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仙宫挂单,并主持相应事务。李老道初时不解,言谈之后心下方才明白太清宫是希望借助自己对山中众孩童特别是赵振中三人的影响力,以及自己的医术和在附近民众中的声望,帮助太清宫维持其在附近山场的利益。
李老道以山中有大批孩童需要照料且时近秋收为由婉辞,最后在太清宫周旅学、赵善初的劝说之下,李老道也考虑到现在还租借太清宫的地方,今后还要同太清宫打交道,不好拒绝太过。最终同意在太清宫遇到需要时,李老道可就近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在聚仙宫担任挂名主持。
聚仙宫在赵振中原来所在的年代中已经被拆除。不过,在目前这个年代,聚仙宫近三十间屋宇仍保存完好。聚仙宫又称为寒寨观、韩寨观。位于崂山南窑村北面。创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该宫由著名道士李志明、王志真创建,元代学士张起岩撰写《聚仙宫碑》碑文。初时殿宇宏丽,到此时尚存有玉皇、真武、三清诸殿,共近三十间屋舍。观内有桂花数株、银杏一株,均为600余年前栽种。是众家道人所向往并经常来挂单的地方。道观的西边是当地有名的狗窟窿石。此石形态似一只蹲着的狗,皱曲有致,中透窟窿(人可钻过去),是一块典型的海蚀石。可惜这座宫观因战乱等原因,在赵振中原来世界中建国时只有真武殿九间屋舍留存,并最终于1956年被拆除。其后1958年,在聚仙宫原本所在的地方建立了幸福村。
李老道回去后把事情一说,匡真觉有些惋惜放着聚仙宫这么好的地方不能用。赵振中三人分析后觉得现在不接受太清宫的委托是对的。
“师傅是白云洞道士,挂单在太清宫名下的聚仙宫无妨,可要是变成太清宫的道士,只怕对白云洞那边不好说。再者,师傅要是成为太清宫中人,那我们也间接成为太清宫的门人了。虽然在一些方面能够便利些,可我们也要承担起太清宫的一些责任了。这就不如现在我们只是租借太清宫山场更自由些。”赵振中解释道。
“我也是这样考虑的,”老道点头说道:“老道散漫惯了,不习惯再被什么戒律束缚,更何况还要牵连到你们?这事就这么算了。太清宫那边能帮忙的我们尽力就可以了。”
在接下来的整个九、十两个月里,大家忙碌着秋收。
去年这个时候赵振中几人还要每天为生活而上山下海的忙碌着,现在看着眼前的丰收局面,赵振中三人以及老道、匡着觉等人是感慨最多的。
“师傅,今年这个收成,估计我们可以再收留一些孤儿了,只是石洞里空间已经不能增加了。”赵振中估算着说道,“秋收结束后找几个人帮忙在石洞附近再建几间土坯茅草房吧。”
“你准备建多少间?”
“等秋收完,看收了多少粮食再说吧。总要知道能有多少粮食可以用来收留孩童才成啊。”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忙碌,收获,各种收成开始逐渐统计出来:
轮作的50亩土地在夏季提供了4150公斤麦子之后,现在又先后提供了4700多公斤玉米,2100多公斤黄豆、绿豆。
在这轮作的50亩土地外,其余20亩地提供了19000公斤白薯,除了预留做种和日常吃用的外,其余全部制作成便于储存的白薯干,共有7000公斤左右。
还有8亩地提供了400公斤的花生。
这80亩地粮食产量远远低于赵振中三人所知道的后世亩产记录,可李老道几人看着在灯光映照下,石洞储藏室中金灿灿堆满着的玉米、黄豆等收获的粮食却是高兴的合不拢嘴。
除了粮食外,今年分夏、秋两季,李老道请来的放蚕的杨氏兄弟指导众人,前后共收获了将近3500公斤蚕茧。除了预留用做种茧的200多公斤蚕茧外,其余蚕茧提供了670多公斤茧扣,2600多公斤的蚕蛹。
还有5头猪,估计能够提供猪肉500多公斤。那20多只鸡现在每天都能提供10多个鸡蛋。
根据这个粮食数字,赵振中等人经过大致估算,认为从11月份到明年6月夏粮收获前这8个月左右时间内,最多能支撑200人温饱。也就是说现在的90多人的基础上最多能够再扩充一倍。考虑到石洞最多能容纳120多人,如果将这里扩张容纳200人的话,那就还需要建设10间房屋。
计算停当后,李桐生、匡真觉两人就想如同去年那样,到周围县乡和青岛城里寻找那些流浪的孩童。李老道却阻止了两人:“这事情先别忙,等我和赵小子几人到太清宫里去说说。等回来后再决定建房屋和收留孩童的事。”
“那去年不就是我们先带孩子回来的么?”李桐生不解。
“去年是突然遇上,又临近冬天,来不及和太清宫商量”,李老道解释道:“我们现在住的地方是太清宫的,在别人的地面上收留这么多孩童,怎么能连个招呼都不和主人打?换你,你怎么想?”
