷,罪大恶极。本应斩首示众,诛灭九族,念当今皇上仁慈,只要你们肯投降,朝廷定会从宽处理的!”
皇甫文还没听完,便已笑得蹲在地上。众武官皆被皇甫文的这种行为激怒了,都大声呵斥道:“这成什么体统,像你们这种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们又有什么用?”
皇甫文听到这里,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来,用手指着寇恂嘲讽道:“你不敢攻城吧?刘秀小儿没给你命令,你这小官岂敢乱来?”
寇恂冷冷一笑,对皇甫文说道:“本将军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
皇甫文惊了一下,故作镇定地问道:“你说什么?”
“来人啊!”寇恂一声大喊:“把这个狗头军师给我拖出去斩了!”
众武官们忙拦阻道:“将军,两兵交战,不斩来使!”
皇甫文连声道:“是啊,是啊!将军难道没听过吗?”
寇恂没有听取众人的劝告,命两个武士把浑身颤抖皇甫文拖了出去,并告诉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诉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斩了,若投降就赶快投降,若不降就等着我的军队攻城!”
副使忙跑回去告诉高峻,高峻害怕了,当日就大开城门投降了寇恂。
众将领向寇恂贺喜,顺便问他:“当日来时,高峻严守城池,一点也不像投降的样子,为何杀了皇甫文他就这么快投降了呢?”
寇恂解释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让皇甫文来营中见我,言辞态度很傲慢,是想试试朝廷到底是招降还是剿灭。如果不杀皇甫文,高峻一定以为朝廷是来招降他们,这样他们就有恃无恐,杀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们的决心,所以才这么快就投降了。”由于没有费一兵一卒,寇恂便降了高峻,光武帝知道后甚是高兴,赐寇恂黄金万两,并加官晋爵。
在这个故事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常理,大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做。但是寇恂并没有遵循,他根据顽敌会因此变得更加顽固不化的判断出发,毅然地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古代的圣人在说话做决定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很少因循守旧。有些事情,即使是看起来特别不合情理,对于他们来说,也丝毫没有损害他们的声誉,反而让他们更加光辉。
西周时候出现了一件怪事:有两个名望很高的人,一个叫狂裔,一个叫华士,他们上不臣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