“我可没那么多心眼能想那么多,”李桐生挠挠头,嘀咕道:“收留孤儿不是救人一命的好事么?”
“师兄,做好事也看方法的。”赵振中摇摇头说道。
第二天,李老道从附近村庄里找人帮忙,驾船把他自己和赵振中等三人以及准备好的一些礼物送到太清宫山脚下的小码头上。这些礼物中基本上是新收获的粮食、瓜果和从山里采摘的野果,还有几葫芦用野葡萄酿制的“葡萄果汁”。
和周旅学、赵善初两人见面后,赵振中感谢太清宫在过去一年中所给予的帮助。寒暄过后,赵振中说道:“我们三人失去亲人后,又从海外漂泊回来,幸有太清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落脚栖身的地方,并多方给予帮助,我们几人才能衣食无忧,还能在去年收留了一些和我们一样的孤儿。今年我们在开垦的地里收获了些粮食,我们想再收留一些孤儿,还望两位长老和宫里能够同意。”
“你们那里居住的地方能够么?”赵善初问道。
“如果两位长老同意的话,我们想再修建10间土坯房,用来收留孤儿。”
“10间?”赵善初吃了一惊,“你们准备一共收留多少人?”
“我们只能看粮食收成决定收留人数。我们现在有百人左右,不过,好在孩童吃食不多。一共算得话,大约能够收留200人吧。”
“200人?”赵善初更是吃惊“你们一年80亩地的收成就能收留200人?”
“这个不光是靠地里的收成,还有养猪、养蚕和到山里采集野果、药材,赶海收取各种海味等合一块算,大致能支撑200人消耗到明年夏粮时节。”赵振中解释道。
“赵小子用50亩地轮作,一年能在一亩地里收获三次。这才勉强能支撑200人。”李老到一旁补充道。
“一年收获三次?”周旅学也好奇起来。
李老道就把那50亩地如何轮作解说了一遍。
周旅学、赵善初明白过来,但却无法在太清宫的土地上应用同样的方法。原来,太清宫崇尚道法自然,要求其租户都不得采用任何施肥手段,即便连收获后打场都不能用畜力,全部应用人力。不过,太清宫的租子收的也不高,基本上都是5年收3次,按照收成的3成收取。
第八章 :原始积累(二)()
继续呼唤: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两位长老明白其为何短短一年能支撑得起收留200人的原因后,周旅学问道:“你收留这么多孤儿,那将来怎么办?”
“还要两位长老和太清宫帮忙”,赵振中接着说道,“我想明年开办义学,教授那些孤儿读书识字。至少能做到会读能写,学会农田耕作,将来长大后也好谋生。”
“开办义学?”两位长老越发好奇,赵善初问道“你想怎么做?”
“我想先收留一些孤儿,世道艰难,能救一个是一个,尽自己的心力。再教授其中年满7岁以上的的认字。也可以收留附近村庄的孩童学习。”赵振中接着说道,“这需要一块相对安定的地方,我们想跟两位长老商量一下,能不能借个地方给我们,等明年天气暖和后我们建几栋房屋做校舍?”
“你想在哪里建?”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我们现在住处附近的南窑村南面修建。不占用耕地,也尽量不破坏山林。”赵振中说出自己的意图。
“南窑几面靠海,与陆上通行不便,南窑村南面更是一片荒地,你确定要选在南窑?”周旅学问道。
“南窑可以说是四面环海,交通不便,可这也减少了孩童们学习时被打扰的可能,而且那里离我们现在住的地方也算近,又位于周围几个村庄的中间,也有利于周围村庄孩童的上学。至于现在是荒地,我们建设就是了。”赵振中笑笑说道。
“选在那里不占用耕地,不破坏山林,同宫里其他长老商量下应该没什么问题。”赵善初说道。
赵振中想开办义学,不仅仅是因为所收留的孤儿,还有一大原因是周围村子里的孩童。
在前一段时间疫情结束后,赵振中等人住处附近的几个村庄的人们对李老道和赵振中等人都极为感激,加上老道平时又免费为这几个村庄的人看病,赵振中等人与周围的民众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一些获救村民携带土特产品到赵振中等人住处表示感谢时,看到李老道等人在教授30多个7岁以上儿童读书识字,就有些村民便想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过来跟着学。只是,赵振中考虑到随后就要进入秋冬季节,大家将要忙于秋收,加上石洞和附近的茅屋空间有限,就让李老道把情况向村民解释清楚,并说明年要是能行建好房屋,空间足够的话,会告诉大家把孩子送来一同学习。那些附近家里有孩子的村民听了李老道的解释后,也只能暂时息了心,不过,却都表示建房屋的时候一定过来帮忙。
听完赵振中有关前后事情的解释,周旅学说道:“收留孤儿,